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慈禧太后早已撤帘归政。照理说,慈禧太后与中日甲午战争不应该有什么关系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慈禧太后不仅与中日甲午战争有关,而且在某些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极大的影响。本文仅就慈禧后修颐和园,慈禧太后六旬庆典,慈禧太后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态度三个问题作一些考察。长期以来,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影响了海军的建设,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此说的代表人物,就是康有为。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写道:“时西后以游乐为事,目光绪九年经营海军,筹款三千万,所…  相似文献   

2.
蓬山留翰     
光绪皇帝16岁到亲政年龄,慈禧太后没有借口再垂帘听政,不得已“退居二线”。为“归政”后有地方享乐,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和筑路筹款数千万两白银修复被英法联军毁坏的清漪园。经十年建成,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颐和园”。颇通文墨的慈禧太后为题此匾额,“遍召京师善书者皆不称意。”这时,有人向慈禧举荐了一名小小七品京官。慈禧“与其备论书法,并出示碑帖,与之评骘鉴别”,亲自考察后很赏识这名小小京官的书法造诣,便选定他题写“颐和园”匾额,并赐“宸赏”等章二方。“颐和园”匾额至今仍悬于颐和园正门———东宫门。字体…  相似文献   

3.
<正>光绪十三年(1887)光绪帝亲政,十五年慈禧太后归政,二十四年戊戌政变,这十余年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之间的权力关系,是晚清政治史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前此研究,或者概而言之,或者置之不顾。戊戌变法的重要参与者梁启超说:"皇上虽有亲裁大政之名,而无其实,一切用人行政皆仍出西后之手。"~①这一论断为后来的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成为相关研究的一个既定前  相似文献   

4.
庚子"归政照会"事件,学界向来众说纷纭。通过对当时人记载的梳理与勘比,基本上可以勾勒出"归政照会"事件的来龙去脉。即由罗嘉杰搜集情报后于五月二十日上书荣禄,情报涉及归政、兵马、钱粮等条目,荣禄据以秘呈,慈禧在二十一日的御前会议上隐去归政条目后以"照会"的形式出示群臣。庚子五月并没有真正的"归政照会",所谓"照会"出自慈禧的"移花接木",且察析时人的认知,"归政照会"就是庚子宣战的主因。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都以为,慈禧太后是天下第一女人,她不仅执掌了整个大清王朝的命运,而且身边又有那么多伺候她奉承她的人,于是人们猜想慈禧太后的宫中生活一定非常满足。然而,近读叶赫那拉·根正著的《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孙口述实录》一书,方知慈禧  相似文献   

6.
1900年,八国联军联袂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到西安,极尽颠沛流离之苦。她虽然有过短暂的痛定思痛,同意清末新政改革。但慈禧太后通过签订卖国条约换得了侵略者的谅解后,很快就忘掉了伤痛。回銮路上,慈禧太后不顾国家战后劫难和人民的痛苦,大摆排场,极尽奢靡豪华,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  相似文献   

7.
王恩收 《文史月刊》2009,(10):74-74
在许多演绎清朝末期的电视连续剧里,慈禧太后常被称作“老佛爷”。这很奇怪,慈禧太后是女的,为什么称她为“老佛爷”呢?  相似文献   

8.
《文史天地》2014,(8):94-94
正1901年,慈禧太后过66岁大寿,袁世凯为了讨好慈禧太后,用1万两白银从国外买了一辆奔驰敞篷式小轿车,作为寿礼送给慈禧太后。该车最高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19公里。当时,中国还没有会开汽车的人,就下令招纳司机。最后,一个名叫孙富龄的人成功入选,他曾经为皇家贵族赶过马车,为人机敏,很会来事。慈禧太后非常中意,于是就选中了他,让他去学开车。孙富龄学会开车后,慈禧太后便坐着车在皇宫里兜风。有一次,她从颐和园回紫禁  相似文献   

9.
慈禧太后的一生有许多谜,她的出生地究竟在什么地方?就是这众多的谜中的一个。关于慈槽太后的出生地,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右人说,慈禧太后的父亲惠征曾经作过徽宁池太适的道员,因此,慈禧太后是“生长南中”。①有人说,慈禧太后的父亲惠征曾经作过山西归绥道的道员,驻地在归化城(令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当地有一种口传、呼市新城落民街,就是慈禧太后的出生地。②有人说,慈禧太后的父亲惠征曾任甘肃布政使衙门的笔贴式,住兰州八旗会馆以南的马坊门,即今永昌路门牌179号院落。慈禧太后就“生于乃父驻防兰州之时”。③有人说…  相似文献   

10.
作为历史人物的慈禧太后有多重面相。从个体生命史与个人命运来看,她看似无限辉煌的人生背后,其实颇有悲剧性意味。置于宏大历史场景之中,从革命史的角度来看,慈禧太后残酷镇压各种反清武装起义和革命,均可予以大张挞伐;但从清史的角度思考,如果她对这些反清武装起义和革命无动于衷,那未免不可理喻。就改革史的层面而言,慈禧太后既有顽固保守的一面,也有被迫顺应潮流之举,但终归因循游移而一再错失中国近代化的机遇。慈禧太后的统治,是一种典型的"老人政治"模式,主要靠的是老辣的政治经验与高超的政治手腕,但缺乏近代政治家的政治智识,她关注清王朝的皇位统治更胜于关注近代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相似文献   

11.
暗杀时代     
清朝末年,革命党人的暗杀活动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极大恐慌。1905年,革命党人吴樾轰炸出洋考察五大臣后,满洲贵族十分害怕,皇宫内整天如临大敌,慈禧太后除了硬着头皮上朝外,就是领着光绪皇帝及其妃嫔们战战兢兢地躲在密室里。太监们端着枪守在密室门口,  相似文献   

12.
《沧桑》1994,(6)
王文在,清末山西稷山县人,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参加了北京举行的会试,考取一甲第三名。 发榜以后,慈禧太后曾翻阅考卷,她在看了王文在的试卷后,在试卷上批了八个大红字:‘字盖群英,文冠天下’,对王文在推崇备至。 当晚,慈禧大后邀请新科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到琼楼阁观星赏月。但见东边天际上的启明星,西边天际上的长庚星,以及南极星、北斗星,分外明亮,慈禧太后随即出一只  相似文献   

13.
正慈禧太后,清帝国的两代圣母皇太后,一个统治中国48年的女强人,一个被任意涂上愚昧、落后、阴狠、可恶色彩的失语者。晚清政局的风云变幻、权势人物的起伏升降、政治态势的忽明忽暗,都和她有关。有人因她登上高位,有人因她成为阶下囚,没有人忽视她的存在,无论是在遥远的过去,还是在一百年后的今天。  相似文献   

14.
年少时读历史,总认为慈禧太后是晚清最大的保守派,她残酷镇压“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就是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5.
正圆明园曾经两次被焚烧,一次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一次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这两把火烧得国人咬牙切齿,刻骨铭心。殊不知,还有一把火,也烧得有识之人跌足捶胸,心痛不已。据《清代野记》说,这把火是慈禧太后下令放的,原因无他,只是因为自己的外甥不肯掉眼泪。慈禧太后对自己的亲人非常看重,她母亲七十大寿时,她亲  相似文献   

16.
慈禧太后死于一个现代科学文明已经光临中国的年代,但她死后葬礼上所演出的却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礼仪。  相似文献   

17.
Henri  Borel  沈弘 《文史博览》2005,(9):31-34
慈禧太后死于一个现代科学文明已经光临中国的年代.但她死后葬礼上所演出的却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礼仪。  相似文献   

18.
劳理 《文史月刊》2014,(7):77-78
1901年的冬天,匈牙利商人李恩时将两辆敞篷轿车带进了上海,从此中国人与汽车相结识。之后,更多的外国汽车商接踵而至抢占市场。汽车的快捷、舒适很快赢得了达官贵人们的欢心。拥有第一辆汽车的国人是慈禧太后1902年11月,慈禧太后67大寿来临之际,袁世凯为了取宠于慈禧太后,花了一万大洋,特意从香港购置了一辆轿车献给了慈禧太后。该轿车为黑色的木质无盖车厢,黄色的木质车轮,铜质的车灯,实心的轮胎,车厢内部用黑色的皮革进行了装饰,设有双排座,前排为司机席,只能坐一人,后排为乘客席,可以坐两个人。  相似文献   

19.
咸丰帝去世后,清朝原有的由皇帝独揽大权的局面不复存在,国家政务依靠咸丰帝遗命的"赞襄政务大臣"制度来维持,内外奏折、大小国事由八位政务大臣赞襄处理,交两宫皇太后钤印确认。这一权力格局因"辛酉政变"而改变,并由此而衍生出垂帘听政及议政王、军机大臣辅佐制度:内外奏折,由两宫皇太后先阅,并授意议政王军机大臣拟批。同治帝亲政后,政务与文书程序"归复旧制",同治帝恢复一切权力。光绪帝登基,垂帘听政再次举行。待到光绪帝成年,其生父奕先是创造皇帝亲政同时皇太后训政的特殊体制,光绪帝完全处于文书和政务"训练"之中;后来又创造一种有限度的皇太后"归政"模式,光绪帝的奏折处理、上谕拟定之权大打折扣,无限期接受慈禧太后监督,为此后宫廷争权和晚清政局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郭梅 《湖南文史》2010,(2):67-67
慈禧太后虽然头上顶着“老佛爷”的神圣光环,骨子里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和她的绝大多数臣民相同的娱乐爱好——看戏。 慈禧毕竟贵为太后,她的戏瘾也有着浓烈的皇家气派,以及古怪的癖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