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有“德日生”印章,是说他生于“德日”——冬至日。此说有据可考。 古人认为,“冬至阳气萌生,阴阳交精,始成万物”(许慎《五经通义》);“日掌阳”,“阳为德”,必须“祀而寄焉”(《管子·第十四》,《广博物志》注云:“谓设祭以显德,则  相似文献   

2.
刘恒 《收藏家》2000,(2):59-64
去年岁末,元初两大名家赵孟頫和鲜于枢的两幅长卷,各以60-80余万美金的天价被购回内地,一时传为佳话。赵子昂之名垂数百载而不哀,而鲜于枢则很少为人提及,盖其作品实在世所罕见故。鲜于枢(1246-1302)字伯儿,又作伯机,号困学民、虎林隐吏、直寄道人等,是元代与赵孟頫并称的著名书法家。关于他的籍贯,据元朝周砥为鲜于枢的父亲鲜于光祖所作,由赵孟頫等写的《鲜于府君墓志铭》所述;其先祖是击朝箕子的后裔,金朝初年占籍于德兴府(今河北涿鹿),后为躲避蒙古兵的侵扰,鲜于枢的祖父于携家南  相似文献   

3.
鲜于枢,字伯几,号困学民,虎林隐吏。曾卜居杭州西溪,时人以之称西溪子、西溪翁,晚年被任命为太常寺典簿,后人又称之为鲜于大常、鲜于奉常。他是元代大书法家,诗写得也很好,艺文鉴赏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但是,时至今日,其生平事迹人们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其生卒年、出生地以及其字号都不太清楚准确。比如其名字,很多人、很多书根据枢机并言以喻事物之关键(枢为户枢,机为门阃),便都写作鲜于枢,字伯机,但是,元代同时人与其有交往者都称他为伯几,鲜于枢本  相似文献   

4.
上海图书馆藏元代周砥撰文、赵孟书丹、盛彪作后记的《鲜于府君墓志铭》(图一、二,以下简称《墓铭》)①未见发表。它对确认元代大书法家、著名文学家鲜于枢的祖籍和生年具有重要价值。以下仅就《墓铭》的撰书年代及有关问题加以探讨。一“鲜于府君”即鲜于枢的父亲,...  相似文献   

5.
杭州市发现元代鲜于枢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于枢,字伯机,渔阳(今天津蓟县)人,生于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曾任江浙行省都事,后官至太常寺典簿。晚年隐居杭州,自号困学民,有《困学斋集》、《困学斋杂录》传世。鲜于枢墓位于浙江杭州市西老东岳北部(图一)。1989年4月,杭州市苗圃工人平整土地时发现此墓,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接到报告后收集了墓内出土的文物,并对墓葬的残存部分进行了清理。墓葬方向320°,为长方形砖室墓,券顶部分已坍塌。墓室长2.6、宽0.92、残高0.9  相似文献   

6.
元代初期的书法,呈现着两种面貌,一种是南宋末期放纵恣肆书风的延续,一种是北方金国奇险慓悍书风的亚流。但都是宋人"尚意"和轻视古法造成的结果,所以,当时燥露纤弱的"怒张筋脉"之书充斥书坛。只有到赵孟頫以恢复晋唐为号召,以崇韵尚法为宗旨,力扫宋人书法的流弊,书坛才开始有了新的生机。在这一托古改制的书法革新运动中,鲜于枢是起了重要作用并卓有成就的书法家。鲜于枢,字伯几,号困学民,又号虎林隐吏,渔阳(今天津蓟县一带)人。他是元代书坛上与赵孟頫齐名的大书法家,但生平事略文献记载却很少,连一个比较详细的传记都没有。其实,《元史》的两位总裁官王  相似文献   

7.
李海 《收藏家》2002,(4):51-53
1984年4月,杭州市发现了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墓,出土文物14件,有墓主人生前使用的文具,印章等,也有墓主人生前的收藏品。这些出土文物显示了墓主人生平品行和学识修养,它们不仅是鲜干枢艺术活动的实物见证,也是研究十三世纪中晚期杭州文化艺术史的重要资料。南宋建都,杭州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历138年,成为士大夫的生息之地。他们的喜好,为杭州的文化艺术积淀了丰厚的基础,除皇室收藏外,士大夫收藏古物的风气也非常盛行。1275年秋,元帝国大将军伯颜大举南下,焦友直收复临安乾坤、宝典经籍图书、书画的奏本被批准,说明元代统治者对宋内府之所藏已是有备而来。翌年二月伯颜攻入杭州,立即封存南宋内府国宝,冬十二月运往大都,而民间收藏依然如故,且有发展。  相似文献   

8.
元初以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是当时遗民与文人聚集之地,同时也是当时一大书画中心,鲜于枢置身其中,在增益自己收藏的同时,也饱览了当时大藏家周密、王芝、乔篑成、郭天锡、赵孟頫等人的收藏。作者通过梳理、罗列鲜于枢过目书画及所用印鉴,尝试考察其鉴藏趣味及书学思想,并对相关问题加以考辨。  相似文献   

9.
元鲜于枢大字诗赞真迹卷,原藏周湘云家,解放后,由政府收购,现藏上海博物馆。麻纸本,凡六接。纵43.45厘米,横876.4厘米。行草书,共七十一行。每行二、三、四字不等。此卷前书七言古诗一首,据陆居仁次韵跋诗,知首缺六韵。自"钜榜照九州"句起(此句首缺二字),继以吸月杯赞。最后题云:"继荣以此纸徵拙作,乘兴书此,不可示  相似文献   

10.
戴立强 《文献》2002,(1):73-81
《困学斋杂录》(以下简称《杂录》)作者鲜于枢(1246-1302)是元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鉴藏家.鲜于枢,字伯几,号困学民等."困学"语出《论语·季氏》:"困而学之."谓有所不通才学,后用以指刻苦学习.  相似文献   

11.
<正>关于司马迁的生年,主要有公元前145年与公元前135年两种说法。公元前135年说(亦称建元六年说)者,学术界一般以郭沫若为代表,其实祖述者为李长之。李氏举证十条以立其说,文章题称《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以下行文简称"李文"),最早发表于1944年5月出刊的《中国文学》一卷二期,后收入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李氏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李文发表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到了1955年,郭沫若在《历史研究》第6期发表《"太史公行  相似文献   

12.
生于1976     
他们对利益的诉求不再扭扭捏捏,并把它理解成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他们希望重新梳理一些广为流传、但似是而非的错误理念;他们希望更深入地观察80年代,更新知识体系;他们相信80年代人道主义大讨论中,并没有意识到市场秩序对个人自由的有效保护,而这将成为今后的讨论主题;在经济转型中,他们积累了对市场秩序的观察,发现了美,并希望它为更多的同胞所体悟。如果你骂他们眼睛只盯着钱看,他们可能会理直气壮地向你解释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必然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74,(8)
1973年5月,天津市武清县高村公社兰城大队社员,在村东约一华里的苏家坟平整土地时,发现一通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雁门太守鲜于璜墓碑。出土时碑阳朝下,覆于土中,距地表一米余深。与碑同时出土的尚有碑座一件。此碑现已移至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为死者立碑的风习,始于东汉初期。封建官僚地主阶级为了夸耀其爵位财富和掩盖其生前罪恶,碑文常由封建士大夫撰写,多为谀词,但偶尔亦可从中透露某些史实,而在书法,刻工艺术,则很多可供参考。东汉到现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汉碑留存下来的不多,完整者更少。这次出土的鲜于璜碑,  相似文献   

14.
一般的清高的人都是专业作家,专业作家是拿工资的。这是一个很荒诞的事情,你说一个钉鞋的,他能因为这个鞋匠的职业拿工资吗?他是靠钉一个鞋拿一个钱来养家糊口的  相似文献   

15.
在整理馆藏古籍中,我们发现了一部署名“痛定思痛居士”撰写的《汴梁水灾纪略》抄本,记录了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张家湾决口,水围开封达八月之久的情况。这次水患使河南、安徽二省五府二十三县遭受严重灾害,时间之长,危害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当时身为开封府知府邹鸣鹤在《防守省城情形略》中,和举人选虞城教  相似文献   

16.
生于5月13日     
这个孩子现在并不知道,她出生时,面临怎样的灾难。但是,以后她会知道,她的降临源于母亲一个门槛的距离,并且,她一定会为自己的父亲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17.
宋代结束了五代时期中国北方连年争战的局面,于公元960年重新统一了古老的大帝国.从公元960年起,到公元1126年金兵入侵并占领中国北方部分地区止,宋王朝统治着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这个时期被称为北宋.之后,金兵不断南侵,逐步扩大在北方的统治范围.从公元1127年到1279年,宋王朝在中国南方重新建立它的政权,维持着对南方大部分地区的统治,都城在现今的杭州,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南宋.在宋王朝长达三个世纪的统治期间,绘画艺术空前繁盛,绘画题材无所不包,绘画作品难以数计,为浩如烟海的中国艺术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来各个王朝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代绘画在山水、人物、花鸟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常州市2002年中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人们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人们的习惯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也可以改变……学习方式可以改变,生活态度可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改变……请以“改变”为话题,写一篇550字以上的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可以谈你的感受、想法,也可编述故事。要求:(1)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相似文献   

19.
东汉延熹八年(165年)《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新出土的汉代碑刻珍品之一。此碑首拓本于1982年影印出版。读帖发现释文或印校有错误九处,列举如下: 碑阳第四行"经国帅下,政以礼威。""威"应为"成"字。第十三行"秩秩其威,娥娥厥额。""额"碑刻字体为"(容页)"字。据《说文》(容页)、籀文。颂字、皃也。第十一行"士罔宗兮微言丧。""士"碑文作"圭",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史的有关资料,在介绍豫皖红军和苏区的主要创始人周维炯时,对于他的生年,有两种记载: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中国现代史分册)第110页载:“周维炯(1905——1931)”;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江淮英烈》第202页载:周维炯“一九○八年生”。周维炯同志究竟生于哪年呢?笔者为了解周维炯同志早期革命活动,曾于1982年的11月,走访了周维炯同志的同胞姐姐周淑敏老人(住安徽省金寨县班竹园乡唐家山生产队)。老人告诉我们,她是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