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叔耘亲家观察仁兄大人左右:前由天津递到手书,知去年六月曾惠一函,竟未拜读,驲寄浮沈,难恃如此。承示筹防撤勇驾驭远人各节,深佩,布政优游,培植佳士,长袖善舞。岂比(阝匚夹)地不足迥旋者耶。来书饬于正月送令郎南归,並谕以轮船通行,行来甚易。此函接阅时,已在二月,令郎自新岁以来,日谋归觐。弟向来尚无儿女之恋,此次坚留久住者,缘见令郎镌爽英峙,实为美材。敝友范肯堂者,文笔雄伟,罕见匹俦。令郎与之盘旋最密,获益宏多。以为令郎劂切有资,即迟归数日,亦足上报乃翁。内益神志。顷间冀州开考。鄙意仍  相似文献   

2.
一 叔耘仁兄大人执事:除夕接奉环章,过承奖饰,且感且愧。弟自正月初旬,为竹使将来布置居处一应事宜,冗杂万状。十三日偕与赴俄,廿二日自俄返德。霭堂本有万不可去俄之道,乃竹使自失臂助。比欲挽留,则已无及。以交涉公事言之,庆且出陈之上,何也?其经历多也。从弟三军器识日有进益,且肯用功,尤为难得。执事搜岩采干,辅佐得人,可为忻贺。季常之事,荒谬万分。将来作何归宿,静言思之,竟无善策。俄事大有向善之机,可以面询霭堂。近来英俄猜忌甚深,公治英事,左右如有英人,幸秘之。弟处要件,即从官亦不尽与闻,非疑忌一家人,恐其随便宣扬,致生枝节。  相似文献   

3.
一 叔耘观察先生大人阁下:震铄隆名,廿年于兹,平时钦挹芳徽,亟思作黄河泰山之见,以极生平大观,特以久羁岭峤,南北相左,未能执贽进谒,修士见之礼。壬午季春,由粤旋沪,去天南之遁窟,筑淞北之寄庐,习静养疴,了无一事。终日惟仰屋著书,闭门觅句而已。伏念旅粤二十余年来键户劬书,不交一客。啁啾獶杂之中,言无与(耳壬),倡无与和。惟与古人相对,聊以自娱。中间曾为泰山汗漫之游,遍历英法各国,读其史官所记载,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亦足以豪矣。昔在英土,曾译诗、书、春秋左氏传三经,已付剞劂。彼都人士,今皆诵读,宣圣之道,渐由东土而至西方。  相似文献   

4.
编校说明 《薛福成藏札》原件,系其德嗣慈明先生裒集成册,全国解放后,由前苏南文管会辗转入藏于南京博物院。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晚清著名的政论家和外交活动家。1865年以副贡入曾国藩幕,1873年游李鸿章幕,办理外交,为时十年。1884—1885年间任浙江宁绍台道,受命于巡抚刘秉璋综营务,筹划布置海防,法海军侵犯镇海,他与守将共同御敌,法未得(?)。1888年任湖南按察使。1889—1893年任驻英法义比四国公使,应事机智,颇具业绩。  相似文献   

5.
《札迻》是孙诒让的第一部问世之作,校勘订正了秦、汉至齐、梁间七十八种古书中的讹误衍脱千余条,有功于学界。笔者在研读过程中,发现尚有值得商榷之处,今提出若干条,以见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张昌平 《南方文物》2011,(4):144-148
鼎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为重要的青铜器器类,鼎之轻重与大小,往往代表着使用者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在商周之际前后,有一类形体硕大的兽面纹鼎,十分引人注目。以下谈谈海外收藏的此类兽面纹大鼎。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历史照片的来源,基本上是成立于1912年的原国立历史博物馆的旧藏,也不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立后征集的,但数量有限。照片多为原照,也有来自书中的翻拍。与各地发现和珍藏的老照片一样大多出自外国人之手,这是因为:其一,当时的中国尚不具备完善的照相技术;其二,画面所表现的内容中,民俗最多,能满足一定的猎奇心理。虽然这些照片中的人物、景物显得贫困和破旧不堪,但它是中华民族在那一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对这些照片进行分类和整理、解读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馆藏老照片的…  相似文献   

8.
<正>童子题材玉器自唐以后非常流行,宋、金、元代、明清都有作品。原因比较简单,一方面多子多福的传统,使中国人总想着自己能够儿孙满堂,况且孩童永远是可爱的,讨人喜欢的,好玩儿的;再一方面,童子的各种造型和姿态有着吉祥喜庆的寓意,能够给佩玉者带来好运。例如,童子将一只带着长梗的荷花或荷叶高高举过头顶,"荷"即"莲",寓意"连生贵子";有的童子则是呈卧式,将荷叶背在背  相似文献   

9.
<正>扇面画作为中国传统书画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扇子的实用性与书画的观赏性巧妙地结合,既提升了扇子的品位,又赋予日常生活用品独有的情趣和文化内涵。相较于长轴大卷,扇面画实属小品。而恰恰因为这一点,艺术家们反而得以无拘无束、自如挥洒的发挥,尽情地在扇面之中表露出真实性情,将其最真实、最生动的艺术品格引于笔端。扇与书画何时结缘,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早期扇面是由实用品演变为艺术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沈阳故宫,不但有精美的历史建筑,还贮藏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在这些精美的历史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沈阳故宫博物院西路戏台的扮戏房设立的"清宫钟表馆"展览。这里展出的各式机械钟表,多产于18世纪至20世纪初,为英国、法国、瑞士、日本以及中国清宫、清代地方制造的。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制造的钟表,种类繁多,设计独特,造型别致,制作精良,装饰华贵,风格各异。  相似文献   

11.
<正>河南博物院作为我国中原地区规模最大、收藏文物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有相当数量的河南省出土的早期粮食加工器具(含明器),种类比较齐全,年代涵盖了早期的各个时期。由于数量较多,本文仅选取在年代或类型上具有代表性的,加以分类分析、研究。石磨盘和石磨棒是一种石制的谷物脱壳、磨碎器具,其最早可能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一、石磨盘和石磨棒  相似文献   

12.
正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名"司隶杨君碑""司隶杨厥开石门颂""杨孟文碑"等。碑为隶书,摩崖刻石有额,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碑文内容为歌颂故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便利交通的事迹,作者王升。该刻石计二十二行,行二十五至三十七字不等,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宋人洪适《隶释》、赵明诚《金石录》,清人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毕沅《关  相似文献   

13.
《世説新語·文學》載:鍾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於户外遥擲,便回急走。此材料爲世人熟知,其中"定"字的校勘與訓釋歷來衆論紛紜,筆者所見,殆有三説:(1)"定"乃"見"之誤。沈寶硯校本、朱鑄禹《世説新語彙校集注》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1月1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合作举办的"笔墨文心五百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精选了100余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明清时期书画作品,分为文人画与名家书两个部分。其中既有借助山水和花鸟抒发情怀、  相似文献   

15.
王建芙 《收藏家》2014,(4):50-56
<正>衣冠自从摆脱了蔽体御寒的原始属性后就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最外在的文化表征,蕴纳着深邃而多元的文化内涵。中国作为伟大的文明古国,更赋予衣冠以明礼仪,辨尊卑的政治功能,并且在王朝更迭时必制定新的冠服以作为新政权的外在标志。清王朝一统天下后,借鉴吸收了传统服饰文化中色彩与纹饰等精髓,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骑射文化元素,形成特点鲜明的服饰制度,以皇帝后妃为主体的清代皇家服饰,包括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等在不同场合穿着的各种服饰。礼服肃穆庄严,吉服喜庆热烈,行服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约一万年前,玉器就已脱胎于石器,成为祭祀用品及装饰品。玉器的制作由商周发展至明清,深入社会生活各层面,历久不衰。汉代是玉器雕刻的黄金时代,而清代则是中国玉器的另一巅峰。清代,随着新疆回部、准部的平定,和田玉供应不绝。清代皇帝喜爱精致艺术品,尤其是乾隆朝,由于乾隆本人对玉器的偏爱及其深厚的美学修养,玉雕工艺经过漫长的成长与发展,至此臻于圆熟。此时期的宫廷玉器,在玉材、工艺、纹饰、造型等方面都是  相似文献   

17.
<正>牙角雕刻泛指兽牙、兽角的雕刻制品,收藏界特指象牙和犀牛角的雕刻品。象牙天生丽质,色泽洁白、柔和,雕成器物更是美轮美奂,充满艺术魅力;犀牛角则因其珍稀而名贵。我国的牙角雕发端于史前时期。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十数件象牙雕制品出土,大汶口文化遗址、良渚文化墓也都出土了象牙雕器。商代墓葬出土的象牙雕器,纹饰精细繁复,已是精美的牙雕艺术品。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从南亚及南洋输入的象牙、犀角增加,促进了牙角雕刻艺术的发展。尤其是明代,朝廷多使用牙笏、牙符牌、  相似文献   

18.
张昌平 《南方文物》2012,(1):134-139
海外收藏的兽面纹大鼎,远不止此前所说的子龙鼎、鼎两件。收藏子龙鼎、鼎的藏家千石唯司、坂本五郎,甚至就还各收藏有一件略小的兽面纹大鼎。瑞士苏黎世的瑞特堡博物馆(Museum Rietbery)收藏有一件器形、纹饰与子龙鼎几乎完全相同的兽面纹大鼎。目前仅在海外所见的兽面纹大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16,(9)
正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瓷器诞生于约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一般称其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