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在澳日关系史上,1957年<澳日贸易协定>的签署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它的签署是由诸多因素推动的.澳日两国较为悠久的经贸往来以及经济上的互补关系无疑是该协定签署的重要基础;战后逐步启动的政治交往为双方的经贸合作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氛围;而同期较为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又加快了这种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3.
即将跨入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现代化的潮流席卷着全球,处在这样一个潮流中的中国,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并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其中意义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变化有两方面:一是社会财产的总量迅速扩张,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蒋保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13,(1):31-35,113
荷马史诗《奥德赛》叙述的是特洛伊战争后英雄奥德修斯历险回归和诛杀求婚人的故事。史诗最后以奥德修斯与伊达卡人缔结和平结局。史诗的和平结局不仅与"怜悯"主题相吻合,而且与求婚人的罪行相一致。史诗从第一卷到最后一卷中有关埃吉斯托斯之死的多次插话,预示求婚人的被杀下场,同时也为史诗的和平结局作了合理的铺垫。 相似文献
5.
6.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中日双方于1974年11月开始缔约的预备谈判,后因日本政局变动使国内政治力量重组,自民党亲台势力掌控党政大权,在反霸问题上态度变化,导致谈判受阻;与此同时,中国也因文化大革命在缔约问题上回旋余地有限,致使缔约谈判一度中断。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国内政治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为恢复中日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中日于1978年5月恢复了谈判,并于8月正式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条约的签署对中日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隋人书《史孝山出师颂》原为清内府珍藏,被溥仪携出宫后流落民间,而今时隔80年又重回故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撇开作品的书法意蕴,简要探讨了《出师颂》所描述的东汉王朝派邓骘讨伐羌人的历史事件,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为艺术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的文本。 相似文献
8.
<十七条协议>谈判和签订的过程,是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平等协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具体历史过程.所谓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不具有全权代表资格以及在"胁迫"和"压力"下进行谈判与签订的言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西藏民族内部团结的实现和祖国大陆统一的完成,在当代西藏地方发展史和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建立了完全新型的关系,标志着中苏关系从此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苏联同中国国民党政府在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比较来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苏双方在充分协商、积极对话的基础上产生的,所强调的不仅是同盟,更是互助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Zhihua She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2007,2(1):88-108
The outbreak of the Korean War caused the U.S.A. to become determined in exclud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from
the Treaty of Peace with Japan, the signing of which is hoped to be hastened by winning the Korean War. Before the signing
of the treaty, the U.S.A. intentionally delayed the Korean truce negotiation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PRC from attending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Conference. After the signing, the U.S.A. preferred an immediate cessation of hostilities in Korea, whereas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PRC, bogged down in the Far East by the terms of the treaty, were determined to take a hard-line
stance, hoping that the U.S.A. would become tied down and drained on the Korean battlefield. Thus, there was a sub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eaty and the negoti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ld War.
Translated by Chen Dan from Shixue Jikan 史学集刊 (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2006, (1): 66–75 相似文献
13.
战后印度制定了它的对日媾和政策,其中要求中苏参加和会。这与美国的主张背道而驰。而后,印关间进行反复交涉,最终印度从本国利益和本国外交理念出发,拒绝参加旧金山和会。但它却于会后不久即同日本谈判和约之事。总之印度执行的是一种中间路线。 相似文献
14.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主权本属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日本战败后理应由中国收回,但1951年美国起草和主导签署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只表明日本放弃这些岛礁,未明确主权归属问题,为的是防止中国(大陆)从<对日和约>中得出对中国主权有利的结论来.<对日和约>如此处理主权问题为日后两群岛"主权未定"论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5.
Li-Chiao Chen 《Iranian studies》2019,52(5-6):991-1008
This article looks at the efforts China and Iran made towards strengthening themselves and their search for independence and integrity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Sinc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two countries had been in a similar situation, under pressure from treaties and rivalries with European powers. The change of the world order brought about by the 1914–18 war created an opportunity for China and Iran to claim back their rights, such as ending extra-territoriality. After the war, the Fourteen Points drawn up by the American president, Woodrow Wilson, gave hope for China and Iran to maintain their independence and integrity. During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China and Iran made both gains and losses. China was unable to solve the Shandong Problem but became one of the founding members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while Iran did not get access to the Peace Conference but obtained Britain’s assurance of independence and integrity by signing the Anglo-Iranian Treaty of 1919, and then joined the League of Nations. China and Iran attempted to bring about cooperation between Asian countries, and therefore signed a treaty in 1920.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eaty was that the two countries agreed not to grant extra-territoriality to each other, which was what both countries were seeking to achieve at that time.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与柬埔寨的和平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支那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焦点地区。1978年越南对柬埔寨的入侵使柬国内政治局势更加扑朔迷离。在柬埔寨漫长的和平进程中,包括中国、法国、东盟、澳大利亚在内的国际社会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的协调作用。联合国组织更是责无旁贷地组织并主导了柬埔寨大选。本要探讨的是作为一个中等实力的国家——澳大利亚,如何利用自己的外交资源、影响以及一个相对中立的国家所享有的独特的外交协调能力及优势,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柬埔寨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17.
阿尔蒂诺·斯皮内利是二战后“欧洲联邦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70-80年代,他为了实现共同体改革,按“宪法方式”推进一体化,积极努力建立联邦式的欧洲联盟。特别是他在欧洲议会组织“鳄鱼集团”,推动欧洲议会制定并在1984年通过《欧洲联盟条约草案》,设计了一个联邦式的欧洲联盟的框架。这个“条约草案”没有付诸实施,但对重新激活欧洲一体化进程、推动共同体改革和《单一欧洲法案》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再谈冷战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谈判过程,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出现一批新的研究成果,但对其中一些重要史实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判断,其结果可能影响到研究者对中苏双方立场和心态的理解。其中主要有三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关于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问是如何出台的问题;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最初是谁起草的问题;关于毛泽东对《补充协定》及合股公司持何种态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小萌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2)
《中葡和好贸易条约》是近代以来中葡两国草签的一个重要条约,葡萄牙政府在谈判过程中曾采用各种手段,以期从法律上确认对澳门的占领,清朝谈判官员的昏聩,使葡萄牙人几乎实现了他们在几个世纪里梦寐以求的目的。只是清政府在换约前提出修改条约的主张,才使其努力功亏一篑。本文依据中葡双方的档案史料,对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这次修约交涉中企图侵占澳门的险恶用心和卑劣手法做一概括说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