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超 《安徽史学》2007,(5):63-68
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形成于1930年代."中华民族"一词在清末出现时,主要有三种表述:一是指中国境内独立的各民族,二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集合,三是指汉族.清末对中华民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汉、蒙、满并列"到"汉族"的变化,各族间的关系主要表述为斗争和冲突.民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为"各民族总体"的含义被重视,民族关系表述上,有"民族一元说"和"民族同化说"等方式,强调中国各民族起源上的一致性和外族与汉族的同化.1930年代后,"民族融合"成为主要表述方式,注重中国各民族历史上的融合以及现实中的平等关系,他们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成为全民族的认同.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认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华大地上在远古时代就逐渐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民族集团和文化区,这些民族集团经过长期的相互交往、征战和融合,到秦汉时期形成了并立和相互依存的南北两大统一体,这就是以农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汉族为主体的民族集团,和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集团,以后又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宋辽金元和明清三次民族融合高潮。这些民族融合过程,主要是在这两大民族集团之间,也就是在南方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汉民族集团和北方少数游牧民族集团之间进行的。北方的少数民族从匈奴统一北部草原开始,不断开发建设祖国的北方,建立地区性的民族政权,并且一次又一次地入主中原。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任崇岳研究员主编的《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一书,作为同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已于2004年11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分为先秦秦汉编、魏晋南北朝隋唐编、五代宋辽金元编、明清编等四编共十二章,35万余字。该项目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评为优秀成果。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明发祥地。历史上华夏族在这里肇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中原形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从东北、西北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而后来又融入汉族,研究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与同化,可以说是了解中国历史上…  相似文献   

4.
在探讨民族融合的时态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民族融合。对此一些辞书和民族学者看法不一、解释也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几个不同的民族合为一体就是民族融合。在历史上民族间的同化、溶化、结合、聚合、通婚以致联盟等都是民族融合不同方面的不同形式,如血缘、地域、经济、政治、文化、语言等等。所谓同化政策、兼并政策则是由于生产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方式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民族融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北魏统一以前十六国时期的汉化是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胡入驻中原的同时,其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开始了封建化。十六国时期民族的汉化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甚至为后来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以往人们只注重了这一时期的战争动乱,却对少数民族自身的汉化进程论述甚少。  相似文献   

6.
魏振国 《沧桑》2014,(1):42-44
民族融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北魏统一以前十六国时期的汉化是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胡入驻中原的同时,其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开始了封建化。十六国时期民族的汉化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甚至为后来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以往人们只注重了这一时期的战争动乱,却对少数民族自身的汉化进程论述甚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围绕宋代民族融合问题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涉及到各民族的迁徙、杂居、交往、融合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对相关问题既有开拓,又有深化,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建议今后的研究应注重挖掘民族融合的媒介和少数民族史料、纵向融合与横向融合的交互影响以及加强相关社会背景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城市化是指少数民族从传统的乡村社会转化为城市社会的过程,也是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相互交融互动、全面整合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历史上东北地区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联系的“点“和“线“的结合处,是中原汉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中心点。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文化进程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对形成和巩固区域民族共同体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又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成为民族融合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辽金两朝,大同为西京陪都,对南北互通、东西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唱响民族融合交融之曲,从上层建筑到民众生活,无不融汇着民族文化融合的烙印,这在墓葬文化中亦有深刻体现。本文从大同地区已发掘出土的辽金墓葬出发,通过墓葬形制、出土文物以及壁画内容等方面梳理出表现在墓葬文化中的民族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0.
先谈“融合”。 这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一九八○年中国满族文学史学术年会”上就有过小小的“交锋”。主要交叉点是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 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其一,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但在论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则一律用“民族融合”,避免用“民族同化”。这是较流行的一种看法。 其二,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要分别使用。 民族同化是大的、生产力高的民族,使小  相似文献   

11.
秦汉之际夷越各族基本完成了夏化过程,这与吴文化的发展轨迹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2.
13.
民国时期,桂系集团所实施的治桂方略中,“控制”和“发展”的成分共存。由于其立足点为开发经济、促进民族融合,因此为后来社会矛盾的缓解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政府力量之所以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既取决于其职能的转变,也取决于相关社会因素的推动。  相似文献   

14.
李浩 《民俗研究》2009,(2):96-108
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中,对本民族民间信仰的变革,促成了民族融合的发生与发展。这一过程表明,放弃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本民族民间信仰而改信汉族的民间信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相似文献   

15.
16.
在仰韶文化彩陶图中,有一些是鱼鸟纹同绘于一件器物之上。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其中反映了仰韶文化不同支系之间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即“鱼”集团与“鸟”集团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在共和国走过55个年头的时候,我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家大剧院.等待了这么漫长的时间,与其说它一个财力积累的过程,毋宁说它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许至今还有人认为,花几十亿元建一个剧院是一种浪费,但是这种声音毕竟非常微弱了.10月,国家大剧院即将封顶,在此,让我们共同回顾这一神圣艺术殿堂不平凡的诞生经历.  相似文献   

18.
李帆 《史学集刊》2008,5(1):25-28
中华民族认同经历了颇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在近代中国才最终得以实现,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一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丰富与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各项功能的发挥,都起了巨大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9.
国庆纪念是传承辛亥革命记忆的重要形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通过国庆纪念仪式,不断打造并唤起人们的辛亥记忆;并通过自己所掌握的话语权与纪念宣传,完成对辛亥革命史事及意义的再建构。借助于辛亥记忆,国民党不断把自己的建国理念贯穿于国庆纪念之中,为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确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