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俗研究》2006,(4):F0002-F0002
该书的初衷,是为了从理论上摆脱民俗学作为“遗留物学”的学科危机,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现实的,自成体系的当下生活。通过对于“民”和“俗”的概念梳理,高丙中旁征博引,精细缜密地论证了民俗就是习惯性、功能化的社会生活,民俗研究应从现实的,整体的层面上把握民众的生活世界,民俗学是直接地、较为全面地关心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门学问。以不断更生的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保证民俗学享有永不估竭的对象资源。  相似文献   

2.
<正>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  相似文献   

3.
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和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洪勇 《南方文物》2004,(3):72-74,104
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域、民族或族群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传播、吸取和改造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温州鼓词是浙南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最大的曲艺形式,是温州地区民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之一,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温州鼓具有浙南曲艺传统的标志性文化的文化地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两个身份,找出温州鼓词的传承现状的困境是保护鼓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师振亚 《沧桑》2008,(3):57-58
碛口是晋西重要的晋商码头。碛口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晋商文化、商业习俗文化、晋西北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新时期文化等方面。碛口的历史文化正在快速流失,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6.
姚一平 《神州民俗》2007,(10):74-76
文章介绍了民俗的涵义,回顾了我国民俗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建立民俗博物馆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8.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黑龙江史志》2012,(12):28-29
本文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针对目前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的缺失,提出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即:建立传承人生存状况评估体系、法律保护和创新保护。  相似文献   

9.
付晓华 《神州民俗》2010,(6):16-18,25
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发展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这几年来广东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是否能够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引入文化旅游的概念,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当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使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使人们自发主动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阚波 《旅游纵览》2011,(3):154-154
<正>旅游开发作为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所普遍采用的方式,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本质上体现为一种辩证的矛盾统一关系。一、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关系我国二十多年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实践与理论探讨中,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旅游开发带来的浓厚商业文化侵蚀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强势现代流行文化冲击着民俗文化。受到侵蚀、冲击的民俗文  相似文献   

11.
王楠楠 《神州》2021,(4):28-2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在民族民间文化中有着重要载体作用,也对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运用,在繁荣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众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费孝通先生确证屯堡人为汉族后裔,屯堡的文化主体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史料记载与文化系统是判定屯堡文化主体杂糅的重要依据,亦是论争焦点,其发生学研究亦历经了汉族后裔到北方少数民族、北方少数民族到汉族地方集团的转变。回观屯堡文化研究轨辙,地戏傩戏之辩、屯堡族属之辩及屯堡社会形态之辩引领的民族志书写、人类学考察、社会学调查、历史学考证、文化学追根及民俗学实践的多学科研究,已然由资料学意义上的搜集整理转向跨学科研究,由描写研究转向理论研究,由"回望过去"转向"朝向当下"。  相似文献   

13.
“三坊七巷”作为福州的领衔名片,不仅蕴藏着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保留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民俗文化确是福州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十分强烈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世界遗产》2011,(2):15-15
2011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后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为依法保护,重在传承.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文化遗产日新闻发布会6月2日,文化部举行2011年文化遗产日新闻发布会.文化部办公厅、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15.
雒庆娇 《丝绸之路》2012,(12):67-69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且颇具特色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曾写下过灿烂的篇章,为民族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建立了不朽的丰碑。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工业迅猛发展,现代交通不断拓展和延伸,计算机网络的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徙和结集,旅游业发展持续高涨,使甘肃非遗保护出现了更多的困难,保护工作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6.
一三川,这个有着"高原小江南"美誉的黄河盆地,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部的黄河北岸。这里的喇家遗址发掘现场印证了史前曾突发的一起特大洪灾,大禹治水留下的足迹还在讲述着那个遥远的神话传说。我省著名的土族学者马光星出生在这里,他自小汲取这方热土上的文化营养,也在挥洒着执著耕耘的汗水,回味着收获硕果的怡悦甜蜜。以抢救和保护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土族文化为己任的马光星,自小受到三川乡风的熏  相似文献   

17.
柳成栋 《沧桑》2012,(4):12-16
地方志是记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是地方志记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民俗人志由来已久,而且日趋系统完整。民俗文化的记述在地方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续修地方志更应加强民俗文化的记述。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能够让珍贵的文化遗产长久保存并传承下去,保存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就显得尤其重要。日本对文化遗产保存技术非常重视,将其纳入无形文化遗产保护范畴进行统一保护。而日本对无形文化遗产的重视更是有目共睹,世界上最早从法律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国家就是日本。日本对文化财保存技术的保护,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保护或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俗文化的档案化保护,能弥补现有民俗文化保护模式的缺陷,也是档案部门的基本职能,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在民俗文化档案化保护过程中,应坚持动态持续、全面多样、差别平等及易获取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文化和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有机体系。在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的依存关系越来越突出,文化与经济越来越息息相关。作为综合国力一个重要构成要素的文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21世纪的经济发展格局。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广泛关注经济一文化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面世的何学威先生的《经济民俗学》是在民俗学领域里率先涉及经济民俗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以民俗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集中考察民俗文化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心理、应用过程与应用效益的论著。拜读这部有新思路、新见解的新著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