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多年来,对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了许多进展,从强调“生活世界”到强调对这个“生活世界”的体验和感受,都有许多新见。但同时出现的问题是,民俗学科与包括人类学在内的人文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民俗学本位问题日渐凸显。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作为民俗学研究本体的“传承”和作为民俗学研究方法的“记忆”尤为重要。同时,民俗学既是传承之学,也是变动之学,符合这种学科本位的实践方法必须是能够解释生活与文化传承及嬗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想表达三点感想: 第一,我们在学习民俗学的过程中,最早不管是看哪些学者概述性的定义,往往是把民俗学说成既是历史学又是现代学,同时又跟人类学、民族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想我们能够感觉到民俗学自身学科体系建设当中存在着一种相对混乱的观念,往往要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摇摆不定地寻找自己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华智亚 《民俗研究》2008,(2):269-272
学科内在的缺陷加上外在的学术管理体制,使得中国民俗学一直行走在悲剧的边缘,民俗学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大家庭中处境尴尬。而民俗学家最易受非难的一个问题就是:民俗学是研究什么的?  相似文献   

4.
吉国秀 《民俗研究》2005,(3):107-123
民俗学研究的独特性究竟是什么?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抑或是研究视角?尽管民俗学将研究对象界定在民众上,但是如果剥离开民俗学的概念体系这个外衣,民众的内容就是人。就人而言,社会学和人类学都以其为研究对象,民俗学如何能够呈现出自己的研究特色?说得严密些,加一个限定词,民俗学研究的是民间的人,那么农村社会学、都市社会学以及人类学就不研究民间的人吗?如果民俗学研究的独特性体现在研究方法上,那么这个与众不同的研究方法又是什么?是历史学的文献研究,还是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是共通的,如果这个命题成立的话,那么就不能用方法来界定学科,至少对于民俗学是这样。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中国,民俗学的传统研究对象逐渐进人到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民俗学与人类学之间具有的天然亲缘性,导致民俗学一直以来具有“人类学倾向”,民俗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渐趋模糊。随着非遗保护运动的强势展开,大批的民俗学者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俗学人文学科的建设模式是一个历史概念,由五四文化模式和经济文化模式发展而来。钟敬文将五四文化模式引入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在高校中文系的格局中,创建了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同时在高校社会学的格局中,创建了民俗学,并从这里发展、成型和辐射,使之成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当代我国民俗学面临着五四文化模式所不能解决的世界文化多样性问题,也面临着经济文化模式不能取代的精神文化建设问题,因而要在以上所述两个模式的基础上,转向国家文化模式,促进我国优秀民俗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其成为保持国家文化主体性的特色要素。  相似文献   

7.
美国民俗学     
美国民俗学从社会学、神学的研究开始,受到英国民俗学、人类学的影响,以原始民族印第安人等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化遗留物的研究。其早期阶段,为进化学派的民俗学。代表人物为神学家森纳尔(William·G·Sumner)。森纳尔由人类学扩展至民俗研究,开始了美国民俗学的研究史。他所出版的《民俗学》(1960),树立了狭义民俗学的概念,他指出“民俗是由人们某些不断重复的、经常的小动作,以及人们之间按其同一方式、  相似文献   

8.
"表演理论"是20世纪70至90年代国际民俗学界的主导性理论,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民俗学与语言人类学两个学科范畴。本文简要介绍这一理论被更新与推进的历史过程,描述了"表演理论"之后欧美民俗学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
缺失的理论     
由于对民俗学政治性的关注,1960年代以来文化批评开始将民俗学书写看作是一种文类,指向民俗学的文本批评和政治立场批评。不仅知识生产碎片化,批评也日益碎片化且失去有效性,批评占据了道德高地,但同时失去了理论关怀。对民俗资料的阐释与分析仅仅沦为素材,对评论的评论反倒成为关注的中心。这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学和民俗学内部发生文学转向的结果。"理论"是一种有关世界的表述类型,它有以下独特属性:即有趣性、可信性、概括性、可验性。理论应该根植于对导向性主题的审查,而非根植于对民俗学者自己的审查。民俗学者应该从文化批评的迷思中走出去,直面对民俗学真正有重大意义的理论构建力量。  相似文献   

10.
现代民俗学在其诞生之时,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与人文学或日文史之学密不可分,其学术从业者大部分是历史学家、文学家乃至哲学家,文史修养深厚,而研究所赖以展开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也多是文献史料。民俗学的此一学缘造就了民俗学和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辅仁大学成立了人类学博物馆,随后创办了刊物《民俗学志》,登载民俗学研究相关论文,此外还开展过一系列相关活动,诸如设立民俗学课程与研讨班、宣传动员、实地调查等。这段过去被忽略的重要历史理应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2.
李霞 《民俗研究》2001,(3):177-180
文化象征体系一向是人类学和民俗学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这两门学科都以人们的生活世界为研究对象,而在象征人类学或阐释人类学看来,生活世界是由意义构成的。一种文化的象征体系展现了该文化的宇宙观图式和价值体系,它渗透于人们“如何说、如何做、如何想”的各个层面。由于仪式和某些在人们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事象能浓缩地体现象征体系的结构或某些方面,它们往往成为进行象征意义讨论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3.
禁忌的界限     
禁忌,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是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特别关注的领域.在我国民俗学界,关于禁忌的研究亦有相当多的成果问世.但是,禁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在禁忌研究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还十分模糊、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从我国民俗学界关于禁忌研究的情况来看,禁忌现象的范围或曰禁忌的界限,就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民间传说向来受到民间文学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对于民间传说,若仅仅是从民间文学或民俗学角度展开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正如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所言:“(民间文艺)研究角度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但可以从民俗学、民族学、民族史、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角度去对它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孙正国 《民俗研究》2002,(3):168-176
近年来,国际民俗学界达成了一种十分普遍的共识,那就是民俗学学科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民俗学不仅没有本学科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自觉不自觉地)相邻学科的一部分,学科地位越来越边缘化。这使得民俗学的大量研究缺失了学科特性,以至于美国学者多尔逊急迫地警省学界同仁:民俗学“既没有自己的‘祖先’,也没有自己的理论,不过是人类学中一个无足轻重的附庸而已。”  相似文献   

16.
一、家乡民俗学研究与《土族口头传统与民俗文化》"家乡研究"是中国人类学的特色领域。迄今为止,中国学者蜚声国际学界的几本人类学著作中,"家乡研究"作品占据着最为耀眼的位置。如:费孝通先生  相似文献   

17.
李亦园教授与东南亚华人研究: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亦园教授是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半个多世纪以来 ,李教授以其多重学术视野和学术贡献以及博大的人文关怀 ,推动台湾的许多人文学科的创建和发展 ,对中国文化研究做出重大贡献。本文阐述李亦园教授的成长经历和学术训练及其学术贡献 ,重点阐述李亦园教授从人类学的视野对东南亚华人研究的重要成就与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长期以来,饮食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单就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如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都曾对这一问题有所涉及。在这其中,民俗学主要从饮食民俗的角度展开讨论。所谓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其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如年节食  相似文献   

19.
吴秀杰 《民俗研究》2010,(2):F0002-F0002
<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德国多个民俗学研究所将专业名称从"民俗学"(Volkskunde)改为"欧洲民族学"(Europ ische Ethnologie)或者"文化人类学",或二名兼用(比如哥廷根大学)。名称的改换意味着关注对象与研究取向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0.
今年5月10-13日,高丙中教授、王杰文教授和我受日本民俗学会会长、东京大学教授岩本通弥的邀请,在东京参加了两个会议,即日本现代民俗学的年会和由岩本教授主持的中日韩三国国际会议"民俗实践与公民社会——在德国民俗学与东亚民俗学之间".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德国民俗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与东亚民俗学的关联性,具体要讨论的问题是,我们民俗学要搞基础文化研究,那么,德国民俗学能够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岩本教授在会上作了一个主题发言.他们这些年愈发觉得德国民俗学对东亚民俗研究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彼此之间有许多相关之处.近年来,岩本教授有一个庞大的培养计划——系统地把自己的学生送往德国,让他们在那里待三个月,了解德国民俗学的最新进展,这和高丙中教授的海外民族志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