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赘婿婚是元代社会婚姻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原汉族传统的婚姻方式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赘婿婚制的剖析,以揭示蒙古入主中原的近一个世纪社会婚姻制度的某些特点。一关于赘婿婚制的源流赘婿婚制是男子入妇家的一种婚姻形式,它和一般婚姻关系中男子娶妇入家的特点不同。妇入夫家称娶,男落妇家则称赘,这里显然反映了男子在婚姻关系中地位的降低。赘婿婚制尽管仍然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结构,但由于男子出赘妇家,在男权中心的社会里这无疑象征着出赘男子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低落。  相似文献   

2.
宋立永 《沧桑》2008,(1):8-9
赘婿,在传统社会一直处于被贱视的地位,人们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这种婚姻形式的。但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明清江南地区,赘婿婚却普遍流行,特别是一种称为"卷帐回门"式的赘婿婚在这一区域流行,具有特别的社会经济意义。本文即对其婚礼仪式、流行区域、社会经济原因进行较为细致的考辨,揭示传统婚姻多元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招赘婚作为"中国婚俗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至少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其称谓足有十几种之多。战国秦汉时期,有关招赘婚的文献记载,不在少数。不论是从文献记载的史料分析,还是从文字学的角度解读,赘婿的地位之低下,确信无疑。其中,接脚婿的地位比其他赘婿的地位更低。寡妇招赘是招赘婚的一种特殊形式,早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就有体现。除经济因素外,寡妇招赘还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女子的财产继承问题有关。招赘婚的历史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4.
无后在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教、社会和道德伦理的问题。民间社会普遍采用的解决办法是改变或虚拟彼此之间的血亲关系,招赘便是其中的主要手段。与主流嫁娶婚相比,清代赘婚家庭中的赘婿地位通常较低。赘婿在日常生活、登谱造册、改名换姓、继嗣承祧、异子不异孙等家庭实践方面经常遭际歧视和压力。这种歧视和压力既表现在生活世界,也体现在神圣世界。赘婿的家庭地位乃是父权制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赘婿遭际苦楚、歧视的原因与其说是贫穷,毋宁是由于他们属于性别压迫系统中的主导性别。赘婿成为了父权制压迫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释“婚”     
孙璐 《神州》2013,(35):158-158
本文通过对“婚”的古文字形体进行集释,以及搜索各时代文献,发现在上古时期,常常用“昏”来表示结婚义,“昏”与“婚”混用过一段时间之后,文献中才固定用“婚”表示结婚义。  相似文献   

6.
杨军 《史学集刊》2000,(1):24-26
周代婚姻礼俗出自对前此各族婚姻礼俗的继承与融合。其中的世婚习惯与六礼才是周人建国前的旧俗。六礼在传播过程中,曾一度在某些地区变为“聘内送逆”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日本古代社会的近亲婚及其实质——兼与中国古代“同姓不婚”的比较官文娜婚姻,是人类自身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当人类迈出动物界门坎、开始社会生活的同时,就开始对自身繁衍的婚姻形式逐渐形成种种社会规范和禁忌。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婚姻形态又...  相似文献   

8.
亲族称谓是社会称谓中的重要内容。历代亲族称谓屡有变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亲族称谓形式和内涵的演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的宗族结构和社会关系。张家山汉简的有关内容可以为汉代亲族研究提供资料。如《二年律令》中《贼律》所谓“段大母”.就是体现当时亲族关系的新  相似文献   

9.
敦煌文献中不乏表怂恿、挑拨义的词语,如勾闪、勾卷、勾默、勾扇、卷诱、简构、斗构、间构等,这些语词在社会经济文献和佛教文献中都有使用.文章通过勾稽敦煌文献中的这类语词,对其语素“勾”“扇”“闪”“詃”“猒”进行语义演变的探讨,发现这些词语语义相近,结构趋同,都有“引诱、挑拨”义,且为并列复合词,可构成一个同义语义场,而且它们在语义上互相影响、演变.同时,方言和其他敦煌文献中也有与该语义场相关的词语,文章一并梳理,以使该语义场词语更加完善,词汇丰富性更加凸现.  相似文献   

10.
明清以来,“音近义通”说畅行,开创了汉语词源研究的新局面。然而,由于“音近义通”说之“音近”概念模糊,且在实践中往往忽视了“义通”的因素,因此影响了汉语词源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学们开始对“音近义通”说进行反思,指出音义二不可偏废,应互相制约,两维交叉:有的学还认为,音义二关系应以义为纲,以音为纬.而在意义的研究上,则开始从发生学及认知语盲学角度探索同源词语源义即“义类”的生成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现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的“连环义记”腰牌,多少年来钱币界各类书籍杂志,无一不断定为浙南农民起义组织金钱会所铸之信号钱.把“连环义记”的性质与“金钱义记”、“震忠团练”等同。笔根据多年来对金钱会的研究和新近温州玉海楼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庆葵手稿《瑞安东区乡团剿匪记》的发现,“连环义记”腰牌的真实面目露出水面。  相似文献   

12.
李向振 《民俗研究》2023,(1):79-91+158
新时期以来,中国学界一直有着强烈的学术本土化建构意识,而多学科学者围绕“礼俗互动”的持续讨论,则是其中值得关注的学术动向。礼俗关系是中国社会自身建构之根本,而“礼俗互动”则是中国社会礼俗关系中的基本面向,具有成为中国社会研究范式的学术潜力。近年来的“礼俗互动”研究,逐渐指向关于中国社会的总体性分析框架,并在三个层面显现出学术活力:第一,探究传统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第二,理解大一统观念何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并显现出强大活力;第三,描述中国社会结构与基本性质。关注这一学术潮流,进一步辨析礼俗关系和“礼俗互动”概念,有助于激发其作为研究范式的学术潜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
《民俗研究》2021,(5):95-108
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传统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建构了传统社会的统一性。顾炎武的风俗教化观是传统"礼俗互动"的缩影,他认为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风俗是全民性的,论世必考其风俗,历史兴衰与风俗美恶联系紧密。整顿风俗必然要以礼乐教化为纪纲,"民德厚而礼俗成"是其风俗教化观的主要宗旨,其风俗教化观对当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意义。新格局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方兴未艾,传统礼俗的现代性转化及其互动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发挥这种本土思想资源在国家治理与民间自治上的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血缘家庭是否存在,一直“是引起大量的理论来加以说明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列宁语),至今尚无定论。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家庭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问题的讨论又重新活跃起来。为了说明这个原始社会史上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本刊曾于1981年和1982年发表两篇文章。此文根据马来式亲属制的辈级及其称谓和我国少数民族志的有关材料,对血缘婚制的存在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5.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以人类自身生产为前提的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理所当然地有其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婚姻人际关系所表现出的社会组织系统,属于社会构成的特定形式范畴,故其婚姻形态总是与相关的经济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内约外规相适应。本文拟就商代婚规婚礼以及求生、冥婚、名子礼俗等,试作考察论析,尚冀读者赐以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6.
晋文化纵谈     
“晋化”这个称谓可作“广”、“狭”两义的区分:“广义”的晋化可以看作是关于山西古代化的概称或泛称。如同人们习惯于以“晋”作为山西省的代称或简称一样.举凡山西地区的传统化往往冠以“晋化”称谓;“狭义”的晋化或比较确切意义的晋化,应当看作是关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山西化的一种指称,也就是关于晋国化与魏、韩、赵三晋国家化的统称或合称。  相似文献   

17.
郑土有  谢思岚 《民俗研究》2024,(1):38-49+157
民国时期兴起的“礼俗学”可谓“礼俗互动”研究的先驱,不少学者受孙末楠《民俗》一书的影响,或在其指导下对中国社会的礼俗文化展开考察,或结合本土语汇对其进行解析。由此产生的丰硕成果表明,孙末楠的民俗学说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在“礼俗互动”研究成为学术热点的当下,再次检视孙末楠建构的民俗学理论体系,结合中国实情对其中的核心概念及内在理路作进一步阐发,有助于丰富“礼-俗”关系认知的学理逻辑,从方法论层面推动“礼俗互动”研究范式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商王名号与上古日名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干支纪名之俗起于上古贵族在同姓内婚范围内按母系分宗的传统,实质上是早期父系家长继承制下“子从母姓”的一种变制。日名制在母系为区别婚姻关系,在父系则为分宗,母系与父系同用一套日名符号,带有后世所称“姓氏合一”的特征。商王室以内婚制与外婚制并行,内婚诸妻及其诸子不分嫡庶,而在内婚群与外婚群之间已产生出嫡庶制的萌芽。商代王位以直系家庭的形态传承,在常规状况下严格控制在内婚范围之内;其传承机制以长子继承制为主而辅之以推举制,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的补充与变制。  相似文献   

19.
抗战八年间,国民党军队官兵负伤合计1761335人。①时人对于这些为民族解放而负伤的抗日将士充满钦慕,对他们的负伤问题给予了及时的关注,且认为不应用“残废军人”一词称谓伤兵,而应“改伤兵一词,为荣誉军人”。②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亦认为“残废军人”之称谓对于军人情绪方面足致不良影响,更非崇敬抗战将士之道。1940年4月18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特函请军政部代电全国各军政机关,将“残废”字样一律废除,改称“荣誉军人”,各伤政机关以“残废”命名者,亦以此改称。  相似文献   

20.
戚悦 《民俗研究》2023,(1):130-136
《文心雕龙·祝盟》篇有出自《仪礼·士虞礼》的“夙兴夜处”一语。对这一词语的理解,不仅关乎对祭祝之辞的解读,更关乎对古代丧葬礼俗的认识,因而值得深究。“夙兴夜处”与常用成语“夙兴夜寐”仅一字之差,几乎所有注本皆以二者等同,将其释为“早起晚睡,言勤劳也”,《汉语大词典》及各种辞书亦如此解释,实则是错误的。“夙兴夜处”特别用于丧葬之礼,指的是侵早起身而夜间独坐,意谓日夜不得安宁,颇为形象地描绘了古代丧葬之礼中特定的庄重、肃穆气氛以及主丧者的凛然恭敬之心、巨大悲痛之情和身心疲惫之态。这与表示早起晚睡的普通成语“夙兴夜寐”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