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超 《神州》2014,(6):200-201
现行刑事立法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明确将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外,这一制度的缺失侵犯了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在我们看来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因此,在附带民事诉讼中迫切的需要构建完善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本文围绕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现状及其制度完善的必要性、可行性展开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2.
高洪超  钟浩 《神州》2013,(9):155-155
《刑事诉讼法》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赔偿范围仅仅局限在被害人所遭受的物质方面的损失。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扩大至精神损害赔偿,特别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方面的犯罪,应当是保护人权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李娜 《沧桑》2009,(2):86-87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权利保障,但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的主体地位被虚化以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缺陷等问题,致使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应取消“公诉转自诉”的规定,建立被害人司法审查申请制度;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在立法上建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长期拒绝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理论上固守于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的立法界限,司法上用责任竞合理论解决此类纠纷。然而以侵权之诉追究违约行为人不利于受害人的保护,应当赋予受害人可以提起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5.
旅游合同与旅游者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有关条的扩张解释,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设想,以解决旅游合同中旅游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6.
旅游是一种以获得精神享受和愉悦的较高层次的消费行为,主要以精神消费为主,旅游合同中财和物的交换是为了达到这种精神利益目的。旅游合同精神损害赔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主流观点认为,财产责任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其中包含违约责任,笔者认为应当立足于旅游合同的特殊性,肯定旅游合同精神损害赔偿,建议完善我国旅游合同赔偿制度,以期达到更好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民事权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旅游合同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翁炎英 《旅游科学》2004,18(4):62-67
本文就我国旅游合同研究中的概念内涵、法律性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旅行社旅游服务给付的履行辅助人的责任、纠纷类型、精神损害赔偿和旅游合同立法等进行回顾,并着重关注旅游合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新版旅游合同范本。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旅游合同研究做出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就旅游合同研究和立法趋势提出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史政英 《沧桑》2008,(6):99-100
通过对邱兴华案例的解读,可以看出在刑事被害人因犯罪而遭受严重损害而又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损害赔偿的情况下,国家应当建立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对重大犯罪的被害人及其家属予以一定的救济,这不仅是实现社会正义与公平、保护公民对国家的信赖的需要,同时也是人权保障的要求。就我国现状来看,司法实践中该问题十分突出,而立法上却缺乏相应的规定,为此,应从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原则、机构、对象范围等入手,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则,保障被害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沈慧珍 《攀登》2008,27(5):133-134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当前已成为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其中既有理论的探讨,又有司法实践中的尝试。本文以2007年年初广东省东莞市中级法院对一起抢劫致人死亡案件的刑事和解案例为切入点,就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案件适用范围、刑事和解的效果等问题提出一些质疑和思考。认为,在实践中选择和构建刑事和解制度时,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来保证司法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0.
对精神损害进行财产赔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上,应采用“二元理论”,即只有侵权行为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并使其蒙受了精神痛苦时才进行精神损害赔偿。在赔偿金额的评定因素上应从“必要因素”和“参考因素”两方面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11.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确定了过错损害赔偿制度,使法律对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更为完善,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的裁判有了法律依据,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一大进步,意义甚大。但是该制度在实务适用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极其完善、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杨银霞 《攀登》2005,24(4):115-116
本文依据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条款,就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评定所参考因素问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张琴 《沧桑》2010,(3):55-56,89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民商事活动的参与者都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纠纷,然而,在民事司法活动中却频频出现利用虚假诉讼、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获取非法利益的现象。这种不法行为不仅侵害了正当权利人的合法利益,也严重扰乱了法院的司法活动。如何对此类违法行为予以防范和制裁,是理论和实践都需十分重视的问题。本文拟从刑事立法的角度,对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发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4.
孙鸽平 《神州》2013,(8):176-176
离婚损害赔偿作为婚姻权益的最后防线,其意义在于维护当事人的婚姻权益,惩罚过错方的违法行为,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适用一般侵权责任,同时也存在其特殊之处,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物质损害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其数额标准的确定直由法官视案件情况合理裁量。现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一定层面上还有其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王丽军 《沧桑》2010,(2):48-49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其目的和宗旨是将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纳入法治轨道。然而与此相违背的是,在刑事诉讼中越来越多的律师选择远离或者沉默。究其原因,缺乏对刑事辩护律师人身权利的保护是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本文就从这一现象出发,从构建我国刑事辩护律师豁免权的理论依据、价值所在和现实基础着手,探讨我国刑事辩护中怎样加强对律师人身权利的保护,从而加大律师在刑事辩护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维护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其目的和宗旨是将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纳入法治轨道。然而与此相违背的是,在刑事诉讼中越来越多的律师选择远离或者沉默。究其原因,缺乏对刑事辩护律师人身权利的保护是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本文就从这一现象出发,从构建我国刑事辩护律师豁免权的理论依据、价值所在和现实基础着手,探讨我国刑事辩护中怎样加强对律师人身权利的保护,从而加大律师在刑事辩护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维护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李果 《神州》2014,(12):198-198
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各种矛盾纠纷屡见不鲜。近年来,我国民事诉讼案件越来越多,其中关于财产纠纷的案件最为突出。本文对我国民事诉讼财产保全制度的现状作了相关的分析,就民事诉讼中财产保全制度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珍珍 《神州》2011,(3):98-98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有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的权利,但是这并不表明我国已经确立了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辩论原则的确立对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但具有法律效果,更具有社会效果,但是也应当看到辩论原则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对此我们应当明确法官的释明权以保障公平。  相似文献   

19.
婚内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建构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霞 《攀登》2008,27(6):133-136
目前,学界对婚内侵权的概念界定差别持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对婚内侵权客体的界定存在争议。这使建构婚内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应正视这一问题,厘清婚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与离婚损害赔偿责任,处理好请求权的竞合问题;明确婚内侵权损害赔偿行为的类型,把握适用条件,从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婚内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管锋 《沧桑》2009,(2):72-73
刑事预审是庭前审查准备程序中的重要活动,主要是对案件是否符合起诉条件进行审查。完备的预审制度不仅具有审前筛选和证据展示的功能,而且它还有利于保障庭审的高效进行,也有利于被控告一方对是否起诉的审查行使参与权。同时,设立刑事预审制度对我国的现行的刑事诉讼产生诸多影响。为此,通过和国外预审制度的比较以及联系本国的司法实践活动,本文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刑事预审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