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楹联,就是挂在楹柱上的对联。推而广之,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一种传统文学。  相似文献   

2.
直隶总督署联匾赏析苏禄煊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本来,楹联是指悬挂或张贴在楹柱上的对联,后来人们渐渐用它来泛指所有的对联。匾,即匾额,也叫“匾式”,上面题着简练的文字,用作标记,如府第、祠堂、庙宇的门匾,或者表示赞扬,如祝寿、庆功、表彰、致...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楹联爱好者,他一生写出了大量的楹联,以楹联作武器进行革命。有一个对联故事,很能说明孙中山的对联功底。清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总督府,想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便走到府前,递上名片,上写着:“学者孙文求见洞之兄。”门官随即将名片呈上,张总督一瞧,很不高兴,问门官道:“来者何人?”门官回答说: “是一儒生。”张之洞也不发话,令人拿来纸笔,写了一  相似文献   

4.
“楹联”又称“对联”、“对子”,是悬(贴)在壁间、柱子上的联语。它的上下联在字数多少没有定规,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由于楹联的形式和汉字这种单音独体的方块字密不可分,因而它也就成了世界上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艺形式。一般认为,五  相似文献   

5.
戏台楹联,即戏班的对联,一般镌刻或贴在戏台两旁,一则图个喜庆,二则供人观赏,三则体现文化水准。它编撰巧妙,蕴意丰富,展示了戏剧艺术的魅力。 有的戏联,辩证地阐述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如“引古论今,古事恰如今事;以虚为实,虚情还似实情”及“粉黛非真,演出当年面目;情形毕露,重现昔日衣冠”,可谓精辟地概括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贵州盘山“江山一览阁”一则“听律吕,点破世态炎凉;见衣冠,描尽人间冷暖”的对联,则将戏剧艺术规律巧妙寓意其中,令人叫绝。 有的阐述了戏剧、生活、演员三者的关系。如“莫笑我们涂面挂须,…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族文化灿烂而悠久,楹联就是其中之一。楹联又是我国最精炼的语言艺术,为历代文人所喜爱,传诵不衰,四川府州“考棚”楹联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7.
许筱言 《神州》2011,(2):56-61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也称楹贴,俗称对联、对子、联语等。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宝贵的明珠。它讲究对称平衡、音韵和谐,充分地展示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规律,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得到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春联是楹联中的一种,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习俗。一年又一年,本文值此新春佳节之际,重温楹联习俗,以供读者赏析。  相似文献   

8.
陈章 《文史天地》2009,(11):54-56
这篇关于对联的文章,对楹联爱好者,或许有理论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清代撰联之风极盛,举凡祠庙、寺观、楼台、亭阁、馆舍、公署、桥梁,都挂贴、刻写楹联。封建社会的官吏往往喜书对联张挂官署内楹柱,或描写治地山川形胜,或反映仕途悲欢得失,或申明施政宗旨,或告诫僚属尽职之责,或奖励百姓耕织,或省视自身功过,内容丰富,写法各异。考察官署楹联,可以窥视封建社会的吏治情况,了解各级官吏的为官思想道德,补充地方官施政史的内容,也可以丰富封建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一贵州巡抚署,地势高爽,署中“柱笏轩”,颜检题联云:两袖入清风,静忆此生宦况;一庭来好月,朗同吾辈心期。颜检,字惺甫,连平人,乾隆拔贡生,嘉庆六年官贵州巡抚,擢直  相似文献   

10.
名人与春联     
周赞 《文史月刊》2006,(12):48-49
春联历史悠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表示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曾挥毫撰写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现摘录几段与读者朋友共享。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亲自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语对偶工整,含义明白,  相似文献   

11.
楹联,俗称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  相似文献   

12.
傅抱石是一位与齐白石相齐名的大画家。他不但画画很有名,而且为人很有个性。他在家中画室的东壁,挂了一幅对联:左壁观图,右壁观史;无酒学佛,有酒学仙。这幅对联是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书写的,抱石将它挂在画室,日日相对,可见其喜爱程度。 其实,对联的内容正是抱石现实生活的写照,他不但喜欢读书画画,而且喜欢抽烟喝酒。他自己说,没有酒,笔都拿不动,更挥不开。也就是说,没有了酒,抱石作画就进不了自由自在的创作状态,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戏联,亦称戏曲楹联.戏联与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对联有着同样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建筑上的匾额和楹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民 《南方文物》2003,(3):95-96,89
匾额和楹联是中国文学独特的表现形式,我们常见的是将匾文和联文用木材制作悬挂在建筑上,或者用砖雕石刻镶嵌在建筑上,也有直接雕刻或油漆在建筑上,成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从匾额的“额”和楹联的“楹”字看,好像就是建筑的构件,可以称它  相似文献   

15.
潘毅 《羊城今古》2000,(3):48-48
《广东农民报》1980年曾刊出为广州市芳村五眼桥联上比“桥眼五通连水秀”求偶的征联启事。事情缘起于芳村花农谢璋《对联求偶》一文,他在介绍了(明代万历年间)建桥人悬赏征联的故事后,说“直至今天,仍没有人能把下联对出来。为此,特将这段地方掌故写出来,为这上联求偶。”此举引起了广大楹联爱好者的兴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许多为官者喜以楹联拒贿自律,表明自己廉洁从政的决心.他们将自撰的廉政楹联或贴于大门之上,或挂于公堂之中,作为警示语、座右铭,用来警己警人,拒贿防贪,防微杜渐,勤政为民.古人的这类廉政楹联,不失为中华楹联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今天读来,仍受教益.  相似文献   

17.
浅谈商业楹联丁冰"楹联"是一种高度概括思想感情,讲究平仄协调,富有情趣的文学艺术形式,通常人们称为"对联",又因多为春节前张贴,又被人们称为"春联",商业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独特的店肆楹联,这些多与店名、经营品种、地理位置有关系,也有的为生财寄于良好的祝...  相似文献   

18.
一踏上贵阳名胜甲秀楼边的浮玉桥,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涵碧亭前面那副清新淡雅的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月出版的《古今名胜对联选注》将此联作者署为“佚名”。其实它的作者就是清同治、光绪年间  相似文献   

19.
李调元的匡山楹联赏析李戎李调元撰书的匡山书院一副对联,其文曰:豪气压群凶,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包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对联作者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绵州罗江县人(今属绵阳市安县人),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文学家、戏曲评论家.善长对联,以奇...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中国文艺园地中独有的一朵奇葩,俗称对子、帖子,贴于门柱、房柱上的称楹联,后来便泛指对联。新春佳节张贴门庭的通称春联。按用途分,用于婚丧喜庆的对联又称婚联、喜联、贺联、丧联(挽联)。它根据汉字的字形、字意及词性、声韵构成,讲究遣词准确,造句精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格律严谨,寓意深刻。对联的发展源流,和南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