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5):42-44
流行于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带的地方戏曲,后又被命名为“陇剧”。 陇东道情是采用道情唱腔的皮影戏。因其演出排场和活动方式极简便,全部箱具乐器一头毛驴即可驮走,当地群众又称这种皮影戏班子为“一驴驮”。它的形成至早不超过清道光、咸丰年间。  相似文献   

2.
皮影戏是深受满族人喜爱的戏剧之一。皮影戏是“影戏”(又称“平面傀儡”)的一种,是我国汉族所创造的一种古老戏剧。它起萌于汉代,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在长期流传中,不断革新,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并在一些地区发展成不同形式的地方戏剧。“影戏”在国外也广为流传,并对近代电影艺术的发明,起到了促进作用。 谈到皮影戏,我们不能忽略满族人所做的贡献。相传,影响甚广的滦州影戏是十六世纪未在沈阳形成的(因而有人认为中国影戏即起源于此)。这与满族人人爱好不无关  相似文献   

3.
豫南皮影戏     
北宋末年,皮影戏随宋都南迁而传入信阳,清代中期开始兴盛。信阳地区皮影戏具有本地风土特色,故称豫南皮影戏,俗称“影子红”、“皮影子”、“皮影”,流行于光山、罗山、固始、潢川、信阳等诸县。由于各县方言不一,民歌曲调有别,皮影戏的唱腔亦各不相同,但乡镇人民喜爱皮影戏这一独特的戏剧形式却是共同的。凡有庙会、年节喜庆或许愿之类的事,都有皮影戏悠扬婉转的唱腔,缭绕于村庄集镇田间,并常有两三个戏班演对台戏。村民们笑逐颜开,集于简易戏台或土台之前,观看种种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在台上重演,欣赏这一朴拙的乡土艺术,看…  相似文献   

4.
皮影戏     
《文史月刊》2012,(3):1-F0002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相似文献   

5.
陈晓 《文史月刊》2005,(11):39-42
皮影戏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在古代典籍中有不少记载,现代学者也有一些相关的论述,但是,关于皮影的源与流,其脉络如今并不是那么清晰,有的说法还需要进一步考释。皮影戏又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也简称为皮影,它的舞台就是一张平面的影幕,通过灯光透射,使紧挨影幕背面的半透明皮质偶人在明亮的影幕上显出影象,加上艺人的操纵和唱词进行表演,影偶全是平面的侧脸形象。一些地区关于皮影的谚语这样说“:三根竹,一张皮,半张脸,半顶帽子,一只眼。”有人将影戏分为三种: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可是,后两种只是影偶材料不同,无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6.
一、皮影戏与甘肃环县的道情皮影戏皮影戏 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皮影戏演出用的“影人”,是用驴皮或牛皮经过硝制刮平,根据剧中的角色和衬景的设计,进行雕簇、敷色、熨平、装订,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的透射,将影人映现到屏幕上(俗称亮子)。随着乐器伴奏、唱腔配合和挑线者的舞动,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意趣盎然的活动艺术形象了。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道情皮影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广西西林县普驮发现的“铜鼓葬”是古句町一种较为特殊的葬俗,时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其特殊的葬俗、独特而丰富的随葬品,暗示此类葬俗是专为某类特殊的人群使用。我们认为西林普驮铜鼓葬的主人身份是句町部落集合体中具有显赫权威的精神领袖-巫师。  相似文献   

8.
白尚礼 《神州民俗》2007,(11):40-41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在古城天水秦州,皮影因其材料多用牛皮制作,故秦州皮影戏又被称为“牛皮灯影子戏”。据相关史料记载,皮影戏起源于汉,兴于明,繁荣于清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国初年。秦州是秦人的发祥地,是秦文化的源,据专家考证,秦州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唱词和唱腔主要以秦腔为主。因此,以秦腔为主调,皮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天水民间艺术,便在秦州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基。  相似文献   

9.
道情一曲窑吼塌窦世荣在陇东的庆阳、华池、环县一带,每当黄昏时候,无论是在旷野里,还是在山头上,不时有人豪兴大发,即兴唱出一声声悠长的山歌,只要周围有人,立即就会引来一片山味、野味十足的合唱声。若遇冬闲的夜晚唱皮影戏,只要挑线者唱完一句主词,满窑的观众...  相似文献   

10.
皮影戏发源于中国,被称为“电影始祖”。而今,电影正如日中天,而中国的皮影戏还在孤独、落寞中挣扎着前行。  相似文献   

11.
庆阳剪纸,堪称庆阳文化“四绝”之首。它象旷野里的山丹丹花,包含着粗犷奔放的黄土高原气质,散发着爽心怡神的古拙质朴的清香。郭沫若先生曾称赞这种剪纸艺术“其味天真而浑厚”,“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剪纸是庆阳劳动妇女抒发感情的重要方式,也是她们表露艺术才华的最好园地。每逢年节、娶媳嫁女,在黄土窑洞里都得换上新剪的窗花、炕围花、顶棚花、角花;在迎娶新娘的洞房里,要贴象征幸福美满、子孙繁衍的“喜花”;还有箱柜花、粮囤花、纸缸花、灯笼花;馈送的礼品上要贴礼花、寿花等等。一个普通的农家屋舍,总是被她们  相似文献   

12.
张显媚 《丝绸之路》2014,(22):64-65
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庆阳皮影吸取剪纸、戏曲、雕塑等多种艺术手法,并借鉴陕西皮影的造型艺术,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造型和风格,以其戏曲化的人物造型、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丰富绚丽的色彩、生动传神的雕刻、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在中国民间艺术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早就听说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有一支远近闻名的皮影戏剧团,它不仅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还是互助唯一的祖传三代的业余皮影戏剧团,每逢传统年节,他们都会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送去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皮影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一个冬日,记者驱车来到互助县,寻访这支令人耳目一新的皮影戏班。数九寒天,外面天寒地冻,见到皮影戏剧团负责人张占保时,他脸上的喜悦之色以及极富磁性的声嗓,带给人如沐春风般的舒畅。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艺术,作为戏剧,比莎士比亚早了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了2100年;作为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了2150年。它就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皮影戏。  相似文献   

15.
赵义军  吕朝 《沧桑》2009,(5):59-61
萌发于古庆阳先民,在上古周先祖时期扩充的一系列朴素伦理思想,在长期的发展和历史积淀中,孕育成了今天庆阳精神的核心价值。它以群体主义、道德教化、礼仪、务实创新等价值元为纽带,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精神链条。探究"庆阳精神"的形成,实质是整合庆阳的地域文化资源。本文拟从伦理的视角解构这种精神的产生及意义,以此作为推动庆阳发展的道德支撑,同时也在理论上为建设和谐庆阳、宣传庆阳形象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6.
如今,皮影戏这个夹带着历史、哲学、世俗、伦理、审美等传统文化信息的古老剧种似乎已经成了明日黄花,各地得以保留下来的皮影戏随着时代的变革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辉。然而代表江南皮影戏的海宁皮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家旅游》2012,(8):84-85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场面、道具等的统称。皮影戏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戏曲剧种之一,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子清代的河北,干百年来流传甚广。  相似文献   

18.
从封闭走向开放──裕固新歌(中)李均世世代代以放牧为生,过惯了“一顶帐篷驮牛驮,随着牛羊度生活”的裕固族,如今在市场经济急切呼唤下,转变观念换脑筋,立足支柱产业和传统产品,走向市场,投身开放大潮,汇成了“千年牧歌唱新曲,裕固人走上五彩路”的新歌。巍峨...  相似文献   

19.
唐山博物馆馆藏皮影的整理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皮影戏是一种集民间美术、音乐、舞蹈、说唱为一体的傀儡戏剧表演,分布十分广泛,但不同地区的皮影戏有着不同的特点。唐山皮影是国内皮影戏中影响较大的种类之一,与评剧、乐亭大鼓并称为冀东文艺的“三枝花”。近些年来,唐山博物馆为了突出馆藏特色,反映地方文化,对当地民俗文物进行了有  相似文献   

20.
离开青藏公路穿过当雄县城向北驶去是一条隐隐约约伸向娜根拉山谷的驮队古道。在过去的岁月里,年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牦牛驮队组成上百方阵前往盐湖驮盐。如今,已经萧条的古道上再也难以听到驮盐人撼人心魄的吆喝声和哨声,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寂静、崎岖的简易公路把游人们引向念青唐拉山脉的娜根拉山口。 站在娜根拉山口、向北眺望,前方有念青唐古拉山脉主峰——唐拉雅秀和世界第一大咸水湖——纳木错。“纳木错”是藏语,意思是天湖,对湖面海拔4700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