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唐诗札记     
考李白《赠汪伦》中汪伦其人李白《赠汪伦》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李白游安徽泾县时赠汪伦之作。前二句写李白乘舟欲发,汪伦特来路歌相送。据《资治通鉴·唐纪》注:“踏歌者,连手而歌,踏地以为节。”则乃汪伦率众人送行也。下二句以本地风光之桃花潭水比汪伦之深情,极为亲切动人,宜其传诵千载。  相似文献   

2.
《旅游》2005,(6)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仙太白的这首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句,黄发垂髫无不耳熟能详。李白与汪伦的这段旷世友情,也使得世人对这个地处偏僻的皖南山村——桃花潭产生了许许多多美丽的遐想。  相似文献   

3.
古蜀国纪年古无定论 关于古蜀国的纪年,古人有不少猜测,古史有载,然漏洞百出。唐人李白《蜀道难》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李白认定的年代,显然夸大其词,到底是文人之言。常璩的《华阳国志》更是从蚕丛开始,就闹了一个笑话。“有周之世,限以秦、巴,  相似文献   

4.
萧何后十年     
李白在《猛虎行》里写道:“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实际上,“汉初三杰”首先是萧何,张良、韩信是列于其后的。《史记》里有这样的记述:  相似文献   

5.
吴若峰 《旅游》2005,(5):50-57
每次游历泾县--安徽这座美丽的山城,总会给我留下些许美好的回忆,但是深刻印在脑海里的却是发生在泾县的一文一武两件事,一是李白在桃花潭,再是新四军在云岭。李白和汪伦的友情千古传唱,新四军和泾县人民的鱼水情百世流芳。  相似文献   

6.
李白《蜀道难》有“蚕从与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是说古蜀国的国王蚕丛与鱼凫时代久远,与北方的秦地没有交往关系。那么,与南方有无交往关系呢?李白没有说。《蜀王本纪》说“蜀之先蚕名蚕丛、柏灌、鱼凫、  相似文献   

7.
纪中展 《环球人物》2021,(7):110-110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出自李白:的五言组诗《月下独酌》,写他怀才不遇的心境:他一个人在月下花丛独酌,突发奇想举起酒杯,对着当空明月共饮。这"三人"便是李白、明月以及李白的影子。从一人到三人,场面顿时热闹起来,也刻画出李白豪放乐天派的底色。那这里的第三个人。  相似文献   

8.
安徽皖南地区历代地方志书都记载了盛唐诗人李白在宣城、当涂、南陵、秋浦等地的游历与创作。其中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李白一生,  相似文献   

9.
穆渭生  侯养民 《文博》2001,(3):35-36,34
“李白太原识子仪”与“子仪疏救李太白”是流传千余年的友情佳话。然而,此事却是出于晚唐人的伪托,又经宋代以来史家文士傅会渲染,遂如“孟姜女哭长城”一样流传浸广。虽然早已有学者辨明此事,但还有些历史读物一仍其伪。本文所叙,乃拾取前贤牙慧,并对论据稍事引申,兼正《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地名一误。  相似文献   

10.
丁晨 《丝绸之路》2011,(19):46-49
一提起蜀道,人们首先会联想起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千古绝句。清代学者严可均编纂的《全三国文》诸葛亮名下收录的一篇《黄陵庙记》记述了诸葛亮“趋蜀道,履黄牛,因睹江山之胜”,说诸葛亮进军四川之事。南朝历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释中曾引《魏略》一书,已用“蜀道”一词。  相似文献   

11.
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极言古蜀国踪迹难寻,历史难以考察:且因自然阻隔,天生山水险要闭塞。与外界、与中原地区难以交往.互通信息,故显得神秘。李白是四川江油人,一代诗仙,天资聪颖,学问之厚,可谓时人无可企及。他发出这种慨叹,可见古蜀国的确迷茫。  相似文献   

12.
葛景春 《古籍研究》2000,(2):118-124
詹锳先生已去世一年了,但他的名字却与二十世纪的李白研究紧紧地联在一起。詹镆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学的教学和研究,对唐代学和中国古代论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在李白研究和《心雕龙》研究的领域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现就先生的李白研究方面,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3.
马未都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及其《〈静夜思〉新解》一文中称,李白《静夜思》诗中所描写的床是胡床,这只是一家之言。按照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历史与古人坐行姿势的变化来看,这一说法并不太符合历史的实际。  相似文献   

14.
王琦认为李白《留别贾舍人至二首》其一为伪作。其辑注的《李太白集》于此诗条下注云:“贾之谪在岳阳,去罗浮甚远,而太白行迹亦未尝至广、惠间,何云‘徘徊苍梧野,十见罗浮秋’耶?又太白旅寓岳州约计只一二年,而贾至之谪在至德中,召还故宫在宝应初,约计首尾亦不至十年之久。所云十见,更指何人耶?恐是他人之作而误入集中,否则笔之讹欤。”王琦认为,《留别贾舍人至二首》其一的内容,不合于李白的行踪和贾至被谪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描述蜀道开通的艰难不易时,曾这样写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句中“石栈”一词作何解,查《辞源》注为:“于山险之地,凿石架木为路。”同书在释“栈道”时又说:“在险绝的地方傍山架木而成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站在当代的时间点上眺望,平水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宛如一座掩映在浓荫密林中斑驳陆离的城堡。我们看到,在唐、宋、元、明、清的诗人群体中,这城堡迎接过李白、杜甫、李商隐;迎接过苏轼三兄弟,陆游、王安石、欧阳修;还有元好问、陈子龙、陈维崧、龚自珍等等。从公元601年《切韵》的诞生到公元1008年《广韵》的推出,407年间,《切韵》韵部的划分从一百九十三韵到一百九十五韵再到二百零六韵,语音在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同时,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然而,自1229年《平水韵》出现后,直至今天,近800年时间,诗韵即使与时音严重背离,也再无变化了。这与其说明是古典诗歌韵典变无可变,不如说是《平水韵》无可避免地固化僵死了。  相似文献   

17.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沧浪诗话》提出此论之后,后人着重讨论李杜之长处,而李杜优劣论逐渐消失了。尽管李杜优劣论往往褒贬过甚,但这种争论突现出两大诗人的优点和缺点,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他们之间的互补特色。众所周知,李白、杜甫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形成了两大主流,他们各有各的成就。李白《蜀道难》一首中所提的蜀道地名只有太白、峨眉巅、清泥岭、剑阁四处,可见此诗作意不在于实景描写,而在于感情依托。与此相比,杜甫的蜀道诗按时间与空间的转移,以每个地名或景点来作题,从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仙”与“诗圣”的差别。李白的《蜀道难》使人感到空灵;杜甫的蜀道诗让人觉得充实,李白诗好在于“空灵之美”;杜甫诗美在于“质实之真”。  相似文献   

18.
钟礼祥 《神州》2011,(7S):135-135
李白诗歌《望天门山》,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才气纵横,傲骨嶙峋的画像。全诗紧扣“望”字着笔,层次分明,章法井然,语近情遥。  相似文献   

19.
《神州》2010,(7):12-19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的一首《静夜思》,虽已愈千年,其思乡之痛仿佛跨越时空,萦绕在我们的耳际。那么,李白的故乡到底在哪里?由于我国在“名人故里”这一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上并无具体标准,若干年后的今天,斯人已去,各地的“认祖攀亲”争夺却“狼烟四起”,  相似文献   

20.
偶翻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千家诗》(1999年出版),诗、书、画三结合,形式完美,印刷装订也很不错。但是浏览一下题解、注解,却有不甚洽意之感。这主要是有的不必注的注了,该注的却没有注;或注释、说解不太贴切,甚至注错了。特别是翻到李白《望天门山》一首七绝时82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