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霖,字润琴,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初三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光绪三十年(1904年),岁次甲辰,适逢慈禧太后70寿辰,特地加了一科殿试,称之为甲辰恩科。此年,刘春霖32岁,参加殿试,考中进土,经殿选点为状元。次年,慈禧根据张之洞等的建议,废除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刘春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状元谁点其说不一甲辰科主考官阅卷后,将考中的273名前十名试卷呈送慈禧太后,第一份试卷是朱汝珍的。朱擅楷书,用粗笔,而慈禧对书法喜疏淡、恶乌方,她看后连连摇头。再看姓名,心头一…  相似文献   

2.
科举悲喜录     
<正>自科举创立以来,其中不乏此悲彼喜的事,尤以明清为多。本文撷取其中数例,以飨读者。姓名的悲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考,第二年是慈禧七十大寿,主考官孙家鼐等人,为讨好慈禧,决意在进士中找一个祝寿的名字做魁首。殿试之后,原拟一甲第一名是左霈。光看名字,“霈”有“甘霈流滋,五谷丰登”之意,还有“仁育为心,霈泽无涯”的雅意,可其姓氏却是“旁门左道”的“左”字,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四期刊载一篇《清末民初贵州社会经济情报》的文章。文中给1907年路过贵阳云南布政使刘春霖加了个注释:“清末最后一名状元”。这显然是个小小的误会。晚清时期有两个颇有名气的刘春霖。一个是直隶肃宁人。据朱彭寿(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所著《旧典备征》记载、直隶刘春霖于光绪甲辰年(公元1904年)考中状元。翌年,废除科举制。这个刘春霖遂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另一个刘春霖是贵州安顺人。据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记载:“刘春霖,字润民,  相似文献   

4.
朱汝珍(1870—1942)原名倬冠,字聘三,号隘园。广东清远人,清末民初书法家、文章家。22岁考入广雅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乡试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殿试以第一甲第二名钦点榜眼,诰授光禄大夫、南书房行走、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选派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读法律。回国后先后任刑部主事、京师法律学堂教授,奉命创定商律,并参与修订国家刑律,编修《德宗实录》。  相似文献   

5.
陈益 《钟山风雨》2022,(2):45-46
<正>商衍鎏(1874—1963),字藻亭,晚号康乐老人,学者、书法家。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考中一甲第三名,成为一千三百年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个探花。科举过后,光绪皇帝推行新政,选派了一批学员去日本留学。商衍鎏与同科的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于1906年皆赴东京法政大学学习经济和法律。两年后,商衍鎏毕业归国。在清廷举行的考核中,商衍鎏被评为最优列一等。然而,留日所学无法成为改变现状的实践,归国后,  相似文献   

6.
《沧桑》1994,(6)
王文在,清末山西稷山县人,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参加了北京举行的会试,考取一甲第三名。 发榜以后,慈禧太后曾翻阅考卷,她在看了王文在的试卷后,在试卷上批了八个大红字:‘字盖群英,文冠天下’,对王文在推崇备至。 当晚,慈禧大后邀请新科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到琼楼阁观星赏月。但见东边天际上的启明星,西边天际上的长庚星,以及南极星、北斗星,分外明亮,慈禧太后随即出一只  相似文献   

7.
状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从隋朝开皇七年(587年)进士科开始,至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除科举制虚,凡1300多年间,历代王朝选拔过大批状元,现知有名有姓的即达559人。其中。最后一名文状元,就是河北省肃宁县的刘春霖。状元是科考第一人.刘春霖又是末科状元,故他在《六十自述》诗中,称自己是“第一人中最后人”。 本文以翔实的材料,记述了刘春霖的一生。无论他的治学、科考,还是从政、为人,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今天的读者仍可从中受到教益,得到启迪。当然,更可获得丰富的文史知识。 作者之一的王清平,今年78岁,与刘春霖是同乡,194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因他的外公孙普仁与刘春霖是同年秀才,又同居北京,所以过从甚密。1938年王清平随外公在北京华北中学读高中时,外公经常带他到刘春霖寓所造访,由是他与刘春霖多有来往。他读大学时,刘春霖还曾赠伯《资治通鉴》、《前汉书》、《后汉书》等书籍。由是,王清平比较了解刘春霖。 本文所记述的刘春霖轶事,不仅资料完整,而且较为真实。同时有许多第一手材料是首次发表。这对近年来有些报刊披露的不确切的或杜撰的刘春霖轶闻,可起到匡正作用。  相似文献   

8.
《沧桑》1994,(2)
继1992年4月中旬在山西省长治市宋六则(慈禧5辈侄孙)家发现清光绪年间制做的皮夹之后,6月13日宋六则又在慈禧小时住房东面屋里土炉中刨出当年慈禧给宋家的—封来信。经有关专家认定:一、该信“是真的”;二、该信系其亲信代写,非出自慈禧手笔。该信已被老鼠咬成碎片——共找到19片,计49个字——它们是:“木禧馀丩,姓宀,入宫门,一回相见一,有信,寄亻,几两银,小小聪明,怪病来,方家,十年一,宫二十年一声,上皇,前殿,行宫,城万(?)山”。其中3片上没有字。经分析,其中的“木”字应为“宋”字;“丩”应为“收”;“宀”应为“宋”;“方家”之前可能有个“大”字,之后可能有“胡同”二字(“大方家胡同”也叫“芳嘉园”,在北京朝阳门内,是慈禧养父惠征家住址);  相似文献   

9.
朱汝珍,原名倬冠,字聘三,号隘园。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1942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2岁。原籍广东省清城北郊八片村,后定居清城南门街左四巷(现为朱汝珍纪念馆馆址)。他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朱猷章是五品知府。朱汝珍少年丧父,家境日渐衰落,但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得到了同宗兄弟的资助读书、赴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刘春霖(1872-1944年),河北肃宁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出身寒苦,租父秀农,父亲为保定府皂隶。因家境贫寒,刘春霖自幼寄养伯父家,母亲靠当奶妈糊口。后全家迁居保定,送其入莲池书院?正因出身微贱,刘春霖胸怀抱负,刻制自励印章“平生志不在温饱”18岁秀才,25岁拔贡,30岁中举,32岁中状元.再次演绎了一段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从底层到尖顶的“科举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相似文献   

11.
李湜 《收藏家》2000,(4):60-64
慈禧(1835-1908年),即民间百姓俗称之“西太后”,是妇孺皆知的人物。她于咸丰元年(1851年)入守封为贵人;同治元年(1862年)尊为太后,徽号“慈禧”;光绪元年(1875年)尊为皇太后;曾于同治、咸丰两朝“垂帘听政”,统治中国长达半个纪纪。慈禧除善弄权术、热衷政治外,于生活中喜爱书画,尤其爱以“自己所作的”书画赏赐群臣,以示恩宠,笼络人心。实际上,慈禧本无艺术才华,其书画多由人代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有位擅长刺绣的奇女子,有着"针神"的美誉,她的名字叫沈云芝。慈禧七十大寿时,她和自己的丈夫余觉托人进献了《八仙上寿图》《无量寿佛图》两幅刺绣,深得慈禧的喜爱,赐给他们夫妇商勋奖励,慈禧还亲笔题写福寿两字赠予二人,从此沈云芝改名为沈寿(1874-1921)。为了将沈寿的技艺发扬光大,慈禧命人在北京设立了绣工科专门培养绣工人才,余觉担任总办和总教习,  相似文献   

13.
德龄公主(1886—1944),美籍华人女作家,满族。她是清朝外交使臣裕庚之女,在日本、法国生活多年,精通多国语言。1903年德龄随父亲回国,成为慈禧第一女侍官,深得慈禧宠信。两年后,她离开皇宫,最终选择在异国用文字讲述清宫的那些人、那些事。德龄公主自述:“回视宫中两年跟太后一起的生活,仍然使我神往,这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最有为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的末代状元是清朝光绪甲辰恩科(1904年)的刘春霖。刘春霖之所以被称为“末代状元”,是因为他考中状元后不久,清朝就被推翻了,所以,他仅被派过一次云南的差使。起初,刘春霖参加光绪甲辰的恩科考试时,光绪皇帝已被幽居在了瀛台。考试之后,主考官把选出来的前几名考生的卷子进呈慈禧太后观看。  相似文献   

15.
正《慈禧太后文化程度有多高清史大家王开玺怎么说?》史书记载的慈禧是个大才女。慈禧曾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年十六时,五经成诵,通满文,二十四史亦皆浏览",因而能在咸丰帝身边批览各省奏章。但实际上,她的文化素养并不高。这从1865年慈禧罢革恭亲王奕的上谕就可看到端倪。上谕共226字,有错别字13个。慈禧也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6,(3)
正慈禧(1835一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元年(1851年)入宫被封为贵人。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元年(1862年)尊为太后;光绪元年(1875年)尊为皇太后。于成丰、同治两朝"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在她统治的47年里,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女主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书画墨宝。一.慈禧书画代笔及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慈禧绘画作品在慈禧当权的晚清,大清朝统治摇摇欲坠,慈禧也想通过一些手段笼络大臣,赏赐书画既是其中一个办法。她本人并不擅长书画,为此,年老的慈禧太后是不是要找人来代笔?慈禧又是从  相似文献   

17.
义和团运动时期慈禧太后心态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政变后,慈禧心中的“仇洋”情结不断膨胀,终于完全外化为其思想主流,并在一段时间内支配着她的行动。她一手导演的“宣战”闹剧,实质上是“己亥建储”的继续,是她在极度膨胀的权力欲望的驱使下、为实现“废立”而设计的“短、平、快”战术。慈禧于“宣战”五天后表示:由于义和团在京城“蔓延已遍”。“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其实清廷利用义和团、对外主战的内外政策并无实质性的改变。北京失陷后、她立即撕下虚伪的面具,把“肇祸”的责任全部推给义和团。同时把“纵容拳匪,启衅友邦”的责任推给了“首祸王大臣”。  相似文献   

18.
我叫刘明山,艺名“五月鲜”,原籍山西忻县忻口镇.父名刘德荣,艺名“云遮月”,清光绪十八年曾进京献艺,并被邀进皇宫为慈禧唱过御戏,受到了“老佛爷”的赏识.慈禧曾亲自赐我父亲凤冠  相似文献   

19.
正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一月十七日,朝廷授李鸿章署两广总督。据说是因康有为、梁启超都是广东人,他们流亡到海外后,组织保皇党,策动勤王运动,慈禧要让李鸿章去康、梁故乡,与洋人交涉,捉拿"逆党"。也有人说,是慈禧准备废立皇帝,知道李鸿章反对,所以把他支开。慈禧交给李鸿章到广东有三大任务:整顿税收,练兵抗英、法,缉捕康有为。但李鸿章故意轻描淡写地说:"他们都是书院经生,市井讼师之流,用不着害怕。"慈禧问:"那何以外人都庇护他,与我为难?"  相似文献   

20.
倪仁吉(1607年—1685年)浙江浦江人,字心蕙,号凝香子,是明代进士倪尚忠的女儿。明神宗万厉年间,她的父亲由广东被调到江西的吉安,倪仁·吉诞生于吉安,所以取名为"仁吉"她十二、三岁时即能诗、善綉,长于书画,十七岁时(1624年)嫁义乌明代抗倭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