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年鉴事业已经过几十年发展,在指导思想、内容体系、编纂体例等诸多方面形成了广泛共识,但仍存在许多分歧意见,实际编纂过程中也常有无所适从之感。笔者通过品读《长沙年鉴(2020)》等4部中国精品年鉴,从年鉴的基本要素和内容体系、资料组成部分比例、框架结构和篇目设计、辅助资料栏目设置和内容、索引和助检标识、个别细节问题的处理等方面,分析梳理4部中国精品年鉴的共性与个性,比较年鉴界对年鉴编纂的一些不同认识,并进而提出如何对标精品做好年鉴编纂规范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年鉴大多数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多为政府出版物,受政府的影响和制约较大。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加入WTO,年鉴的生存物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异性。新世纪,新形势,年鉴事业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发展和危机并存的多异性生存压力。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年鉴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年鉴作为一种工具书,应该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年鉴事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方面年鉴的编纂方式和经营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年鉴作为信息载体其实用价值还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本文试图就提升年鉴实用价值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方志和年鉴如何在加入WTO后的氛围中生存和发展,是摆在方志界和年鉴界眼前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国外化企业进军中国后,对国内化产业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为了适应WTO的“游戏规则”,我国将调整和修改现有的化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如版权法已作了相应修改。方志和年鉴作为图书(期刊),想置身于WTO运作之外是不可能的。国外化公司与志鉴界可能首先在志鉴资源、编和读三个方面蹭出火花。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统计学传入中国,对本土年鉴事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清末民国时期,统计学为年鉴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让年鉴事业逐渐成为具有实证性的现代学科;统计学为年鉴事业发展提供方法论,调查统计被年鉴编纂者广泛使用;统计成果为年鉴编纂提供大量资料,提高了年鉴编纂质量,加快了年鉴出版速度。此外,清末民国时期各级统计机构、统计人才、统计法规等还助推年鉴编纂工作成为一项常态化事业,推动年鉴的规模化发展。虽然统计学与年鉴事业联系如此紧密,但统计学在民国时期就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年鉴事业却未能跟随统计学的发展脚步,年鉴学至今尚未建立。探其原因,与西方年鉴传入中国时就缺乏系统理论,本土年鉴理论发展又较为迟缓,年鉴产品开发运用不够深入,大而不强的年鉴业难以有效反哺年鉴理论发展,促进年鉴事业发展的机构、法律、人才等外部条件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地方年鉴发展和第二次评奖情况,以及与美国《世界年鉴》交流和一些研讨会的情况,我认为,目前年鉴界要认清新形势,推进年鉴事业健康发展,就是要走出一条既具有时代特征,又有中国特色的年鉴发展之路。我想就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年鉴事业面临着激烈的挑战,改革与持续发展年鉴事业.是年鉴界的当务之急,如果年鉴编纂工作仍旧沿用传统观念、传统模式、传统方法,就难以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创新是持续发展年鉴事业的动力,年鉴编纂工作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年鉴事业的辉煌。这里,笔者围绕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栏目、出版形式、资料内容、经营机制等几个方面的创新。谈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8.
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精品年鉴引领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为充分发挥中国精品年鉴的引领作用赋予了推进动能。发挥好中国精品年鉴的引领作用,首先应该把握中国精品年鉴精髓,从框架设计、条目编写、装帧设计3个方面实现认知升华;其次要通过融会贯通,在严守规范、系统全面、开拓创新上实现感悟提升;再次要在编纂实践中以中国精品年鉴为引领,通过开拓进取,守正创新,实现超越,开创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打造年鉴品牌三个方面,说明年鉴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作者认为年鉴创新与规范的关系:创新是战略,即决定年鉴事业发展全局的策略;规范是战术,即解决年鉴编纂出版技术性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年鉴编纂规范化要服从、服务于年鉴事业创新发展大局,年鉴事业创新发展也要统筹兼顾年鉴编纂规范化,引领和促进年鉴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年鉴多样化的基本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年鉴事业经过20多年改革创新,构成了多样化的新格局,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地方综合年鉴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内容结构老套,缺乏时代新意;-ff书色彩浓厚,民用价值不足,内容重复臃肿,难显年度重心。这些问题阻碍了年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年鉴工作要研究年鉴如何与时俱进,从管理机制、编纂机制、经营机制、操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众所公认,许家康先生是近年来我国年鉴编纂理论研究及推动年鉴事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长期从事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和年鉴编纂理论研究,致力于领导开展全国性的年鉴理论研讨会、评奖会,建立中国年鉴网和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极大地推动了学会工作和各地年鉴事业的发展。多年来,他刻苦钻研年鉴理论,著书立说,创新年鉴内容和形式及年鉴编纂出版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各地年鉴编纂和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研究并拓展许家康年鉴学术思想,对于提高年鉴编纂质量,加强年鉴理论创新与学科体系建设,我国年鉴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方志》2007,(11):12-12
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主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年鉴》编辑部编纂的《中国地方志年鉴》2006年卷已于日前出版发行,2007年卷即将出版,欢迎各地方志机构、文化科研机构、高校图书馆、志鉴界同仁和关注地方志、年鉴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踊跃订购。《中国地方志年鉴》2002年创刊,大16开本,精装,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载全国地方志与年鉴事业发展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中国地方志年鉴》2006年卷设特载,特辑,专记,大事记,方志编纂与出版,年鉴编纂与出版,志鉴资源开发利用,数字化网络化与库馆建设,协会学会活动与理论研究,法规条…  相似文献   

14.
2001年以来,《宜兴年鉴》在市财政只安排人员工资的情况下,对年鉴事业如何发展作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此,笔认为,只有经营创新,年鉴事业才能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走进新时代的地方志踏上新的征程,年鉴事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由依法编鉴阶段进入依法治鉴阶段,年鉴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然而,随着国家图书出版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在原有一些制约年鉴事业发展的老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出现了年鉴出版书号申请难、出版费用上涨等新情况,与"一年一鉴,公开出版"构成了亟待解决的新矛盾。面对新挑战,年鉴工作者要创新思想,科学谋划,依法治鉴,在紧抓年鉴前期工作如规划、征稿、编纂等环节质量进度的同时,也应在年鉴后期工作如排版设计、出版印刷等环节"掌握时间主动权",前后相辅相成、无缝接轨,力促提质增效,打造精品年鉴。  相似文献   

16.
姜家凤 《广西地方志》2000,(2):47-49,30
提高地方综合性年鉴的质量,搞好发行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年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年鉴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出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年鉴事业飞速发展,但随着全国经济宏观环境的偏紧,企业困难重重,造成年鉴广告宣传面缩小,购书积极性不高;又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年鉴日渐增多,发行销售竞争愈益激烈。据我所知,目前除国家年鉴、省级年鉴和一些大城市年鉴、国家专业年鉴销售发行较好外,相当多的中小城市年鉴、县级年鉴和省级以下的行业年鉴发行工作陷于困境,一些市县年鉴被迫停办。  相似文献   

17.
孙祺 《沧桑》2014,(1):22-23
在近代年鉴发展史中,美国的《世界年鉴》以其145年的历史、8200万册的总发行量独树一帜,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国年鉴工作者与《世界年鉴》编辑部开展学术研究交流,撰写《美国〈世界年鉴〉与中国年鉴的比较》等论文。2000年以后的十几年间,国内年鉴界对《世界年鉴》的研究逐渐减少。本文从《世界年鉴(2013)》入手,在简要介绍《世界年鉴》的背景基础上,着重分析2013卷年鉴的框架设计和编纂特点,以期对国内年鉴编纂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中国年鉴事业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年鉴发展史中,美国的《世界年鉴》以其145年的历史、8200万册的总发行量独树一帜,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国年鉴工作者与《世界年鉴》编辑部开展学术研究交流,撰写《美国〈世界年鉴〉与中国年鉴的比较》等论文。2000年以后的十几年间,国内年鉴界对《世界年鉴》的研究逐渐减少。本文从《世界年鉴(2013)》入手,在简要介绍《世界年鉴》的背景基础上,着重分析2013卷年鉴的框架设计和编纂特点,以期对国内年鉴编纂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中国年鉴事业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年鉴工作在编纂出版与理论研究方面呈现出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推进年鉴编纂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年鉴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品读中国精品年鉴,借鉴其优长,完善其不足,可以有效提升年鉴编纂质量。笔者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分类分层加以研究,总结归纳出《北京朝阳年鉴(2020)》等4部中国精品年鉴框架结构科学合理、条目编写堪存堪鉴、专题图片兼顾资料与审美、体裁运用形式多样等编纂方面的优长之处,同时指出其存在个别条目编纂质量不高、人物类目收录标准未明确、索引编制范围过窄、编辑说明不够完善等有待改进之处,对于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中国精品年鉴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