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介绍了峨眉山市飞来殿和香殿建造的历史年代及时代特征,系统地阐述了我省第一次古建筑落架维修工程的过程,以及工程中一些具体技术作法,总结了在古建筑维修中的经验。对我省的物保护,特别是古建筑的维修保护,提供了一些工程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古建筑的维修应严格遵循修缮原则兼论直隶总督署修缮工程柳淑巧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但绝大多数古建筑破旧不堪,急待维修。然而,古建筑的维修应以什么为原则呢?我国现行的古建筑修缮原则又是什么呢?在古建筑的维修中,我们是如何遵循这一原则的?下...  相似文献   

3.
梁伟 《东南文化》2003,(9):91-92
古建筑维修理论应用历史建筑维修概念,即:作为观念的维修、作为制度的维修、作为管理策略的维修、作为技术手段的维修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4.
黄滋 《东南文化》2002,(9):90-93
水患、潮湿、霉变、虫害、糟朽以及人为破坏是古建筑的威胁和隐患所在,针对这些情况,延福寺的维修对策选择了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建筑维修与保护自50年代国家层面的修缮与保护开始就遵循着不改变原状的基本原则,在大同小异的实践中,在不断总结的过程里,越来越彰显出不改变原状基本原则对古建筑特点保护的重要.而与之相关的维修要求,以及由此引申的价值关注,都体现出中国古建筑维修保护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古建维修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中国古建筑的物质与文化两个方面的因素和实际的情况,提出了古建筑维修的“四保存”原则,并就在建筑维修中使用新材料,新工艺等问题,作了透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成都望江楼公园古建筑,是清光绪年间建成的大型全木结构园林建筑群.毗邻锦江河畔的濯锦楼、吟诗楼,因年久存在各种病害.我们对濯锦楼、吟诗楼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并制定了按传统施工工艺的维修方案.维修后,2006年5月,望江楼古建筑群作为清代古建筑,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8.
承德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群而闻名于世,大型古建筑多,古建维修任务量也特别大。近年来,承德市加大了古建筑维修工作的力度,先后完成了普乐寺旭光阁修缮及普宁寺大佛维修两项大工程,前者被评为河北省十项“九·五”文物维修优秀工程,后者也被评为省级优质工程。普乐寺为避暑山庄周围大型寺庙群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主体建筑旭光阁在历经230多年的风雨剥蚀后,屋顶渗漏严重,大木糟朽断裂,琉璃瓦件缺损,油饰剥落,损坏较为严重。为此,承德市文物园林…  相似文献   

9.
回顾我国的古建筑维修,是从修缮走向维修。修缮实际是指以传统方法补修阙漏,主要的目的是解决古建筑的结构安全和形式完整。也就是当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或者遭受损失时,使其恢复基本的安全形态。这一时期的修复,按照历史的惯性进行,大家并无专门的准则。很多古代的木结构、砖石结构的建筑物都曾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进行了修缮。对这类的修缮,主持者多是熟悉和了解传统古建筑的建筑师或者工程师,也有一些是匠师。  相似文献   

10.
梁桐 《文物春秋》2011,(5):42-48
大佛殿是甘肃张掖大佛寺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古代建筑,因年久失修,2005年国家拨款进行了加固维修。本文记录了维修前对大殿保存状况的勘察测量情况,以及在此次修缮、加固、补配过程中,古建筑维修技术的应用与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介绍了朦胧塔的维修过程,对于维修古代建筑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古建筑复原陈列的内容要素组合与展线布局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古建筑复原陈列的精髓还原为一种人与物之间的共振结合体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情况下需对构成复原陈列的诸多内容因素进行归纳、合并处理,以找到各要素的交汇点为最佳,否则只能优先照顾最重要的影响要素,适度兼顾其它要素。古建筑复原陈列的展线布局必然受到古建筑物原始设计线路的制约,因此在实际设计中是一种叠加效应的结果。其最常见的展线布局方式有单一、顺向展线布局和块状串联的"中心辐射式"展线布局两种。  相似文献   

13.
为克服古建维修中砖地面桐油钻生常有不均匀、易产生油皮、起皮脱落的缺点,并提高其防水性,通过用不同配方钻生液涂刷砖的浸水实验,筛选出最佳改性桐油配方,为桐油50% WD-1010% 醋酸丁脂40%。用此配方及有机氟配方和纯有机硅配方钻生砖样的吸水率都较低,而斥水性都较高,且持久性好。表明上述三个配方钻生液也可用于古建屋面及素砖外墙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古籍修复纸张短缺问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启动了古籍修复用纸定制工作。此次定制纸张以古纸为样本,在古代造纸原产地选择生产厂家,采用石灰沤浆,日光漂白等传统手工纸生产工艺生产。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已经生产出了多种规格的竹纸、皮纸和宣纸。经检测,各项指标符合质量要求。对古纸的种类、修复用纸分类和质量要求进行了阐述、对传统和现代手工造纸工艺利弊进行了比较,检测数据证明了定制古籍修复用纸技术路线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考察古代人的结构力学认识,是对古建筑结构的分析及解释必不可少的研究之一。因为与现代建筑结构不同,古代建筑结构主要取决于当时工匠们的经验与直观判断。古代人对结构力学的认识概念,我们从中国古文献中可以看到。通过本研究发现,古代人已经有对力与荷重的力学认识以及古建筑的对称结构就是从古代力学的平衡概念出发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古建筑精细测绘是建筑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单一的全站仪测量、摄影测量与三维激光扫描方法在精度、效率和数据处理方面存在不足.为此,提出了一种多传感器集成和融合处理的古建筑物精细测绘的方法.首先,对古建筑物精细测绘的需求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单一测量方式古建筑测绘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了集成全站仪、激光测距、高分辨率近景摄影测量、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和全景测量的古建筑精细测绘的技术流程,对其关键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最后,以武当山两仪殿为例,开展了多测量手段集成古建精细测绘工程实践,测量精度满足古建筑精细测绘要求,可快速制作古建筑物图件和构件精细模型,为两仪殿保护提供精细测绘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书画,因其年代久远,递藏情况复杂,多数屡经裁切割补、修复重装,故而有很多历史信息或被叠摞或被遮蔽,导致今人不能以肉眼直接观察而获得,而纸绢接补,墨迹、颜料、印鉴的残损也为书画研究者带来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近年来,高光谱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光谱成像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各类彩绘文物中,该技术可为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和保护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本工作以文献调研为基础,简要介绍了高光谱成像的原理及技术特点,对高光谱技术在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的实践进行总结,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者利用高光谱技术在书画、档案及相关彩绘文物的增强显示、物质识别、虚拟修复方面的应用案例,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李东和  孟影 《人文地理》2012,27(2):151-155
以古民居的保护为目的,以黄山市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旅游业态新模式为关注点,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基于保护和利用两种不同的维度,构建了徽州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象限模型,提出了原址保护观光利用、原址保护功能转换利用、异地搬迁观光利用、异地搬迁整合利用等四种模式,并对其基本内涵分别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从原址利用、扩大利用、转换利用、主题利用四个方面,对未来徽州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并希冀对其他类型古民居的保护和旅游利用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祁门县明清时期民间民俗碑刻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琪 《安徽史学》2005,(3):72-81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田野调查,我们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包括道路和庄园”的祁门县境内,先后发现有132块明清时期的民间民俗碑刻。它或立在村头水口,或立在事发地点,或立在祠堂庙宇,起到告之、提醒和警示作用。这些碑刻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州府祁门县民间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宗族条规、山民喜好,如封山、修路、做桥、建祠、续谱、教育、风水等活动,为研究徽州民间民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0.
The examination of historic landscapes at complex, multi-phased archaeological sites is hampered by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2D) visibility studi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s). This paper argues for integrating three-dimensional (3D), qualitative methods into the study of visibility of monumental architecture at ancient sites. By transforming 2D GIS data into 3D representations of ancient built and natural landscapes, visibility studies can be greatly enhanced, adding into analysis perspective, monument shape, and color, as well as changing levels of visibility across time and space. The ancient Egyptian site of Saqqara (29° 52′ 16.55″ lat./31° 12′ 59.58″ E long.) is one of a number of cult locations with monumental architecture neighboring the administrative capital of Memphis. The Old Kingdom cult site of Saqqara (2670 bce–2168 bce) is utilized to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for 3D visibility studies that better replicate such elements of human perception. This method offers new possibilities for more human-centered studies of past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