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5尼泊尔地震对加德满都谷地的世界文化遗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探究谷地文化遗产震害整体分布特征,对谷地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的震害状况开展实地调查,划分了三类文化遗产震害等级标准,形成了六处世界文化遗产的震害图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三处杜巴广场震后保存基本完好的文化遗产建筑占各自总数的39.5%、53.3%、50%,斯瓦扬布纳特寺、昌谷纳拉扬寺和博达哈大佛塔主体保存基本完好,附属建筑不同程度地破坏。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三处杜巴广场地层的松软沉积层放大地震效应使建筑严重破坏,斯瓦扬布纳特寺、昌谷纳拉扬寺震害主要受地形特征影响。考察成果为我国同类遗产建筑的抗震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文化遗产在“5·12”汶川地震中的损失巨大,亟须对我国文化遗产地震灾害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在此背景下,归纳总结了文化遗产地震风险评估涉及的主要问题,初步构建了文化遗产地震风险评估体系,确定了风险评估指标及其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3.
付文军  王元林 《东南文化》2015,(3):6-10,127,128
根据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类型,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是世界各国遗产管理制度的基本取向。由于不同的历史原因和制度条件,各国中央政府对文化遗产管理的程度、范围不同。在这些制度条件中,地方政府是否对土地拥有直接控制权、地方财政的支出比例、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等因素,决定了文化遗产中央直接管理的程度,也构成了中国文化遗产实行中央直接管理的最主要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4.
郇滢等 《文博》2014,(1):85-88,84
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活态保护"是目前还保存原有使用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顺利实施的关键。文化遗产整体的发展过程中,物态的真实性固然重要,但是文化遗产真正的气韵与内涵来自于遗产的历史发展过程。将遗产延续和保持活态才能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使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代人为的大规模盗凿破坏龙门石窟始于清末民初,贯穿于20世纪前半叶。佛教艺术石刻的盗凿与流失给中华优秀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保护与研究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是世人关注的恒久课题。  相似文献   

6.
地下文物与地上文物一样,同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地下文物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基本建设.文物勘探作为判断地下文物有无和重要程度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地下文物免受建设性破坏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基本建设用地实施地下文物勘探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文物勘探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讲.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消亡的文化遗产。任何文化遗产都在每时每刻地发生着变化,只是变化的程度与速度不同。我们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在减缓这种变化的发生。但卸不可能完全阻止。  相似文献   

8.
周剑生 《中华遗产》2005,(1):124-127
战事频仍的中东地区,文化遗产已成为战争袭击的目标,许多世界遗产处于极度危险的边缘。具有1500年历史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人为地无情摧毁,这座世界最高的石雕,已经变成了片废墟,成为人类文明的悲剧。在伊拉克,战争毁掉了国家图书馆,巴格达国家博物馆的珍贵文物被盗,历史文献被毁。人类文化遗产的损失,是不可修复的损失。这里选择的是中东九十年代以前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几个项目,在摄影师的镜头里,它们呈现出无比的庄严和美丽,以无声的姿态抗议着人类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古村镇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每个古村镇的文化遗产均具有程度不同的历史、文学、艺术、科研等价值和利用价值.合理利用古村镇的文化遗产,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需要.如何合理利用古村镇文化遗产,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本文仅就古村镇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利用形式、编制规划等问题作一些肤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同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不同。对于现有历史文化遗存相对有限的地区来说,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发方面更需要突破创新。结合地方文物保护工作,以滨城区境内古城遗址为例,讨论如何整合并盘活有限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得到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11.
叶尔米拉 《文博》2011,(2):84-88
进入21世纪,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全面的提上日程,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蕴涵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新疆地区也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特色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珍贵的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形态流失或濒临灭绝,许多民间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等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疆地区的博物馆将如何扮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者"的角色是大众所关注的。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论述新疆地区的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扮演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沿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大运河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普遍存在遗产利用程度不高、相关机构沟通合作不足等问题和困难。博物馆作为传承展示历史文化遗产的机构,是保护和利用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当前运河专题博物馆数量仍较少,运河沿岸城市博物馆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利用程度仍较低,通过推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平台的使用、加强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利用、注重教育活动开发和加大文创产品开发营销力度等途径,能够提升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对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从而传承和弘扬城市的优秀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逐渐衰落,甚至消亡的境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先是坚持生活原真性,立足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样式的本色。其二是坚持完整性,防止单纯文化碎片保护。其三是坚持从现实社会生活状态出发,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用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之中生生不息地存在。  相似文献   

14.
文物保护工程是传承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探索文物保护工程如何与改善民生有效结合,使民众共享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对于实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人民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文化遗产保护应该依靠群众,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惠及民众.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与世界文化遗产相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仅有一词之差,但无论是名气还是受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及前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被严重低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它是我们祖父母们留下来的"传家宝"。应该看到,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对这些正在消  相似文献   

16.
杨文建 《东方收藏》2023,(10):97-99
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遗产是民族的古老记忆和文化基因,实现对它们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如今,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手段的蓬勃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因此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转型,能够使其更具传承与保护的价值。文章以肃南县马蹄寺石窟群为例,通过数字化技术,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国家的文化遗产。文物普查是通过对文物基本情况及状态的调研普查,判断文物保护性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文物普查能够使我国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培养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奠定基础。为了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标,我国应在以往几次的文物普查基础上完善文物普查及保护工作。本文就文物普查及保护管理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成立于193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是我国第一家古建筑研究机构,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梳理学社的工作和思想,归纳其遗产保护观念,并探讨其形成因素。以期实现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回顾要求。  相似文献   

19.
乔秀艳 《满族研究》2013,(1):111-113
蒙古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蒙古族文化的民族聚居区,现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多样性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呼吁要注重全面普查工作、鼓励民间参与、落实和保障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以及加大人才培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遗产利用最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非获得物质的利益。其中历史城镇和传统村落等文化景观类型遗产,保持遗产的延续性就是一种最好的利用。文化遗产的利用主要有展示利用、旅游利用和创意利用三大类,目前这三类利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基于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来思考文化遗产的利用问题,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文化遗产展示、旅游规划和创意设计之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