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门游览线     
《风景名胜》2016,(3):72-74
岱庙 游泰山一般先游岱庙.岱庙是古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岱庙保存了大量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贡品、工艺品,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代画像石.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岱庙总面积96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  相似文献   

2.
泰山岱庙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绘在天贶殿内墙壁上的一幅艺术精品,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天贶殿壁画实施科学防护,有效利用,责任重大而艰巨。一、壁画概况《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绘在岱庙天贶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之上的图画。该壁画由大殿北墙正中分为两部分。东为启跸图。"启"是出发之意;"跸"  相似文献   

3.
泰山唐代双束碑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重新移立于岱庙东碑廊中,这是唐代在泰山上所立碑中唯一遗存至今者(泰山大观峰上的唐玄宗《纪泰山铭》摩崖刻石不属碑类)。此碑原立在泰山脚下的岱岳观内(己圮,遗  相似文献   

4.
《风景名胜》2008,(8):129-130
泰山——"名车登名山、五岳迎五环"7月4日至5日,由五岳联合举办的"名车登名山、五岳迎五环"巡游车队到达东岳泰山,12辆车共计50余人。在岱庙正阳门前,泰山景区管委会举行了隆重的欢  相似文献   

5.
月令     
《山茶》2009,(7):171-171
农历六月初六 “六月六”在不同地区和民族间有不同的称呼,庆祝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宋真宗赵恒。为掩盖同契丹求和的耻辱,宋真宗谎称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从泰山得天旨,求和有名。还在泰山岱庙建天贶殿,以谢天恩。不过,对于天下百姓们,过节本身远没如此复杂,夏日已至,或晾晒衣物,防虫防霉,或临河沐浴,杀菌强身。不知觉中,年已过半。  相似文献   

6.
李萌 《大众考古》2022,(11):40-45
<正>泰山岱庙藏有一件青花云龙纹香炉,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江西景德镇一位信士供奉给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香炉高约34厘米,口径26厘米,腹径36厘米,底径24厘米。子母口,圆肩,腹微鼓,平底。通体青花图案,颈部为锦地,四面开光,绘云鹤纹及圆钱纹。古人以云鹤寓意长寿,而圆钱纹则代表财富,两种纹饰在一起代表了福禄寿喜。肩部饰萱草纹,也是古代常见的吉祥纹饰,寓意子孙满堂。  相似文献   

7.
任双霞  张青 《民俗研究》2009,(4):270-272
2009年11月13日至15日,“区域社会与民俗传统:山东民俗调查与研究专题讨论会”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召开。此次会议由财团法人台湾立青文教基金会、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联合主办,台湾东吴大学讲座教授、立青文教基金会董事兼秘书长王秋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山东大学教授叶涛在开幕式上致词,  相似文献   

8.
耸立在泰山之巅的由丞相李斯篆写的《泰山刻石》,有“天下第一碑”之称。经年风雨剥蚀,国祚变幻,到宋代,223字的《泰山刻石》只剩下150 多个字,明代剩29字,清乾隆年间一场大火后,就剩下现存泰安岱庙2块残石上的10个残字了。 24史唯缺秦史,只能从秦代7碑中找到历史的见证,因它记载着秦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丰富资料。然而,这些秦碑除泰山碑残石10字,琅邪台刻石留有13行残字外,其余5碑已荡然无存。 为了抢救国宝,八十年代初,文化部批准了秦文研究所关于“研究恢复秦代七碑”的倡议,所长李文放,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李文放13岁…  相似文献   

9.
乾隆《重修岱庙记》碑为岱庙现存唯一一通满汉合璧碑刻,碑文为乾隆皇帝御制御书,对清代未行封禅之举的原因做了交代;在考证岱庙创建历史的基础上,高度评价了岱庙在历代皇家的地位,并阐明了重修岱庙的原因。岱庙所在地区并非满族集聚区,也不是政治权力中心,乾隆皇帝在此敕建满汉合璧碑的目的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民族交流,而且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意图,折射出满族统治者的民族心理、民族意志、民族关系策略等多方面的信息。乾隆《重修岱庙记》碑是清朝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0.
天贶节     
农历每年的六月初六为天贶节,2016年的天贶节为公历7月9日. 相传天贶节起源于宋代.有一年六月六,当朝皇帝宋真宗赵恒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乃定这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贶节已失去原有含义,但相关风俗尚存.  相似文献   

11.
泰山经石峪刻经具有无可估量的历史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堪称国之瑰宝。为进一步有效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泰山文物管理部门联合山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共同实施了经石峪刻经大字的科学保护工程,收到了显著成效,并为进一步推动泰山的有效保护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泰山坐落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它不仅自然风景雄伟壮丽,历史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数千年来无数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到泰山或祭祀、或游览、或研究,给泰山风景名胜区留下了丰富的风景资源。本文以泰山风景名胜区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对泰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做出初步整理分类。同时,依据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泰山风景区三条游览线风景资源现状做出相应的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3.
“孔子登临处”石牌坊,是泰山上一座重要的石牌坊。因多种原因,石牌坊存在着一系列安全隐患。为此,本文做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一套详尽的维护方案。“孔子登临处”牌坊的科学维护,也将对泰山众多石牌坊的保护起到有益的示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上古时期是泰山早期文化形成期,在整个泰山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封禅作为这一时期政治生活里的一件大事,固定在泰山这一物质性标志中,从而使泰山成为民族圣地,笼罩着一圈神圣的光环,也积极地推动了泰山文化的多维发展。系统的掌握不同的时代特征下泰山地位的变化,将会对了解早期泰山文化的建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郢 《民俗研究》2013,(6):61-67
泰山文化发展至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次巨大转变。由于泰山国家祀典衰替,民间碧霞元君信仰兴起,促使泰山之上的活动主体由庙堂转向民间,由精英转向草根,民间力量实际主导了泰山文化的走向。故这一时期,堪称泰山“民俗山”的形成期。  相似文献   

16.
泰安大汶口汉画像石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0年6月,山东泰安大汶口公社在汶河建造拦水坝时,发现一座汉画像石墓。泰安市文化局随即派员前往清理,并将出土的画像石运到泰安岱庙保存。1984年春,这批画像石开始陈列。  相似文献   

17.
谁心里没装着一座泰山呢!不管是去过的还是没去过的。 在我第一次到泰山之前,我的记忆里已塞了不少有关泰山的信息:杜甫的《望岳》诗,秦皇汉武的 泰山封禅,民间对妻子父亲岳父、老泰山的称谓,国泰民安、稳如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笃定泰 山之类的成语、俚语,用"泰山石敢当"镇邪之类的民俗……我知道,这都是别人给我的泰山。我 该有我自己的泰山,只要去泰山,我就会发现寻找到自己的泰山。  相似文献   

18.
刘征 《百年潮》2002,(6):29-31
吴伯箫同志临终嘱咐,骨灰洒在泰山.他的遗愿实现了.1984年我登泰山,写过一首诗:"松柏昂藏七尺身,冰泉幽咽想清吟;访君莫道不相见,万壑千崖都是君".吴老自愿魂归泰山,朋友也以泰山之子目之,不仅因为他是山东大汉,而且因为他有"泰山石敢当"的硬气,托身泰山是毫无愧色的.  相似文献   

19.
<正>种放诗题跋碑残石系1965年在泰安岱庙环咏亭出土的。1984年泰安市泰山管理局的文物库房建成后,将此残碑移置库房西北角楼梯下,因时日久远、人事变迁而逐渐被遗忘,2000年9月15日才又重新被清理出来,移放文物库房内保存。残碑高55.5、宽37厘米,其上刻有胡宗回、李宗谔、韩退等3人的题跋: (1)“胡宗回观。子义修。”正书。胡宗回,字醇夫,宋晋陵(江苏常州)人。进枢密直学士。 (2)“翰林学士李宗谔曾看。”行书。李宗谔,字昌武,宋饶阳(河北饶阳)人。累拜右谏  相似文献   

20.
《百年潮》2002,(6)
吴伯箫同志临终嘱咐,骨灰洒在泰山。他的遗愿实现了。1984年我登泰山,写过一首诗:“松柏昂藏七尺身,冰泉幽咽想清吟;访君莫道不相见,万壑千崖都是君”。昊老自愿魂归泰山,朋友也以泰山之子目之,不仅因为他是山东大汉,而且因为他有“泰山石敢当”的硬气,托身泰山是毫无愧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