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对文化遗产概念范畴、价值认知及保护理念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事业,同时也给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领域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带来许多挑战。本文对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的认知及评价体系进行探讨,并结合当前文化遗产领域的发展,对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对象及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并论述了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中国科学文化的兴起、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建筑遗产研究保护力量的壮大,以科学知识解读建筑遗产病害机理、以科学理念制定建筑遗产保护方案、以科学技术应用于建筑遗产保护实践,逐渐成为民国时期文物保护领域的亮点和特色,开启了中国建筑遗产科学保护之先河。对典型事例或样板工程进行回顾,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早期历史及其蕴含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预防性保护监测是推进文物建筑遗产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的重要抓手,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宁波市保国寺将预防性保护理念应用于工作实践,在国内较早启动了宁波保国寺北宋大殿科技保护监测体系的研发,经历了架构、更新、提升三个阶段,其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值得遗产保护管理单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黎珵 《文物天地》2020,(3):58-61
一德国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人才需求1.德国建筑遗产保护特征德国建筑遗产保护有着完备的管理机制、严谨的研究体系、深厚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社会基础。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德国政府制定了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并在各州建立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建筑遗产管理局(Landesdenkmalamt),负责建筑遗产的一切相关事务。同时,严谨的研究体系和成熟的保护技术是德国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建筑遗产保护和管理过程中诸多的复杂遗产信息涉及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多样化的来源与组织形式。但是面对全面记录归档这些建筑遗产数据的需求,当前常用的建筑遗产信息管理方式却容易使这些多源异构数据变得分散且孤立。源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本体技术可以提供良好的知识组织和表示能力,近来逐渐被用于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知识建模。本体在建构时整理领域内的知识,总结抽象出领域内公认的概念与约束,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本文从建筑遗产数据的存储管理、标准化共享与知识挖掘三个面向出发,梳理并讨论了现有的建筑遗产本体研究中本体的应用模式:针对存储管理,通过本体的关联能力为多源异构数据提供互操作性;针对信息共享,通过本体给出通用概念与关系的明确定义,以实现共享;针对知识挖掘,基于本体提供规则表达与知识推理的能力,实现建筑遗产知识复用。在讨论了建筑遗产保护领域本体技术的应用模式与不足后,本文提出了建立通用建筑遗产保护本体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展望了本体技术在资源重组和价值阐释上为建筑遗产保护带来的智能化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预防性保护这个概念源自欧洲遗产保护领域,现今在博物馆馆藏文物领域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规范性参考框架,而在建筑遗产领域则是相对比较新的概念,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作为专题研究被学术界讨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是在对建筑保护和建筑修复的长期争论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概念,并历经多年实践逐渐自成体系而成为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一支。目前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本身虽尚未形成定论,但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三个层次、重要组成部分和相关行动等方面已基本形成国际共识。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分成:奠定现代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1960年代),现代实践摸索之始——文物古迹监护和计划性保护(1970年代),保护的重新定义和新技术方法的纳入(1980-1990年代),21世纪逐渐自成体系等四个阶段。在博伊托、布兰迪和费尔登等学者的保护理论的引领下,自1970年代意大利、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在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方面进行了相关实践,UNESCO、ICCROM、ICOMOS等国际组织针对环境风险灾害和建筑遗产本体损毁这两条主线开展国际联合实践和研究探讨行动,提炼各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通过国际行动和发布国际文件推广至全球。这些均促进了当今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的构成,其概念和框架还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出现及内容演变谈起,分析了石窟类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给出了石窟类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新文  吕正平 《丝绸之路》2010,(24):112-116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人类的事业,世界各国在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中,形成了宝贵的经验。总体来看,国际遗产保护经验主要表现在遗产观转变使遗产类型不断扩展,扩大了保护范围;合理的资金保障制度保证了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通过合理利用遗产推动遗产保护;重视文化遗产宣传调动全民积极性。西安遗产保护事业急需构建城市文化遗产体系,建立西安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多样化投入制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地方法规在内容上非常广泛,并且具有优于上一级法规的可能性。市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遗产保护中地方法规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实现了对国家级法律的解释和落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并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法规条文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它目前的状况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在原则问题上存在偏差;与规划的关系不清;概念和术语不规范;缺少实质性突破;等等。认清这些意义和问题对于充分发挥地方法规的作用,优化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在意大利有着曲折发展历程。切萨雷·布兰迪(CesareBrandi)于二战后提出的"预防性修复(restauro preventivo)"为更新遗产保护流程和实践提供了最早和最重要的参考,但是布兰迪的修复理论主要针对的是艺术品保护,将其应用于建筑保护则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较之馆藏艺术品领域,建筑遗产领域的预防性保护往往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问题。乔凡尼·乌尔巴尼(Giovanni Urbani)于1975年提出的"翁布里亚区文化资产计划性保护"(Pilot Plan for Programmed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Assets in Umbria)试点项目,可视为意大利预防性保护的里程碑。1990年开始的"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RiskMapofCulturalHeritage)项目为意大利建筑遗产的区域性灾害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性支持,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前沿性研究提供了参考。最后结合《威尼斯宪章》后意大利本土在建筑保护教学界的变革和对建筑保护的重新定义以及2004年意大利颁布的《关于文化遗产和景观的国家法典》(NationalCodeofCulturalHeritageandLandscape)中对保护、预防、维护和修复的定义,提出了基于追求材料真实性之目标和提倡共同演变式保护的计划性保护的实现途径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丛绿 《中华遗产》2006,(3):17-17
4月18日,在无锡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召开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引起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关注原因之一,在于一种疑问:与宫殿陵寝、宗教庙宇、民间古迹相比,那些曾经污染严重、建筑形式单调的工业遗  相似文献   

12.
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原真性”是一个动态、多元和复杂的问题。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强调客体本身衡量标准,讨论建构公认的遗产保护标准体系与技术指标;而旅游研究则强调主体的实地体验,讨论主体对客体“真”、“假”的辨别及其体验效果。旅游与遗产保护是一个互动演进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中要从互动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原真性概念。  相似文献   

13.
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价值观察——以江南造船厂与798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遗产包括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可能有古代的寺庙、衙署、民居、市场、建筑遗址、老字号,也可能有各种近现代的工业、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同时那些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城市独特的气质,也会在城市居民身上不经意间体现出来。同样也因为这样的复杂性,使得对城市遗产的保护变得更为多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宋峰 《世界遗产》2013,(4):21-21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现代遗产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遗产保护事业成为各缔约国国家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实际上,在“世界遗产”产生之前,大多数国家就设置了遗产保护的管理机构,其目的就是将遗产保护事业纳入到国家政府的工作中,从而将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综合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15.
创建于1921年的秦皇岛耀华玻璃厂不仅开创了亚洲玻璃工业的先河,打破了国外玻璃在中国的垄断地位,也为秦皇岛“玻璃之城”的称号奠定了基础.2001年,耀华玻璃厂东厂区整体“退城进郊”,一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被保留下来,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托这些重要的工业遗产,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应运而生,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以玻璃博物馆为例,论述了建馆理念以及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6.
预防性保护可视为能从整体上改善遗产保存现状。"文物古迹与遗址的预防性保护、监测和维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PRECOM3OSUNESCOChair)致力于推进研究和合作,以明确建成遗产领域内预防性保护的本质。对公共卫生领域内"预防"(prevention)概念与实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预防"的系统性,以及如何将其转换使用至遗产保护界。在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中,预防性保护措施首先须确保建筑物的合理使用,还要确保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维护状态等,同时还应当包括将遗产良好地整合于社会功能之中,以避免对遗产的故意破坏或忽视。实施预防性保护需要具备科学知识来理解损毁的原因,并了解社会经济背景;应有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能提供所需的预防性服务等三个条件。从长远来看,预防性保护有助于更好地保存遗产价值,并更好地促进"健康遗产(healthy heritage)"对社区福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全面总结梳理吉林省工业遗产的基本状况、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建议,以期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的出台提供参考意见,进一步完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8.
预防性保护作为一种先进保护理论,旨在通过最小干预的方式,最大限度保证建筑遗产价值真实完整地保留下来,近年逐渐成为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研究的热点。为进一步梳理预防性保护理论演变和发展现状,深入探究了中国古代预防性保护理论的起源发展,以及西方预防性科学理论的演变,梳理了预防性保护的定义、内涵,并基于预防性保护的框架,指出目前国内理论和实践存在的问题,包括传承不足,框架体系不完整,相关技术和机理研究不完善,政策和法律基础薄弱等。从文化、制度、技术、流程等层面,提出了"1个传承+1个认知+3个技术+4个数据库+5个保障"建议举措,借此构建系统完善的研究体系,为预防性保护研究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江苏沿江各大城市的近代工商业发展壮大。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过去一些门类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而这些建筑物、工厂车间、机械、磨坊等已成为具有特定价值的工业遗产。通过对工业遗产内涵的界定,明确了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探索江苏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和重新利用。  相似文献   

20.
朱煜杰 《东南文化》2011,(3):118-122
近年来,西方国家世界遗产保护体系的实践经验对中国遗产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跨文化的视角看,中国遗产保护在借鉴西方的遗产保护体制时,需要注意保护体制和管理对象的差别,也要注意东西文化的差异导致的对遗产保护中"原真性"的不同理解。因此,中国遗产保护既要重视传统历史文化和物质遗产中的精神元素,也要考虑在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更要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出发,在遵守国际保护理论精神的基础上,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保护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