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闽菜小吃 地道风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兴 《福建旅游》2005,(2):24-25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素以选料广泛,刀工严谨,烹制考究,色、香、味、形、质俱佳而享誉海内外,聚春园酒楼是福州闽菜的开山鼻祖之一。  相似文献   

2.
晋祠的名吃——油,是类似羊杂割的一种食品,用羊骨头等直接熬制而成,主要以喝汤为主。当地人也称喝油。  相似文献   

3.
瀛生 《北京文史》2000,(1):48-51
老北京有各地风味的菜馆多家,满族风味的只有砂锅居一家。  相似文献   

4.
于华芸 《风景名胜》2014,(7):152-157
抵达湖南的第一天,长沙以闷热的桑拿天迎接我们的到来,火车中的凉爽在下车的瞬间就已经被闷热一扫而光。第一天似乎不太顺利,先是接我们的车子莫名其妙地还没开动就坏了,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喝过驰名中外的西湖龙井茶、云南普洱茶、湖南古丈毛尖茶,但不一定喝过土家人风味独特的罐罐茶。  相似文献   

6.
浦城地方小吃品种甚多,风味各异,最令我心仪的是豆腐丸。夜幕降临,我们穿行在浦城街市之中,侧头一看,就会见到一些小摊上,红红炭火闪闪,上面煨着一口大大的砂锅,并传来“嗒、嗒”有节奏的敲打声,更有一缕缕豆腐香、葱花香、目鱼香、猪骨香飘荡过来,摊主不用吆喝,不用挂招牌,那清爽的豆腐丸的逼人香气,就是货真价实的广告,无声有味地逗着我们光顾。  相似文献   

7.
拜读《北京文史》2005年第2期中钮隽学长大作《老北京小吃中的蒸制食品》,谈到“切糕”是用瓦盆蒸熟的,又名“盆糕”。据我所知,瓦盆蒸“切糕”盆底必须有很多圆穿孔,这样才能使蒸气透过盆底穿孔把“切糕”蒸熟。  相似文献   

8.
仙姐 《旅游》1998,(10)
北京人大嘴吃八方的时候,忽然觉着还缺了点什么。怎么自己老祖宗的风味倒是愈来愈难找了?按说,北京人的口福真是不浅了。出门转—转,您什么风味吃不着呢?有人统计过,北京的餐馆已有3000余家,天南地北佳肴荟萃,世界著名美味云集。但北京眼皮底下的北京风味,却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不信你问问一些小年轻,他们也许说得出麦当劳、肯德基,但不准讲得出什么是北京风味。直到有一天,北京人只知吃八方,而让自己的风味绝了迹,外地人、外国人进京后只品人家的味,而说北京没有自己的风味时,这北京的动都风貌相原远流长的自文化又怎能清】…  相似文献   

9.
刘建民 《区域治理》2021,(2):214-215
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巧克力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获得不断的发展,必须开发出多种风味的巧克力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不同的口味和个性化需求,同时也拓展了市场,获得极佳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开发独特风味巧克力入手,对低糖保健咖啡风味巧克力的开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意在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口味需求,促进巧克力品种多样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回到我的故乡孝感市参加一个会议,与我同行的是一位生长在武汉的朋友程兄。他想要吃孝感有特色的食品,对我说,不瞒老弟,我每到一处,总要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风味食品尝尝。老弟故乡的名产麻糖和米酒,我是早已品尝过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什么名堂么?我说,按现今的话说,称得上有饮食文化品位东西是不多,但很有特点的民间小吃还是有一些的。  相似文献   

11.
12.
北京的地名     
顾建平 《文史月刊》2011,(12):39-39
北京街巷、胡同的命名,大致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排号的:如东四一条至十二条,“棉花”几条、“长巷”几条等。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夜雪场     
冬季来了,该滑雪了。 北京有些滑雪场开辟了夜场。滑夜场雪有什么好处呢?军都山滑雪场的人说了:1、不会晒黑:不耽误上班。3人少;4,价格比场便宜。最难得的是,在橘黄色的灯光下滑雪,别有一番情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逃离北京     
你的父母 已成为别人的 父母 而你的兄弟姐妹成为邻居。  相似文献   

15.
北京最早的方志可追溯到秦代,《燕十事》和《燕丹子》有涉及燕国的记载。现存最早的方志为元朝的《析津志》;明代万历《顺天府志》是北京历史上第一部保存完整的方志;清朝光绪《顺天府志》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部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府志。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文史月刊》2011,(3):20-20
每年白露一过,太原便有“头脑”上市了,这是300多年来太原人情有独钟的早餐。  相似文献   

17.
恋恋老北京     
当这座城市坚固的记忆随着推土机的轰鸣消散,那些活着的历史也在幔陵消逝。 什么是北京城?每个北京人心中都有一幅只属于自己的画面——吱吱呀呀的大门上,古老的朱漆脱落了。灰色的砖墙中间,天空是一道湛蓝色的线。  相似文献   

18.
北京雷京     
不有 《南方人物周刊》2012,(26):111-111
2012年7月22日,北京雷雨。 在雨势逐渐失控的傍晚,一场小剧场话剧正“躲”在朝阳区木马剧场,为慕名前来的观众演出。  相似文献   

19.
朱红崔薇  吴若峰 《旅游》2005,(10):48-54
许多外国朋友将京剧作为中国的象征,因为在世界各个角落,“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西皮二簧旋律在回荡”。在北京——这个京剧摇篮的各个角落,抑扬顿挫的京戏段子时常传入耳帘。与京剧相关的,还有学校、戏楼、影楼、书店、服装厂、网站……京剧生活,在北京蔓延。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西城区的宣武门以南,是北京建城建都的肇始之地,历史上曾是古蓟城、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的核心地带,明清以后,通称为宣南。昔日的宣南,人文荟萃,会馆林立,民族融和,历史遗存丰富,洋溢着文化的魅力。在这里发展起来的士人文化、平民文化,商贾文化,集通俗、儒雅于一身,更是北京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一部城南史,半个北京城。这宣南便是北京文化的根,是一部承载了北京悠久历史、深厚底蕴的大书。为此,著名古建专家王世仁先生提出:宣南文化就是北京的乡土文化。并从以下十个方面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