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传芳  周国卿 《安徽钱币》2005,(2):30-30,34
民国六七年间(1917—1918年),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银元局铸造了壹两银币。重35g左右,径39mm,成色85%。正面中央为汉文“壹两”及维吾尔文“银钱”。外围上下环分别为“迪化银元局造”及纪年。左右各列一梅花边花。背面中央为维文“壹两”、“乌鲁木齐”。外围是左右对称环形交叉的嘉禾图,禾尖有一梅花。  相似文献   

2.
周传芳  周国卿 《新疆钱币》2004,(4):56-57,61
中华民国六、七年(1917—1918年)间新疆迪化银元局铸造了壹两银币。正面:中央为汉文“壹两”及维吾尔文“银钱”,外围上下环为“迪化银元局造”及纪年,左右各列一梅花。背面:中央为维文“壹两、乌鲁术齐”,外围是交叉成环形的嘉禾图。民国六年的为大叶,上方中间梅花较小(有的无梅花)。民国七年的系小叶,上方中间的梅花较大。  相似文献   

3.
提起湖北的银元票,一般都知道湖北银元局于光绪二十五年发行的一大元银元票和光绪三十年湖北官钱局所发的一大元银元票,它们都以"元"作为计值单位,但很少有人知道湖北官钱局曾拟发面额为一两和十两的银币票。这种以"两"为计值单位的银币票,其实与湖北新铸的库平重一两银元有关。  相似文献   

4.
我国使用金银货币历史悠久。到了晚清,白银铸币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是,清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各省自行设局。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00多年内,西藏、新疆、山东、贵州、福建、台湾等省均用手工打制或用半机械压制银元流通于市。后来上海、广东、吉林、湖北、北洋、南京、浙江、湖南、安徽、奉天、四川等省先后采用机器铸造银元,推动了我国货币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也抵制了外国银元对我国的经济掠夺。  相似文献   

5.
戊申吉字一两银币,正面中央铸阳文“吉”字,外环铸“大清银币”及珠圈,上缘铸满文“光绪年造”,下缘铸“库平一两”,左右两侧铸干支纪年“戊申”;背面中间为龙图,俗称“坐龙”,上缘铸英文纪年“光绪”,下缘铸英文纪值“库平一两”,左右两侧各铸一花星,俗称“六瓣星”(见插一)。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我国货币史上出现了一场关于银元单位问题的争论,一派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主张以库平一两为银元单位;另一派以度支部尚书载泽和邮传部右侍郎盛宣怀为代表,主张以元(即库平七钱二分)为银元单位。结果,主张以两为银元单位者暂居上风。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制定了“银币分量成色章程”,以库平一两为法定的银元单位。章程颁布后,天津、湖北、广东、吉林等省造币厂先后开铸一两重银元。由于一两重的银元不符合民间的习惯,故在发行后不久,就在市面上遭到抵制。因此,一些造币厂不得不将已经铸发的一两币逐渐回收熔毁。戊申吉字一两银币,系吉林造币厂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铸造,当时,正值以两为银元单位的币制受到人们强烈反对而即将崩溃,因而,此币仅铸出少量试样。其中,能免于熔毁而幸存于世者,据所发现的实物而言,仅有一枚。数十年来,它一直享有“孤品”的称誉,被钱币收藏家视作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6.
袁头银币     
袁头银币许光“袁世凯头像银币”(简称袁头银币)在中国近代金融货币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民国初年,币制相当紊乱。清末各省银元、铜元虽已广泛流通,但是,商业计算仍采用银两制。随着市面金银比价的不断变动,银元与银两之间的比价变化亦日益增大。由于不法商人的从中投机,更使银元价格暴涨暴落,致使正当的商业交往无法进行。而且广东、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开铸的银元、铜元种类繁多,式样不一。外来银元(象鹰洋、马剑、双柱洋)的大量流入,使得中国市场上银元与银两的折算更为困难。同时,各省官银钱号滥发纸币现象十分严重,仅以1914年为例,各省总共发出纸币达162920557元。鉴于如上情况,金融货币整顿已是迫在眉睫之事。但在1913年“赣宁之役”以前,由于政局动荡不定,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各省向中央的解款数仅及预定收入额的十分之一左右。这样,对于财政收入一向以各省解款为主的北洋政府来说,真是“车薪杯水,无补于艰”。故一时难以采取有力措施整顿金融货币,财政与金融货币的混乱状况未能扭转。1913年“赣宁之役”,袁世凯击败了他的对手国民党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掌政,袁世凯凭借战后余威,收管了各地财库,在战后短短的两个月内,仅盐税收入一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的安庆造币厂,是在清末安徽银元局及后改为度支部安庆造币分厂(今安庆市人民路第一小学和市第二袜厂所在地)的旧址上,利用原有机器设备于民国二年(1913年)重建的,并于民国三年(1910年)10月开始用由财政部统一颁发的祖模铸造袁像银元。历年铸停无常,有利则铸。  相似文献   

8.
吉林“厂平银币”,是我国第一套机器铸造的银币,虽属试铸,但它代表了先进铸币工艺的出现。在我国银币铸造从土法局部自铸时期向机制银元时期的进步过程中,“吉省铸币,实在各省之先也”。中国银元的诞生,经历了土法铸造到机制银元的两个阶段。吉林机器官局铸造吉林“厂平银币”之前,我国以浇铸和人工打制的土法铸造银币,已有较长一段历史。乾隆五十七年  相似文献   

9.
1889年(光绪十五年),自两广总督张之洞在粤省造币厂首创自铸银元后,其他各省亦纷纷设厂仿造。由于各地所铸银元均标有本省省名,而且重量、成色不一,人们使用颇感不便。 1909年(宣统元年),度支部尚书载泽向朝廷请旨,奏称币制改革重要,提议取消各省地区性货币,划一币制单位。同年正月十四日议准由度支部设立币制调查局。次年四月二十六日颁布《币制则例》,规定以“元”为单位,定银元为国币,废除银两制度,停止各省自  相似文献   

10.
新疆铸造银元始于1889年,由于设备落后,除了迪化银元局后期(1907年)铸造了部分机铸银元外,其余各局均采用土法机器打压铸造银元,而土法机器打造模版易损、模版更换频繁,造成新疆银元版式繁多。私铸银元的出现更是成为新疆钱币收藏和研究竞相搜寻的目标,笔近年来陆续收集了几枚新疆私铸银元,现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11.
正江南银币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底在简称宁厂的"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开铸。形制与他省通行的龙洋相同,正面除中心满文外全部为汉字,无外文(彩页1图1)。次年改版,加注戊戌干支纪年,尔后所造江南光绪银元皆援例办理。然而辛丑年(1901)时,却多出一种加上英文字HAH(彩页1图2)。按民国四年(1915)宁厂报告书的官方说法,目的是"取信中外"。江南银币若成色分量精准、货真价实,何需在通行三年后多此一举,有无言外之意?文献记载的字里行间中,有蛛丝马迹可寻。  相似文献   

12.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东南各省已相继铸造、行使仿造西式银元的龙洋,新疆也就在各地先后开始试铸现代银元了。但新疆的银元仍带有天罡色彩——采用当地民间习用的两、钱、分制。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和内地各省采用的元、角、分制的大洋银元不能一致起来。  相似文献   

13.
新疆近代官铸银元始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一直到新疆解放为止。除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铸造的壹圆银元外,其余各种银元都属于天罡银元,它采用以两、钱、分作面额,称量单位采用湘平而不用库平。新疆铸造银元的地点主要有迪化(今乌鲁木齐)、喀什噶尔(今喀什)、阿克苏三处。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弄清汽车币铸地问题,我们走访了周西成的亲属,当年担任公职的老人,以及工商界知情人士,与他们交换了意见,又参考省内外现有文献,对贵州省政府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于贵阳设立贵州造币厂铸造“贵州汽车银元”的史实,进行了探讨。一  相似文献   

15.
清末,政府采用机器自制银铜币,这对于维护本国的货币经济确实起了重大作用。但当时各省纷纷开铸,银元的重量、成色、形制并不统一,而吉林,云南等省的银元成色尤劣,在交纳发放换算过程中常需增加贴水等麻烦。故中央政府竭力想统一全国币制,在光绪丙午、丁未年间(1906—1907),即铸有大清银币两套标准币,欲全国各省仿照铸行,但迄未实施,惟大清铜币已在全国推行。  相似文献   

16.
新疆铸造银元始自1889年,由于设备落后,除了迪化银元局后期(1907年)铸造了部分机铸银元外,其余各局均采用土法机器打压铸造银元。而土法机器打造模版易损、模版更换频繁,造成新疆银元版式繁多,吸引了众多钱币收藏的青睐,私铸银元的出现更成为新握钱币收藏和研究竞相搜寻的目标,笔近年陆续收集了几枚新疆私铸银元,现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荷兰马剑银币、西班牙银币、墨西哥鹰洋、美国银元、英国银元5种西洋银币。明清时期,西洋银币涌入中国。出现这种情形与当时国内需要白银又产银不多,而西方国家随着新航路的发现,源源获得美洲白银有关。西洋银币流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西方国家与中国进行的贸易活动。西洋银币流入中国后,有的直接使用,有的被熔化后重铸。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从国外一份钱币资料上发现,鄂西北(鄂北)苏区马克思头像银元还存在着将民国银元改铸的情况。观察资料所见,这枚鄂北苏区马克思头像壹元银币反面(镰刀、斧头一面)左下侧尚留有“中华民国三年”几字的残迹及袁大头头顶的残迹。正面(马克思头像一面)能见到嘉禾图案的残迹,从而不难看出此币乃用“中华民国三年”的袁大头银币改铸的。对此,我们试作如下探讨。 1.我们认为此币不是伪品,据分析作伪者不可能为此草率地将“民三·袁大头币”伪作成  相似文献   

19.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户部设立铸造银钱总厂,选址天津金钟河畔。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定名为造币总厂,也称天津造币总厂。由于清代中央设厂较其它各省要晚,银元铸造时间短暂,加之中国旧有的银两制度,银元究竟是以“两”还是以“元”为单位,成了清末政府币制改革的重要问题,以致总厂从设立之初至宣统二年(1910年)所铸造的银元多未发行成功。如: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年铸造的户部光绪元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铸造的户部丙午“中”字大清银币、光绪三十三(1907年)年铸造的丁未大清银币、宣统二年(1910年)铸造的宣统年造大清银币等。这些银币大都为样币或试铸性质,实际并未投人流通使用,今已成为藏家们心目中的珍稀品种。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货币史上,最早铸造并广泛流通的银铸币要算西藏地区的“乾隆宝藏。”当时内地尚普遍行使元宝、银锭、银铤之属的称量货币。道光时期台湾开始仿铸西班牙“银饼”,直到光绪十四年广东省始铸龙洋以后,各省纷纷效法,然后银币方普及于全国。在货币发展的阶段上,从称量货币到银元,显然是一种进步,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标志。然而在西藏地区,从称量货币到银元,并不是自身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是抵制外币侵扰等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因此,它的铸造、形制。流通及其对西藏社会经济的影响,颇值得治民族经济史及文物工作者研究。自从元代在西藏设官治理以来,历明、清二朝,中央政府在政治上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