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秋白英勇就义30多年后,竟因为他的一篇遗言《多余的话》,在文革中被“揪出打倒”,甚至砸碑掘墓。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渐恢复名誉。但《多余的话》仍然是个“谜”。虽然今天人们不再说它是什么“叛徒自白书”了,但相当一部分人还认为:这至少是瞿秋白的一个污点,甚至是一个严重的污点罢?……至于《多余的话》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瞿秋白又为着什么目的而写?这桩近60年的谜案,我们请这位瞿秋白研究者来进行一次破译他是在肯定自己初读《多余的话》,总让人感到消沉的情绪比比皆是:“留恋文学”、“厌倦政治”……简直自…  相似文献   

2.
正瞿秋白同志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给他带来了灾难。1972年中发12号文件称:“瞿秋白在狱中写了《多余的话》,自首叛变了。”这个文件是毛泽东主席签发的。显然,毛泽东误读了《多余的话》。本来,毛泽东对瞿秋白曾经是肯定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动议编辑《瞿秋白文集》时,毛泽东于1950年12月31日曾为《瞿秋白文集》写了一篇序言。序言肯定“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罹难已经60多年了,他在就义前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最后遗言——《多余的话》。这份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历史文献,无保留地直抒胸臆,坦露真情,瞿秋白将其称之为“最后的谈天的机会”,他要“说一说内心的话,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然而,正是这些“内心的话”,留下了历史困惑和话题。但是,只要我们置身于产生《多余的话》的历史场景中,就会对作者的生命苦旅有着真切的体味,对《多余的话》有一个正确的解。  相似文献   

4.
陆定一谈瞿秋白为何写《多余的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在1990年前后,陆定一著文认为瞿秋白写《多余的话》确有其事。之前,大家都认为《多余的话》是国民党伪造的,几乎已成定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问了陆老,他说:“我在延安当党中央宣传部长的时候,就从国统区的报刊中  相似文献   

5.
“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说呢?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来算,甚至不能按星期来算了……我愿意趁这余剩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写一点最后的最坦白的话。”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狱中写下遗作《多余的话》。他用自我反省的笔触和自我剥离的挣扎,  相似文献   

6.
谢俊美 《民国档案》2004,(1):136-139
渠长根同志的《功罪千秋——花园口事件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关于这部史学专著的酝酿、写作,我是比较清楚的,也有“多余的话”可讲。花园口事件研究对于我们二人来说,首先是一个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长根同志2000年开始做我的博士研究生,那个时候,他很热情,也有  相似文献   

7.
从《多余的话》说起 中共第二任领袖瞿秋白,是因为写了狱中遗言《多余的话》而被打成叛徒的。因此,笔者这篇记述瞿案复查往事的文字,下笔伊始就不得不提起当年颇遭责难的拙著《重评〈多余的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历史研究》1979年第3期刊出拙文后,主编黎澍说,胡乔木院长阅后说:  相似文献   

8.
李庆 《巴蜀史志》2010,(1):61-64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这七十二行到底是指哪些呢?当然,各地风情、民俗不同,可能略有差别。傅崇矩(1875—1917)编撰的《成都通览》(又名《说成都》)一书中记载114种特别的“行业”.并配以图,名“七十二行现相图”。如今,这“七十二行”的情形如何呢?  相似文献   

9.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瞿秋白被解除了中央领导职务,他非但没有懊丧,反而庆幸自己“从此脱离了政治舞台,”而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我所愿意于的俄国文学的研究”(《多余的话》),他也因此而与鲁迅相识相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知已的同志。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霍秋白被王明一伙排挤出中央,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利用自己对于文学艺术的特有悟性开始阅读和写作。“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霍秋白在从事文学活动的时候,很想与知音和朋友联系,以便切磋和学习。他得知老友茅盾已由日…  相似文献   

10.
布鲁姆是当代实践教学改革的倡导者,他的教育理念如“掌握学习”、“教育目标分类”和“教育评价”等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具有深远影响。他的核心观点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达到“掌握学习”。本文依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针对高职预科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合理借鉴“掌握学习”策略教学改革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展开研究,从而提高预科学生实用写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王福和 《古今谈》2006,(4):45-48
1850年,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多余人日记》中,塑造了一个生活不得志,情感不得志,英年早逝的“多余人”丘尔卡图林的形象。1921年,中国作家郁达夫在《沉沦》中塑造了一个性格抑郁,情感孤独,过早告别人生的类似人物“他”的形象。1924年,郁达夫发表散文《零余者》,开始为自己作品中的同类人物寻求名分。1932年,郁达夫将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翻译成《零余者的日记》。于是,他笔下的类似的形象就被称为“零余者”。  相似文献   

12.
“气功大师”王林破产,又一次把气功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气功到底是什么?玩蛇人的江湖杂耍?老中医的祖传丹药?人体科学抑或特异功能?恐怕没有人能令人信服地说清楚。或许,一千个人心中,气功有一千副面孔。不过,了解一下“气功”的前尘旧事,既是一件颇有趣味的事情,又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气功的神秘世界。  相似文献   

13.
马志馨 《神州》2012,(1):99-99
一年级也能写话?当然可以。《语文课程标准》低段写作要求如此写道:“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就是一年级写话的指导法宝。那一年级只学过拼音和少许汉字,又该如何写话呢?  相似文献   

14.
“笺释“使君”方中“使君”一名,在历代文选中经常出现,是对州一级长官即刺史或太守的一种称呼,并非实际官职。如《全唐文》所收李峤《为杭州崔使君贺加尊号表》,崔某实际任职是杭州刺史,而作者在写作这篇表文时却尊称他为使君。又如《资治通鉴》卷58所载汉末梁鹄...  相似文献   

15.
史飞翔 《文史月刊》2011,(10):35-35
刘文典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目前坊间风行的关于他的传闻轶事,大多突出他的“狂”与“傲”以及特立独行的各种怪僻。那么,历史上的刘文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16.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徽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答曰:“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那太好了。”他的老婆因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凌霄殿时,玉皇大帝狂喊了一声:“快去请如来佛祖!”如来佛祖是个佛不错,但为什么叫如来?为何不叫如去呢?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幅由南唐后主李煜亲手促成的画作,有着非同凡响的绘画表现形式和艺术水准,成为世人公认的国宝——《韩熙载夜宴图》。那么,这幅画作背后到底“潜伏”着怎样的传奇旧事呢?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人,他在中共中央高层工作长达50多年,没有人可以计算清楚他参与起草、修改的重要文献和文章到底有多少。这些文献,不仅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也已成为中共党史和共和国历史的经典文献。他就是被邓小平称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的胡乔木。胡乔木是如何成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的?  相似文献   

20.
王献斌 《神州》2012,(12):61-62
根据新修订的《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编写出版的初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在每节后都专门设置了“活动课”。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人推进,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到底该如何认识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