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保奉 《纵横》2008,(4):11-15
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礼宾工作的奠基人,20世纪60年代,他主持了国宾访华礼宾工作的改革,对新中国礼宾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一向严谨细致,在礼宾工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优良作风,深深地影响着外交战线上的每一位同志。  相似文献   

2.
《纵横》2013,(11):37-40
周总理一向非常重视礼宾工作,他曾根据外交工作的发展情况.对礼宾工作提出不同要求。因此,自60年代后,我同礼宾规定经历了—个改革创新的过程,被称为“礼宾革命”。  相似文献   

3.
肖行 《纵横》2013,(6):46-50
2013年4月25日,中国北京的长安街,迎宾车队飞疾行进。这是法国总统奥朗德上任后首次来华访问,他的座驾是全新的红旗牌轿车。 此时,千里之外的长春,十几万一汽人纷纷守在电视、计算机前,感受着这一激动人心的难忘时刻。事实上,兴奋的不仅是十几万一汽人,十几亿中国人都躁动起来——红旗礼宾车回来啦!  相似文献   

4.
我与董浩相识在七年前。之前,同大多数人一样,我习惯性的给他贴上“著名主持人”、“董浩叔叔”等印象标签。不过,这些印象在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就被迅速颠覆了。那是在一次聚会上,董浩同一行文人墨窖品茶、聊艺术、话人生……直爽、健谈,兴起时便拿起毛笔挥毫泼墨。我吃了一惊,方才得知他的另一重身份——书画家。看到我惊讶的表情,他爽朗一笑,调侃道:“其实,我是美术老师出身,众所周知的主持工作是我的副业。”  相似文献   

5.
1983年,中国新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郗照明抵达地拉那。刚一下飞机,前去迎接的阿政府外交部礼宾司长就迫不及待地对他说,阿方已为中方修建了新馆,希望在3日内搬迁。  相似文献   

6.
孟东 《文史精华》2003,(6):57-62
在人们的印象中,潘汉年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的杰出领导者,后来又因此罹难,其平反过程也一波三折,客观上造成了他早年在左联的活动很少为人提及,他对左联的贡献面临湮没,而他与鲁迅的关系更是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每逢“五一”“十一”,在首都北京总要举办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应邀而来的国际友人同登天安门,共庆佳节。每次庆典活动,最忙的当数周总理,从庆典活动、礼宾规格,都做了极细致的安排。《新中国的庆典活动与礼宾改革》一文中,还详细介绍了礼宾工作的一些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8.
周公化蝶     
他孑孓一生,容易给人留下不食人间烟火、清心寡欲的苦行僧印象,其实他不完全是清心寡欲的世外隐士,更是一个感情细腻、敏感、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9.
《纵横》2013,(10):26-30
编者按: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外交事业中,被称为“中国对外窗口”的外交部礼宾司见证了我国外交史上一个个重要时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时刻要同国内外高层领导人打交道,在普通人眼中,礼宾工作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期,外交部礼宾司原代司长鲁培新先生,通过回忆他所亲历的礼宾工作,以及对尼克松访华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背后历史细节的深层披露,来记录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外交部礼宾司在我国外交事业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樊元进 《环球人物》2012,(32):62-63
黑西装、白衬衫加上一副金属框眼镜,张德芹给人的印象是斯文中透着一点儿秀气。不过,他一开口,人们就能发现,这是位典型的西南汉子,身上保留着山里人的质朴气息。而言语中的粗犷,额上的抬头纹,又让人真切感到他身上的压力和几许疲惫。在竞争激烈的白酒行业里,不到40岁的张德芹算得上"新生代",  相似文献   

11.
不少中国人看希拉克,“逃、淘、桃”兼而有之,但人们更感兴趣的还是他与中国的关系,毕竟他给中国人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印象。那么,希拉克究竟对中国如何呢?  相似文献   

12.
阿米尔是我住在瓦拉那西(Varanasi)旅馆里的杂务工,月薪微薄却承担着从换灯泡、打扫卫生到接送客人、预订车票等一切杂活。他每天忙碌在旅社的各个角落,空闲时间总喜欢与我们聚在屋顶的阳台上一起聊天。他说他的工作可以让他有像我们一样的朋友,了解除这个城市以外的故事。对中国,他没什么印象,他分不清日本人、韩国人还是中国人,但他很喜欢中国人的面孔。  相似文献   

13.
王怀德 《百年潮》2010,(5):53-56
彭德怀的文字功底是令人倾服的。彭德怀少年时期上学时间虽很短,但他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钻研学问。他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武将,然而他在文字上也颇有功夫。我曾在他身边工作,对他起草、审阅文稿,总是严密思考,精心细抠,字斟句酌,有很深印象。  相似文献   

14.
一周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2013,(25):15-15,17
原湖南醴陵市委书记蒋永清,近日因“跨省行贿”严重违纪遥举报落马。蒋永清毕业于武汉大学,仕途顺畅,曾被评为“学习型官员”。在工作生活中,他着意给人留下“清廉”的印象,除了“力当清白宫,志做清白人”这样的言语表达,他每次到基层单位或企业调研视察工作,坚持只在单位食堂就餐,并且不准摆水果、不准上烟酒。  相似文献   

15.
任冉冉 《湖南文史》2012,(11):31-32
曾长期担任孙中山秘书和顾问的美国人林百克对孙中山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印象:一个是容貌英威,目光清澈照人,“无微不烛,凝眸注视时最有吸引力,火灼灼地摄人如狮,见他的人都觉他眉宇间威棱逼人,就要说‘这里是一个你可以信托的人'”;另一个是孙中山“望之蔼若春风”,长期持有宽缓、自持、从容,意志如铁却心肠柔软。结合孙中山长期从事的革命活动,我们很容易认同孙中山给林百克留下的第一个印象,然而要感知第二个印象,如果对生活中的孙中山毫无所知,则是很难理解的。  相似文献   

16.
曾长期担任孙中山秘书和顾问的美国人林百克对孙中山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印象:一个是容貌英威,目光清澈照人,“无微不烛,凝眸注视时最有吸引力,火灼灼地摄人如狮,见他的人都觉他眉宇间威棱逼人,就要说‘这里是一个你可以信托的人'”;另一个是孙中山“望之蔼若春风”,长期持有宽缓、自持、从容,意志如铁却心肠柔软。结合孙中山长期从事的革命活动,我们很容易认同孙中山给林百克留下的第一个印象,然而要感知第二个印象,如果对生活中的孙中山毫无所知,则是很难理解的。  相似文献   

17.
回顾自己与父亲相处的岁月,总有许多片断纷至沓来,重合,迭加,却难以聚焦。我只能写下最深的几个印象。 印象之一:父亲总趴在办公桌前,写呀、写呀,似乎永无休止的时候。从我刚有记忆,在延安的窑洞里,父亲穿着厚厚大大的灰色棉衣,坐在小方桌的煤油灯下,桌下放着炭火盆,他就在那里写;进北京城后,坐在长方形办公桌的电灯座灯前、他在写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要人扶他半靠着坐起,伏在我们支在他面前的玻璃板上,颤颤抖抖地写出了向巴金祝寿的贺电,虽然他记错了日期……他一生到  相似文献   

18.
林道茵 《古今谈》2002,(2):55-56
杭州人都知道苏东坡,怀念苏东坡;苏氏有生之年,也时时刻刻想念着杭州,牵挂着杭州。宋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携眷离京到杭州上任。在随后的十年时间内,他连续在杭州、山东密州以及苏州几个地方为官,但给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独有杭州。他初到杭州时,便写出下面的诗句:  相似文献   

19.
赵威 《环球人物》2014,(3):84-85
正每至年关,大冯(业内对冯骥才先生的尊称)总是风尘仆仆,不仅要像平日一样忙他的事业,还要为年而忙。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他是文化名人中最重视年、最会过年的。2014年1月,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从天津追到北京,参加完他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的新书发布会,又从北京追回天津,最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完成  相似文献   

20.
正国务院原副总理、我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钱其琛曾这样评价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称周恩来同志为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奠基者,他是当之无愧的。"的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领域,从确定方针政策到培养干部,从设立机构到建立制度,及至礼宾、调研等工作,周恩来总理都抓得很具体。也正是在他宵衣旰食的辛勤努力下,新中国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