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耘 《民国档案》2002,(2):104-106
中国海关经历了96年的外籍税务司制度(1854—1950年)。在这一制度下,中国海关变成了英国对华关系的基石和英国控制下各国共管的国际官厅。英国人在海关中占据优势地位,在1943年美国人李度担任总税务司之前,占坐第一把交椅的都是英国人;而且海关高级官员中英国人也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2.
正唐绍仪(1862—1938),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是近代中国致力于收回海关控制权的第一人。1906年,唐绍仪以税务处会办大臣之职主持全国税务总署的工作。他上任后,马上命令各海关税务司,一律进京"听训"。当时,英国人赫德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自1863年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相似文献   

3.
赫德1854年来华,1861年以总税务司身份总揽中国海关权柄近50年,他一方面作为“中国政府的臣仆”活跃于清帝国的政治舞台,以“是一个中国的而不是外国的服务机关”的税务司公署为大本营,维护清王朝的权威与利益,一方面又作为英国在华的重要代理人,为英国资产阶级谋取在华最大权益。他既谨慎圆  相似文献   

4.
珍珠港事变之后,重庆国民政府对重建后的海关总税务司署的控制力显著增强,外籍总税务司的权力受到明显削弱,周骊成为海关史上"最没有权力"的海关首脑。梅乐和复职之后,并没有改变总税务司地位削弱的事实。《中英新约》的签订、梅乐和的辞职标志着英国在中国海关特殊地位的终结。考虑到总税务司的权力已经削弱、海关在战后重建以及对外贸易中的作用,重庆政府任命美籍税务司李度继任总税务司。重庆政府对海关的政策转变,终使总税务司署与外籍总税务司在民族主义的冲击中保存下来,稍改海关在珍珠港事变后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史学界同志提供旧中国海关高级职员活动的线索,以及为研究、翻译旧海关史料和档案的同志提供方便,现将旧海关1859年至1949年的总税务司、副总税务司和税务司(不包括署理、代理及以税务司衔退职的人员),进行整理、翻译,按任职时间顺序编排,名之为《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税务司名录》。1859年至1875年,因材料收集不全,表中“关名”项内所缺关,均以“?”表示。1929年以后,陆续有华人晋升为税务司,为保持史料的完整性,这部份华人税务司也全部编入。表中“国籍”“关名”项内的用字,除个别外,一般沿用档案中原字,未予更改,以保持历  相似文献   

6.
我1946年在西南联大西方语言系毕业后,在父执辈丁贵堂(上海解放时起义,后调北京海关总署副署长)任副总税务司的江海关当翻译。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秘书。  相似文献   

7.
1865年11月,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掌管外交、通商事务,下简称总理衙门)呈送《局外旁观论》一文。文中,赫德希望清政府改革弊制,实行新政。转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又托公使阿礼国上呈总理衙门《新议略论》,提出了与赫德呈文类似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关与庚子赔款谈判薛鹏志庚子赔款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强加给中国的巨额债务。在赔款谈判期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及税务司贺璧理恃仗海关在中外关系中的特殊地位,竭力于幕后操纵谈判,发挥了双重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减轻中国的赔款负担,避免...  相似文献   

9.
外籍税务司制度下的中国海关人事制度的特点与弊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籍税务司制度下的中国海关人事管理制度,在海关建立后前期并无订定的专章,它由历任总税务司仿效西方人事管理制度,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实际体察的需要随时制定单行则例,逐步修改完善,历经数十年积渐而成。它也有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过程,即从一切按总税务司个人意志办事到一切接章办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陈霞飞主编的《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以下简称《汇编》)终于问世,这是史学界值得庆贺的大事。《汇编》收集了1874——1907年34年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与其亲信,中国海关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之间的全部来往函电,共计3528封信件,4486份电稿,另有赫德与其弟赫政在印藏条约订立期间往来的426份电  相似文献   

11.
海关是国家设在口岸管理进出国境货物、人员、运输工具及征收关税并办理有关事务的行政机关,其独立自主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有清一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依仗外籍税务司制度将中国海关变为“国际官厅”。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加强了对海关行政权的管控,但仍保留外籍税务司制度。九一八事变后,日方采取武力恐吓、掠夺税款、侵占关署及以伪满洲国之名进行“接管”等步骤,渐次劫夺东北各关。由于中国海关行政体系的特殊性,英籍总税务司梅乐和抱有以牺牲中国关税保管权来维护海关行政完整性的妥协执念,并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国民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一方面遏制总税务司的妥协言行,一方面等待时机,寻求国际力量的干预,最终以闭关移地征税对日方进行反制。  相似文献   

12.
正1865年12月11日,戴理尔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普通家庭。十五岁之前在家自学,后来在其堂姐的资助下,他才有机会进入军事学校学习,毕业后加入皇家海军后备队。1888年,戴理尔被调往英国海军部署在中国的"里达"号,担任皇家海军预备役少尉,一年后加入中国海关,此后任职于海军部、海关海务部及交通部,1920  相似文献   

13.
正1843年上海开埠,江海新关设立。1854年,江海新关设立外籍税务司,至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紧接着将上海外籍税务司制度推广到其他通商口岸。江海新关的制度演变,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建立显然是一个重大标志。上海外籍税务司制度建立以后,有些学者认为,虽然上海的关税管理权由此落到外籍税务司手中,但由于人员精简,管理加强,旧海关的弊端有所革除,因而促成了关税收入的大幅提高。对于这些看法,有必要认真加以审视。在笔者看来,上海外籍税务司  相似文献   

14.
周媛 《黑龙江史志》2010,(19):36-38
赫德是中国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他执掌中国海关长达近半个世纪。在这漫长的45年中他不仅管理着整个海关,而且是总理衙门的最高顾问,恭亲王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赫德",他俨然成为了清政府对外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人物。那么作为一个为中国服务的英国人,他是怎样平衡本国利益和中国利益,又是怎样获得清政府的信任和重用的呢?而作为一个清政府眼中的"蛮夷",恭亲王和总理衙门的高级官员为什么会对他另眼相看并大加重用呢?本文即是想通过在阿斯本舰队事件中赫德个人的态度和总理衙门的评价以及赫德与李泰国的处事方法相对比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爆发后,英、美、法三国乘机夺取了上海海关行政权,由三国各派一人任税务监督共同管理上海海关。1859年,清朝南洋大臣何桂清委聘英国方面的税务监督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此为旧海关这一最高领导职位的最初设立。总税务司自设立之日起,直到抗日战争中期,始终由英籍人担任,1943年才由美国人李度继任此职务。各口海关(洋关)亦由外籍税务司统管,而各关税务司统受总税务司管辖。因为根据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外交团订立的协议,总税务司督征关税,一切以海关关税作担保的赔款和外债,其还本付息事宜统由总税务司掌管,以便保护各帝国主义债权国的利益。这就是说,总税务司就是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讨债索赔的代理人。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海关在中国收集情报,  相似文献   

16.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英人苏古敦正在汉口担任中国海关江汉关税务司,他目睹了武汉三镇辛亥起义的始末,于1912年3月向海关总署写了这份报告,记述了武昌革命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其中详细地叙述了革命军在汉口与清军作战的情形。支中也反映了作者对黎元洪的看法以及对此次革命的态度,这份报告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且未完整披露过。档案原件现保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海关海务部门的设立和海务工作的设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外藉税务司营理下的近代中国海关,它的业务,整个说来,可分为两大门类,即征收关税和管理海务。至于教育(同文馆)、邮政,虽然也曾设有专司,但只是一个时期的任务而已。  相似文献   

18.
江涛 《黑龙江史志》2011,(17):61-62
近代中国海关的助航仪器和设备都是通过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从国外采购的。对于从国外购买仪器的步骤,总税务司是做过一系列规划的。本文以购买灯塔为例,从递交灯塔购买申请书、在欧洲灯塔购买过程及最后装运灯塔回中国,这三个环节来展现近代海关从国外购买仪器设备的基本程序。  相似文献   

19.
上海沦陷后的1939年的夏天,杨刚来到香港。杨刚原名杨缤,1928年的中共秘密党员,北平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北方“左联”的发起人和组织者,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英国文学系。她在上海“左联”工作过,被称为“敢于冲破国民党文化禁区,显示出一种解放精神的革命现实主义女作家”。抗战爆发后,她奔赴武汉、南京、上海,从事抗战救亡的宣传工作。也正是这个时候,她接到了燕京大学同学、在香港《大公报》负责“文艺副刊”的萧乾的电报,说他将去英国,要她即刻来香港接替他负责的《大公报》“文艺副刊”。杨刚送走萧乾后,很快…  相似文献   

20.
利用学术界较少利用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撰写的《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中的资料,较细致地论述了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与不同时期的影响因素,指出总体而言发展较快,尤其是1882—1931年的50年间,整整增长了15倍。依据进出口贸易量,探讨近代上海、广州、汉口、天津、青岛、大连等主要港口的地位变化,最后探讨不同区域的港口在20世纪前后的地位变迁,强调指出在以前上海常占全国份额的半数,华南诸港约占40%,其他口岸微不足道。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华北、东北和长江流域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以及日本在这些区域政治经济势力的迅速增长,形成华北和东北、华南和长江流域、上海各占全国份额三分之一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