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末期,吴王阖闾之子夫差为了运粮、运兵,北上伐齐,他下令于长江北岸的蜀冈上筑邗城,同时,在邗城向北开凿一条运河,引长江水北流入淮水,全长185公,这条运河就是从淮安河下镇的末口直达邗城的最早的一段京杭大运河--邗沟。  相似文献   

2.
邗城遗址与邗沟流经区域文化遗存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据历史文献记载:"邗城"是扬州历史上第一座古老的城池;"邗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由人工开凿的运河。邗城遗址的调查,邗沟流经区域文化遗存的发现,对于研究江苏古代的历史以及与此有关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南京博物院和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及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文物与考古工作人员曾经分别于公元1956年8月、1961年5月、1963年6月、1969年5月和1972年的3月和4月,先后对邗城遗址和在扬州境内  相似文献   

3.
<正>扬州城历史连绵悠久,到今年已有2500年的城建史。邗城、广陵城、江都城、扬州城等名称对应着扬州城的始建、扩建、发展、繁荣等历史阶段。春秋末期的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而修邗沟,筑邗城,扬州城因运河而生。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19年,楚国就邗城增修广陵城。两汉时期的广陵城,则是诸侯国的都邑。东晋太和四年(369年)、南朝宋大明二年(458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管子.小问》中的"吴干战"与《左传》记载的"吴城邗"联系起来,并因此认定吴王夫差是在干国故都"城邗,沟通江淮"。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深入研究与辨析,提出吴干战不在江北之广陵,邗城不是干国,邗王是晋人专称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扬州古城1978年调查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9,(9)
一、地理位置和调查发掘经过扬州是江淮间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根据文献记载,远在春秋末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吴王夫差就在这里兴建邗城。这是扬州最早的古城。与此同时,还开邗沟通江淮。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上一直是我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镇,成为  相似文献   

6.
扬州古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江苏扬州之地古属干国之域 ,后归于吴。春秋晚期吴筑邗城于蜀冈之东南部 ,因其名而未因其址。至战国晚期 ,此邗城之西又有楚筑广陵城。汉初吴王刘濞合二者为一城 ,成“周十四里半”之制 ,而沿称广陵。后有离宫建于广陵城外东北部。晋宋时期扩筑 ,将离宫包罗在内。隋代始称扬州 ,北修宫苑、南筑罗城 ,成“南北十一里”之制。唐代相沿 ,并于会昌年间拓展罗城南部 ,成“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之制 ,有“十里长街” ,足“二十四桥”之数。  相似文献   

7.
一、邗国之封公元前1066年,周灭商次年大封诸侯.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地处淮夷之中的“邗”(在今江苏扬州),称邗叔.(《姓考》:“周武王子封邗”.《百家姓辞典》:“干”:邗,古国,周武王之子所建.《中国姓氏大全》:“周武王之子封于邗,是为邗叔”).公元前1064年,武庚反叛邗国,因其民众都属淮夷,可能也参与了这场叛乱,邗王在叛乱中或战死,或被夺封,故亦被裹入其中.因为在周成王四年(前1060年)周公帮助成王平息叛乱后的大规模分封诸侯中,又分封了一位姬姓贵族往邗国.《潜夫论·五德志》:“姬(姓)之别封众多”,“凡、蒋、邗、茆、祚、祭,周公之胤也”.邗国,子爵.《续通志·氏族略》“周有邗子”是也.  相似文献   

8.
论汉长安城形制布局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汉长安城的中轴线、布局特征、布局原则 以及城郊布局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汉长安城的中轴线应是经未 央宫前殿东侧的南北大道和横门大街,而不是安门大街;与我国 古代其他都城不同,汉长安城无城、郭之分,是一座城郭合一的都 城;但在朝宫和市场的位置安排上,仍然遵循着《周礼·考工记》 “面朝后市”的布局原则;汉长安城的城郊布局是都城整体布局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城郊范围十分广大,区域特点也非常明确, 形成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在河南省西北部,沁河下游,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晋城县为邻.南和温县、孟县接壤,西同济源县交界,东与博爱县毗连,总面积为623.5平方公里。沁阳县扼太行山之险,带广武之雄,北连上党,南通洛阳,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曾为郡路、州、府、县治所。这里交通方便,资源丰富,一向是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沁阳市素有“京洛孔道”、“覃怀古郡,河朔名邦”之称。原始社会末期,属“冀州”覃怀地,商代称鄂侯国(鄂即邗),属畿内地。周代为“邗国”野王邑,汉置野王县,  相似文献   

10.
初论楼兰国始都楼兰城与LE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95年第6期刊载林梅村同志《楼兰国始都考》,提出罗布泊北岸LE古城为汉楼兰国始都,而不是西北岸LA古城,LA城是《水经注》北河所经的注滨城,北河再东,经楼兰城,东注罗布泊,就是LE古城。汉楼兰城与国都所在是本世纪以来西北绿洲历史地理与考古上问题大,牵涉多,国内外争论多次都未获得很好解决的问题。林文提出  相似文献   

11.
《邗江县志(1988~2000)》(简称《邗志》)是首部《邗江县志》的续志,也是邗江县的最后一部志书,因为邗江县已于2000年12月改为扬州市邗江区。《邗志》已于2009年11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笔者近时有幸拜读,以为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所创新。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邗志》编者从编纂思想到写作方法,均进行颇多创造性探索,且赢得不少可喜成果。仅就其记人方面看.有如下三个亮点:  相似文献   

12.
1990年春,在山东省平邑县南武城故城附近发现汉、魏晋时期的墓葬三百余座,出土铜镜110面,据其主题纹饰特征分为13类。从中可以看出汉、魏晋时期铜镜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其流行的趋势,也反映了南武城地区手工制造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3.
屯城是两汉经略西域的重要军事据点,在两汉不同时期,随着中原王朝西域战略的变化,西域屯城布局也随之相应变化。西汉西域屯城主要布局于天山南麓的轮台、渠犁、焉耆、龟兹、伊循、楼兰及靠近匈奴的车师前国;东汉则侧重于伊吾、柳中、高昌、楼兰等汉匈对峙的前沿地域,以及汉匈对峙外缘的昆仑山南麓疏勒、于阗、精绝等地,从而使两汉的屯城布局由最初在天山南麓、东麓重要区域的点状、线状布局,进而呈现出在环塔里木盆地周缘环状布局的态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汉治理西域的策略,经历了一个从初始探索到逐渐成熟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近读王文清先生新作《“愚邗王”铭辨》①,很受启益,稍有心得,不揣冒味公诸刊端,以就正于方家.禺邗王壶出土于本世纪20年代,后流至英国为喀尔兄弟所藏,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关于禺邗王壶铭文的释读论辩,早在30年代已在学界进行,分歧的焦点是:1)关于“禺”字的释读:陈梦家先生释禺为虞、吴,认定“禺邗王”为“吴邗王”,即指吴王夫差.②而唐兰先生将“禺”释为“遇”,认作动词.③关于“庎”字的释读:陈梦家先生释为动  相似文献   

15.
汉长安"斗城"规划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辅黄图》记载,汉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京城为斗城是也”。这是汉长安斗城的由来。长期以来,关于汉长安是否为斗城的问题一直争论颇多。多数学者认为汉长安城没有规划,根据不外乎是历史文献上没有直接证据,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决定了汉长安的修建没有规划。元代人李好文、近人贺业钜等都认为长安南北曲折的形制并不是汉人有意模拟天象,而是出于适应实际要求的必然结果。贺业钜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写道“西汉建都长安,开始也并无什么宏伟规划,  相似文献   

16.
扬州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古老的城市之一,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筑邗城以来,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受到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必然有过多次的修茸和扩建,而这些又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直到隋初,它的基本方位并未变动,即在今扬州市北郊的蜀冈之上.发展到唐代,扬州空前繁荣起来了,城市的规模已扩展到蜀冈以下,这些都是当前学术界没有争议的.众所周知,争论的症结所在是唐代扬州罗城的东、西、南三面所到达的地点. 唐代扬州所以能出现空前繁荣,其基础之一,应和隋代开凿大运河以及隋江都城的繁荣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文献记载看,唐代扬州城与隋代江都城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要研究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必先研究隋代江都城的规模;要研究隋江都城的规模,必先了解江都在隋代的地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运河的开凿,最早记录于《左传》。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从邗城(今江苏省扬州西北五里)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末口(今淮安北五里)开挖“邗沟”,沟通江淮,后人称这条水道是我国最早的运河。夫差开凿邗沟主要是为了向北扩张,争霸中原,但客观上对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也起到一定作用。后来邗沟也成了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元中都遗址认定及其历史考古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北省张北县城北15公里处有一古城遗址,俗名白城子。《口北三厅志》记载:“此城,土人名插汉巴尔哈逊城”①。插汉巴尔哈逊系蒙古语,意为“白色的城”。两个半世纪以来,白城子一直被地方史志界考定成“北羊城”辽朝北方交易牲畜的市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相似文献   

19.
关于《汉白帝城位置探讨》有关问题的补充蓝勇陈剑光生在《四川文物》1995年回期发表《汉白帝城位置探讨》一文,提出汉代赤甲山应是今鸡公山(宋卧龙山),赤甲城和白帝城应在其上:,而不是今天的赤中山和白帝山。这与笔者的考证不谋而合①,更增加上我对结论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绵竹城遗址自1997年以来发现数件"绵竹城"砖,初步确认该遗址即为汉晋绵竹城.通过调查勘探,发现了遗址的南北城墙,弄清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为以后的发掘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