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49年5月,武汉解放。当年一同进入武汉的郭小川、崔嵬和李季同志,近几年已先后逝世。我一想起这些同志,就好像看到了他们的音容笑貌,看到了他们活动的场景。这就是我们一起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50年代初期的武汉。我和崔嵬是1949年春季在开封相遇的。他带着一个文工团,风尘仆仆地从华北来到中原。他们立刻在开封街头展开了文艺宣传活动。这里的群众第一次看到从老  相似文献   

2.
我的叔父李克元烈士是一位出生、读书、从军在武汉,驻防、空战、击落日机在武汉,牺牲、安息在武汉的抗日英雄。1938年8月21日,他牺牲时,差8天满28岁。叔父在世时我还不到8岁,我与叔父接触前后不到一年,1934年我随祖母到杭州笕桥叔父家中住了几个月,1938年叔父在汉口驻防时又去他家中  相似文献   

3.
忆汉口汉光中学校长宋如海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第1辑的《武汉文史资料》上,刊有康志杰同志的《武汉群众体育运动的发起者宋如海》一文.提起来如海先生,他是我的老师,是我在日寇尚未入侵武汉之前就读于汉口汉光中学时的校长.关于宋先生在我国体育界的事迹和他对中国基督教的贡献,在各种书刊上载之甚多.此外,对宋先生是一位热心办学的教育家、担任汉光中学校长,而且是国际上知名的体育界人士的情况却很少有人提及.在这里,笔者作为他当年的学生和稍知他在国际体坛上的名望的不完整的史实,作如下简述:  相似文献   

4.
陈铭枢在中国现代史上,可算是一位风云人物,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曾先后在武汉有过多次活动,他对武汉是有感情的。 陈铭枢,字真如。国民党陆军上将。曾任世称“铁军”的国民  相似文献   

5.
康泰 《神州》2007,(12)
3月的一天,崔嵬同志和我在上海一间温暖的屋子里谈起我们将要一起合作拍摄《青春之歌》的事情。我连夜一口气读完了剧本,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那时起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我的角色——卢嘉川,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我对他还不够了解,但是我愿意尽我一切努力完成我的新创作,将来能比较准确地把我的角色介绍给广大电影观众。  相似文献   

6.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1,(28):24-24
爷爷,我真不想当人才,宁愿做条狗。——武汉一位15岁的小孩不愿意参加暑期培优,他这样跟爷爷说  相似文献   

7.
辉煌的成就来自思想、生活、技巧──在纪念崔嵬逝世1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丁里遗篇崔嵬同志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引导下成长起来的,他创造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众多丰硕艺术成果。他一贯坚持、百拆不挠地提高自已的思想修养,一丝不苟地深入生活,...  相似文献   

8.
南下武汉 有幸相识 1948年秋。我从洛阳慕名考入由陈毅任校委会主任的中原大学,校址设在豫西根据地的宝丰城。 随着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和河南省首府开封的二次解放,中原大学东迁开封。这时,学校调来鲁艺、华北革大一批资深的文艺工作者,诸如戏剧家崔嵬、何延、迪之、胡斌、王述殉、彭枫、辛坚;音乐家张星原、穆毅、张悦;  相似文献   

9.
正曹美成先生生前是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是一位颇具影响的工商界爱国民主人士。我认识曹先生始于1980年初夏。那时,我从光明日报社调到武汉市政协,负责创办《武汉文史资料》及其编务工作,曹先生受聘为《武汉文史资料》特约编撰之一。他熟悉武汉近现代史,特别是工商经济史,是我从事文史资料工作的好帮手和老师。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交往密切,因而成为忘年交。曹先生生前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轶事,现回忆记述几则,以示怀念  相似文献   

10.
湖北有两位工人出身的作家,一位是鄢国培,另一位是刘章仪,他是武汉人。从武汉来讲,他是第一个工人作家,从湖北来讲他是两位工人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张光年 《百年潮》2002,(1):61-63
冯乃超同志是我的老朋友和情同手足的老大哥.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是我多年的直接领导者.我们大约在1935年就认识了,那时我们都在武汉,他在湖北省民政厅,我在武汉搞戏剧运动,得到他大力支持.1936年他的夫人李声韵应邀在我组织排演的一出外国话剧中饰演女主角,来参加过几次排练,后来她因身体不好,没有正式出演.  相似文献   

12.
我父亲叫吴昆山,是台湾省台中市人,十几岁时离开台湾到日本,一边读书,一边打工.1953年他只身从日本回到祖国大陆,被分配到武汉工作.l964年我在武汉出生,所以我虽是台湾人,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武汉是生我养我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13.
王作尧是一位和林彪集团、“四人帮”作不屈斗争的将军。他被放逐长坂坡1970年元旦,新春伊始,来催王作尧将军上路的人一早便到家来了。昨天,他刚从囚禁地释放回到武汉家里,满心欢喜地对妻子何瑛说:“我解放了。”没想到他屁股还没坐热,武汉空军的专案人员随即跟了来说:“为执行林彪副主席的命令,进行战备疏散,司令部决定你明天一早便离开武汉,到湖北当阳县去。”“这是流放。”将军心里明白。这一夜,他没有合过眼,跟妻子谈着他两年来(从1968年8月2日被拘禁)在武汉空军执法队遭受残酷逼供的情景。打手们夜以继日地围攻漫骂,硬…  相似文献   

14.
1938年夏,我奉贺耀组电召,从上海经香港飞抵武汉。贺耀组原在南京政府主持参谋本部工作,抗战初期曾出任赴苏联特使,1938年转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他是蒋介石嫡系的留日派老军人,与何应钦、朱绍良、谷正伦等同时入日本士官学校。他是我的湖南同乡,比我大19岁,我们相识于南京。他所以电召我到武汉,是因为军委会已经知道外交部玩弄的戏法,我与阎宝航等四人被困在上海不能去苏联赴任,而恰好他需要我协助他办一件首创的大事,于是急切地电召我到武汉。这是一件绝密的有冒险性的工作,即首次建立不属于外交范畴的军事情报交换。我这个尚未赴任的…  相似文献   

15.
痛悼孟军     
丁星 《铁军》2020,(3):12-13
2020年的春节很不寻常。从武汉起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引发了全国一场防控疫情的战斗。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最先被这种瘟疫夺走生命的武汉居民中,有我的老战友孟军。刚过米寿的他,于1月23日逝世。23日,即除夕前一天,正是武汉"封城"的那个日子。本来是给孟军打电话拜年,得到的却是他突然离去的噩耗,痛惜之情使我久久不能平静。这几天,我常常想起我和孟军的交往,想起他对新四军研究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85年1月25日。他们在拥抱。一位是六百万市民的父母官——武汉市市长吴官正,一位是异国市民——联邦德国专家格里希。暴风雨般的掌声中,市长向他的异国市民颁发了荣誉证书和证章,双方都很激动,两双熠熠生辉的眼睛里都闪烁着泪光。市长清楚地记得,半年前,当他告知这位在新闻界、实业界名闻遐迩的人物:"格里希先生,我和我的政府,接受武汉柴油机厂职工大会的请求,聘请你出任武柴厂长……"时,双方的眼睛,也像今天一样晶莹透亮。  相似文献   

17.
迁居北京多年后,姚雪垠在一篇题为《我的心仍在武汉》的文章中还深情地写道:“我这一生住过好多地方,但住得最久的地方是武汉.我在武汉的年月大大超过我在故乡的年月.武汉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武汉受过教育,得到了锻炼,经了风,见了雨,也在风雨中做出了一点点成绩.如果在我所有的作品后面写上创作地点,武汉和湖北占有突出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姚雪垠在武汉历数十年之久,含辛茹苦创作了彪炳当代文坛的多卷本长篇小说《李自成》,但他与武汉的情缘却远  相似文献   

18.
通渭高山寺     
刘俊 《丝绸之路》2011,(9):10-11
“千丘如蕈盖,万峁出陇原。道成数百代,崔嵬是高山。门迎四方客,遥对武当春。真武恩德近,福音降人间。”这是一位学者游历高山寺后对这一陇上名山的真实描述。  相似文献   

19.
1990年12月,我意外地收到台湾二姑丈的来信,并得知他近期来武汉会亲的消息,我顿时有了说不出的喜悦.我父亲是台湾台南县人,1943年他22岁时离家赴日本谋生.1953年他和我母亲带着我们4个儿女,从日本回到了祖国大陆,定居武汉.听父亲讲,我祖父36岁时就因病去世,祖母身体很好.父亲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三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离开台湾时,他的哥哥、姐姐和两个妹妹都已结婚.1974年父亲在武汉病逝.  相似文献   

20.
恩师琐忆     
正我于1979年由黄冈县(今为黄冈市黄州区)考入沙湖之滨的武汉师范学院(今为湖北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留校,一直到2007年正式调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武汉学习、工作了近30个年头,因此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武汉文史资料》向我约稿,该写的人和事太多了,我特别想写写恩师、曾经担任过武汉市政协委员的刘宋川先生。他是我本科阶段古代汉语课的任课老师,毕业时是他竭力推荐我留湖北大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