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统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战时期,为了保障军粮民食的供应,国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统制,其措施主要是田赋征实、军公民粮定量供应和限制粮价等。国民政府实行的粮食统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保障了抗战后期军粮民食的供应,稳定了后方社会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困难,为坚持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四川是大后方的粮源基地,担负着前方战场军粮和后方民食供应重任,因此保证四川粮食运输的通畅是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为此,国民政府和四川地方政府一方面设立了粮食管理机构以加强粮食运输管理;另一方面颁布了大量粮食运输法规以指导粮食运输,增强粮食运输力量,保证粮食运输安全。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后方军需民食的供给,对后方粮价的飞涨发挥了一定抑制作用,但由于国民政府粮政的腐败以及粮运价格过低、运输手续繁杂等原因,粮食运输政策又未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团结出版社2015年6月版,26.6万字,36元粮食攸关民生,平时极为重要,战时尤为迫切。八年抗战之所以能够获得最后胜利,与国民政府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粮食问题,使军粮、民食不致过分缺乏有关。本书运用国民政府档案、行政院档案及农林部档案等大量原始资料,配合相关论著、报刊,及近年出版的《事略稿本》《蒋介石日记》,深入探讨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粮食的具体供求情况及国民政府解  相似文献   

4.
战时四川的农业改良与农村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伊始,战局迅速西逼,随着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和沿海厂矿、学校络绎不绝的内迁,四川成为国统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这一形势令本来就欠发达的四川省农业更加捉襟见肘。正是以此为契机,为了响应抗战,缓解军粮民食之需,四川的农业临危荷重,通过改良农业技术以增加粮食生产。但是由于农村封建剥削关系依然存在,加上抗战和自然灾害,这些又使得战时四川农业发展极其艰难  相似文献   

5.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四川改革开放30年来.“一日三餐,军需民食”让人们深切感受到粮食流通体制发生了的深刻变化,短缺经济下的粮食计划供应已成历史.丰富的市场粮源极大地改善了居民膳食结构。30年来,粮食购销体制循着从“高度计划下的统购统销到双轨制再到市场购销”的改革路径.经历了粮食收购从“统购到定购再到市场收购”.  相似文献   

6.
粮食库券制度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避免因征购粮食所付货币太多引起通货膨胀而发,是和征购征借制度相配套的产物。它由财政部与粮食部联合发行,一般是三成法币,七成粮食库券,征借则全部支付粮食库券,以每年田赋征实的实物作抵押,两年或五年后开始返还,分五年平均偿还。粮食库券的发行,使政府把握了大量粮源,对于供应军糈民食,控制粮食市场,稳定法币价值,挹注财政,作用不可低估。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在粮食库券返还问题上的违规操作,又将其推向了人民的反面,可谓自掘坟墓。  相似文献   

7.
1937年杭嘉湖等重要产粮区相继沦陷后,浙江大后方各县面临粮荒。为了确保军粮、公粮和民食的基本供应,省政府利用保甲组织在大后方实施粮食管制,积极开展扩大粮食生产和粮食节约运动,并对田赋制度加以改革,加大征粮、借粮和购粮的力度。粮食增产运动使后方各县的粮食耕种面积扩大,粮食种类和粮食产量也有所增加,一定程度确保了战时军粮和公粮的供应。在粮食增产、粮食征收中,保甲组织与乡镇保甲人员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战时粮食生产与管制的重要力量。然而,过度的征粮、借粮和购粮则侵占了民众的基本口粮,造成了饥荒,使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与日俱增,并将这种不满转移到乡镇保甲人员的身上。  相似文献   

8.
从清朝初年开始,广东就开始缺粮,必须从国内外进口。民国以来,由于连年的战乱和灾害,广东每年须仰给邻省米谷及洋米一千多万担。平时贫苦人家多以杂粮为日常粮食,尚难得一饱。广大乡民因不堪饥寒,不得不铤而走险,纷纷抢米吃大户,因此粮荒问题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为巩固政权,复兴农村,广东当局除采取诸多措施增产粮食外,在调节粮价和总量平衡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努力,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9.
元代粮食亩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生产是农业的基础,粮食产量的增减反映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探讨元代粮食平均亩产量,对于认识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粮食亩产的估计─—以华北平原为例徐秀丽农业在我国近代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而粮食生产是近代农业最根本的部分。评价粮食生产的水平,亩产量无疑是首要的衡量指标。笔者认为对近代粮食亩产问题尚有极大的讨论余地,并试图以华北平原(包括冀鲁豫三省)为例...  相似文献   

11.
静洁 《世界历史》2003,(1):125-126
20 0 2年 1 1月 2 1日 ,墨西哥驻华大使馆为新出版的《拉丁美洲农业的发展》一书举办首发式 ,墨西哥驻华大使李子文先生以及阿根廷大使、秘鲁大使、哥伦比亚大使等十余个拉美国家的驻华使节以及中国的有关专家和学者近百人参加了首发式。《拉丁美洲农业的发展》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冯秀文和金计初、钱明德共同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计划资助的研究项目成果 ,由社科文献出版社于 2 0 0 2年出版。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 ,共九章 ,30余万字。该书上篇题为“历史的回顾———前资本主义形态下的拉丁美洲农业”。主要考察…  相似文献   

12.
广州沦陷前“七·七”事变至广州沦陷前(1937年7月~1938年10月) ,广东政局相对比较稳定 ,工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物价较平 ,总的来说,人民的生活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是国民党在广东统治时期的黄金时代。1937年各县早造丰收 ,为20余年仅见 ,收成比平时年约增加6成 ,由于粮食丰收 ,广州谷米市价继续跌 ,花纱畅销继续高涨。1938年早造丰收 ,米价低跌。但经济的高涨也有不容忽视的另一面。当时“全省人口3300余万人 ,而产米数仅1.13亿余担 ,每年不敷米额尚达1962万担 ,今幸…  相似文献   

13.
1985年我国发生了粮食大减产。该年粮食总产量37911万吨,较上年减产2819.7万吨,降幅达-6.9%。这是自1959—1961年"大跃进"后,又一次粮食大减产。这一次粮食大减产,使人均粮食产量从390公斤跌回到358公斤(按当时的收入水平和营养水平,粮食供需平衡的标准是人均原粮385公斤),打破了粮食问题已经过  相似文献   

14.
秦代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力作——《秦国粮食经济研究》简介最近,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蔡万进先生撰著的《秦国粮食经济研究》一书终于问世了。这部出版于1996年12月的经济史专著系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付梓。全书共分10章,11万余字,以秦国的仓廪制度为主要线索...  相似文献   

15.
清初两湖地区尚属地广人稀,但湘南大部却因为田土开发殆尽而出现了人口过剩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地方的传统农业经济和造成了民食之困,湘南因此成为两湖最早引种玉米、甘薯等高产旱地粮食作物的地区,但这种人地紧张关系也在客观上刺激了该地区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清中期以后,上述两种作物的广泛种植,使湘南的民食之困得到有效缓解,人口亦出现了高速增长,这些都有力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再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受人口压力所迫而以"使用劳力"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普遍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因此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新疆通志·粮食志》在全体编撰人员十余年努力下终于成功面世。这是第一部记述新疆两千多年粮油商品流通的专业志书。全书 1 2 0万字 ,详今略古 ,资料丰富 ,图文并茂 ,不失为一部上乘之作。阅读《粮食志》,使人最不能忘怀的是在2 0世纪 70年代以前的粮食安排问题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饭问题。“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以粮为源”。粮食不足 ,民心不安 ,政治不稳 ,国家不强。纵观历史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吃饭问题 ,几乎是中国的历史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经断言 :中国共产党政权解决不了中国民众的吃饭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武汉市民食调剂事宜由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汉口市政府、汉口市商会银行公会、武昌市政处及各关系粮业机关团体合组武汉市粮食调剂委员会统筹办理.  相似文献   

18.
《江苏地方志》2014,(3):F0002-F0002
<正>江苏自古以来是天下粮仓,鱼米之乡,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流通大省、产业大省。201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3423.0万吨,比上年增产50.5万吨,实现建国以来十连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先后三次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全省收购粮食2125万吨,销售2250万吨,购销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促进农民增收35亿元。总投资14.9亿元的全省粮库维修改造工程全面启动。着力推进粮食信息化,建成29家数字粮库。  相似文献   

19.
王同灿 《黑龙江史志》2013,(23):315-316
仓储建设是国家荒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民国时期,战争、灾荒频繁,为维持民食,仓储建设受到一定重视,传统仓储亦得以新的面貌出现,新型农业仓库开始出现并在活跃农村金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对民国时期江苏仓储建设概况作一简单介绍,并在参阅前贤、钩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厘清这一时期江苏省仓储建设线索,不足之处,尚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20.
<正>江苏自古以来是天下粮仓,鱼米之乡,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流通大省、产业大省。201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3423.0万吨,比上年增产50.5万吨,实现建国以来十连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先后三次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全省收购粮食2125万吨,销售2250万吨,购销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促进农民增收35亿元。总投资14.9亿元的全省粮库维修改造工程全面启动。着力推进粮食信息化,建成29家数字粮库。粮油工业生产总值和销售收入均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