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文分析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侨商与外商在华投资格局的大变动情况、侨资强势成长的原因以及中国经济转型下的侨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走向新格局的现状和特点。认为海外华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近八年来强势增长,亚洲华商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逐年稳定上升;欧美日韩企业对华投资的比重则在下降。海外华商平均投资额也大幅度增加,超过欧美日韩企业的水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特别是全球FDI趋势的影响,也与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密切相关,还与海外华商的投资与经营特点相关。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日益本土化的趋势使侨资企业全面融入中国经济脉动之中,一批华商品牌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侨资传统产业的资本形成与技术升级,侨资科技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侨资企业优胜劣汰,呈现新的格局与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清末和民国时期华侨在厦门的投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华侨在厦门的投资是伴随着厦门近代城市的形成不断发展起来的。从1871-1949年的79年间,华侨在厦门及其附近的泉州、漳州等地的投资为1.28亿元人民币(建国初价格),约占同期华侨在福建投资的92%。华侨在厦门及其周边地区投资最多的是房地产业,约占总投资额的46%,其他投资领域依次为工业、商业、交通业、农矿业和金融业。华侨在厦门的投资符合当时厦门作为归侨、侨眷聚居的消费型城市的各种需求,对厦门现代城市规模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厦门近代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明清时期东北边疆城镇兴衰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和军事斗争的需要 ,明在辽东兴建了大批城镇 ,但至明清之际 ,因后金 (清 )采取了“毁城迁民”的政策 ,明代以来在辽东地区兴起的城镇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至康熙中期 ,辽东城镇仍未恢复元气 ,其原因主要在于大量人口的外迁和清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相似文献   

4.
关于罗马-高卢城市兴起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马的高卢行省深受帝国城市化运动的影响,在城市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独具特征。在某种意义上,高卢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整个帝国城市化运动的发展。促进高卢城市兴起有几个因素,即高卢原有的城市因素——奥必达、希腊殖民地的城市因素和罗马化的城市因素,对这些因素在高卢城市兴起的历史进程中彼此继承改造的关系、融合的过程和具备的创新意义等展开具体分析,有助于认识高卢城市兴起的基本条件和历史动因,进一步加深对罗马帝国城市化运动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11名回国投资发展海外华商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分析,结果显示:海外华商风险认知受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但个人因素的影响更大;专家和实际投资者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认定上存在差异,专家倾向于理性因素,而实际投资者则倾向于感性因素;海外华商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评分上明显高于本土商人,在自我水平、周边人因素、项目信息与定位三因素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建议积极开展海外华商的培训工作,建立海外华商投资风险的指导机制以及完善海外华商的商会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6.
从早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来亚华侨社团与中国之间是联系密切的侨民社团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此后,由于马来亚华侨社会发生了本质性转变,当地华人社团与中国的关系转变为外国公民社团与祖籍国之间的关系。期间,由于种种因素,双方的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中马建交,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双方的关系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本文概述各个历史时期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关系的发展演变,探讨两者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作者认为,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对华人社会和中国而言都是积极的因素,双方日益密切的联系,加强了当地华人社会与中国,乃至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7.
依据侨资企业数据库及其计量分析,对侨资企业的侨缘禀赋、资源禀赋和市场禀赋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回顾总结;分析了在目前中国投资环境变化下侨资企业的转型、投资趋向、桥梁作用以及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认为目前国内投资环境出现深刻的变化,外资优惠政策取消,劳动力与环境治理等经营成本提高,经济开放加深,内需增强。侨资企业面临地理转移与产业转型,侨资从制造业主导到服务业兴起,从出口导向转到依托国内市场发展,其竞争力从利用中国生产要素比较优势转向全球产业链中形成集群优势,海外华商在中国面临剧变中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8.
This essay examines how undergraduate economic geography courses in Anglo-American institutions traditionally frame economic activities in developing regions and asserts that mainstream approaches have devalued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economic geographies in the Global South. Focusing on developmentalism as a commonly used heuristic frame, it is argued that teachers and textbooks may provide only a partial represent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nd that this can lead to the marginalization of the Global South as a context for economic geography study and research. The essay concludes with ideas about how teachers might subvert these tendencies.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留日医学生报刊为中心,对清末民初留日医学生传播西医活动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努力复原留日医学生"学医"和"传医"活动的真实面貌,进而管窥留日医学生及其创办的报刊在中国近代西医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清末民初,大批爱国志士心怀医学救国之梦,东渡日本学习现代医学,标志着国人被动接受西医的终结。赴日医学生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致力于德日派西医体系的传播。德日派西医在中国现代医学史上虽然没有英美派西医的影响力大,但是也为中国医学的近现代转型做出重大贡献。赴日留学生报刊对开启民智,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Some month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German king William of Holland in 1256, Richard of Cornwall, with obvious help from King Henry III (but not initiall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pope), decided to enter the contest for the German throne. His methods, including the use of his funds on a large scale, are well known, but Richard and Henry also contrived to deceive the English magnates about their plans. They told the barons at a meeting at the end of the year 1256 that Richard had already been elected king (which was manifestly untrue) and that only their consent was missing. This was a device to foil the expected resistance by the magnates, who were already opposing Henry's increasingly costly Sicilian adventure.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 ethnic dimension of Chinese FDI and non‐Chinese FDI in China. It seeks to highlight social‐network behavioural approach as a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investors. It examines the effect of guanxi on the locational and sectoral choices of FDI. Guanxi is the natural advanta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hinese FDI. Based on probability sampling, questionnaire surveys conducted in China are used to verify the expected significance of guanxi networks for overseas Chinese investors. Survey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guanxi networks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locational and sectoral choices of Chinese FDI compared with non‐Chinese FDI. This study also explains how small‐ and medium‐sized overseas Chinese investment can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相似文献   

12.
论文梳理了1950—1957年间我国华侨投资政策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阐述了这一时期华侨投资政策的几个鲜明特点:明显的阶段性、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大局、与争取侨汇的目标相一致以及尽可能顾及华侨的利益和意愿。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这一时期的华侨投资政策进行了评价,并对影响华侨投资政策制定的各种因素予以探讨,从其经验教训中获得对当今华侨投资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We document major changes in museum supply in China between 1996 and 2015. These years have seen the opening of many small, low budget and locally managed museums; an increase in the average size and expenditure of all museums; and significant investments in a few large and centrally managed superstar museums. Chinese people have access to larger and better museums and pay lower admission fees. Regional inequalities in museum growth are smaller than inequalities in GDP growth. We relate these findings with the small literature on Chinese museums and specifically the notions of soft power and cultural nationalism.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与学科建设-浅议“华侨华人学”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从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出发,认为现在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已不再是历史研究一枝独秀的局面,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民族、人口、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其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已广泛地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基础学科和分支学科,华侨华人研究实际上已成为多学科研究者共同参与研究的“边缘交叉学科”,建立起一门有中国特色的“华侨华人学”势在必行。当前,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应该加强学科意识,在吸收欧、美、日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同时,根据我们本国的国情和社会实际需要,发展自己的研究,在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中国的华侨华人学。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美国阻挠华侨学生回国升学内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华侨学生有感于祖国的繁荣昌盛,掀起了一股回国升学的热潮。国民党集团为了“反共复国”,也极力劝诱侨生赴台升学,但收效甚微。在此背景下,美国出于“遏制中国”的险恶用心,积极介入华侨学生的升学问题,并使之染上一层浓厚的冷战色彩。本文主要依据上世纪90年代公布的美国政府的有关原始档案,分析美国政府阻挠华侨学生回国升学的背景和动机及其制定的计划、采取的措施。作者认为,虽然美国政府所采取的阻挠华侨学生回国升学的政策和措施对华侨学生的流向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遏制中国”的野心并未得逞。  相似文献   

16.
论文根据近年来广东省档案馆陆续公布的档案资料,对“九三0”事件后中国救济安置印尼归难侨工作的具体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主要观点有:广东省是难侨的主要安置点;在印尼反华排华及美苏共同推动国际社会反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对印尼归难侨采取的救济安置措施,具有维护中国海外侨民权益和国家外交利益的双重意义;该项工作是“文革”期间最大规模的归难侨救济安置活动,在推动国内归难侨救援机制发展方面,特别是归难侨侨生安置和华侨农场机制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祖国大陆与台湾吸引海外华人人才措施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人才竞争的格局中,祖国大陆和台湾都遇到了人才从流失到回归的过程,台湾已经完成了这个循环,祖国大陆正值人才回归大幅增长时期。台湾为吸引海外华人人才采取的一系列法规、措施,在吸引海外人才参与岛内经济发展、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成果斐然。对比分析两岸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对吸取有益经验,创新人才战略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18~1926年日本政府改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政府在1918~1926年的大正中后期一改此前相对冷漠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支持成立"日华学会",颁布改善中国留日学生待遇的系列法案,退还部分庚款建立中国留日学生学费补给制度等。其原因主要来自中国留日学生日益剧烈的反日斗争和欧美各国争夺中国留学生教育权的国际压力,以及本国各界人士要求反省和改进中国留日学生政策的呼吁与建议。因此,这些政策虽在客观上为中国留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并未改变日本政府通过留日学生培养中日亲善意识和亲日分子以配合侵华扩张政策的主观目的,所以具有明显的功利性、选择性、象征性和国际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
王印焕 《史学月刊》2006,(11):64-70
经过婚姻自主观念熏陶之后,不甘于接受包办婚姻的民国时期学生开始有了自由恋爱的冲动与欲求。但是,民国时期的客观与主观环境,尚不利于学生的恋爱。学校秉承社会和家长的意志,极力避免异性学生间的接触。男女学生间过于敏感的防线,也阻挡着他们的自由来往。社交环境的欠缺,对学生间的自由恋爱造成了致命的障碍。即使有部分学生冲出羁绊,他们的恋爱在社会阻力面前也未必能有结果。自由恋爱的现实困境,必然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婚姻的不满,这在某种程度上催发了学生婚姻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