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窑洞人家     
黄复 《旅游》2003,(5):20-21
提起陕北的窑洞.人们总感到神奇奠测.甚至一些人认为那就是阴暗潮湿的洞穴。其实不然。陕北人为了适应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但创造了窑洞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式.而且在这块土地上还培育出独具特色的窑洞文化和民情风俗。  相似文献   

2.
窑洞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主要居住形式,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在民居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价值。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不同,导致窑洞民居存在地域差异性。本文通过选取陕西窑洞中具有典型性的渭北与陕北窑洞作为研究对象,从选址、结构布局、装饰风格等方面,对陕西窑洞做比价分析研究,剖析窑洞民居的差异性特征,进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窑洞民居这一伟大的建筑成就。  相似文献   

3.
门柱 《旅游纵览》2013,(1):62-65
<正>米脂,古称"银州",因"地有流金河,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米脂,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风斐然,素有"陕北文乡"之美誉。米脂是陕北黄土文化的原生区和核心表现区,游客踏上陕北黄土高原,走进米脂走进窑洞古城,品味如画的古城窑洞,寻觅俊美的米脂婆姨,倾听悠长的信天游……  相似文献   

4.
2002年的正月里,<华夏人文地理>杂志宝鸡读者俱乐部一行六人,驱车抵达延安,途经绥德、米脂、佳县、榆林、靖边,然后过吴旗,到甘肃的庆阳.历时7天,行程约1,900多公里.陕北之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多年不变的窑洞.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的窑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的正月里,《华夏人文地理》杂志宅鸡读者俱乐部一行六人,驱车抵达延安,途经绥德、米脂、佳县、榆林、靖边,然后过吴旗,到甘肃的庆阳。历时7天,行程约1,900多公里。陕北之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多年不变的窑洞。  相似文献   

6.
52年前,毛泽东在著名的短文《为人民服务》中,提到三个人的名字:张思德、司马迁、李鼎铭。李鼎铭是陕北的开明士绅,曾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副主席。毛泽东与他有些什么交往呢?1941年初冬的一个夜晚。寒风在陕北高原肆虐横行,窑洞里酣睡的人们似乎对此并不加以理会。尽管土窑洞设施简陋,人们衣衫不整,营养不良。但是,自从他们的祖先发明这种因地制宜的穴居方式以来,即便是灾荒年,这种冬暖夏凉的窑洞年复一年地给人们带来慰藉。延安城外杨家岭毛泽东的窑洞里的灯光一直亮着,夜间工作是他多年来的习惯。桌上摊放着陕甘宁边区第二…  相似文献   

7.
新年伊始,我应朋友之邀赴陕北米脂.拍摄个普通农家的婚礼.为好奇,为拍片.为看一眼窑洞.更为那句“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青涧的钉板瓦窑堡的炭”的民谣,人年三十,我如约前往。  相似文献   

8.
30年代,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回忆当年在北京大学时的情景,曾动情地谈起邵飘萍。他对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张作霖为什么要杀邵飘萍?这得从邵一生作为独立报人说起  相似文献   

9.
当今人民中国获得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的承认,外交成就显著。这是新中国地位的反映,也是众多外事工作者努力的结果。新中国的人民外交的成功,其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外事组开展的“窑洞外交”。毛泽东、周恩来等在陕北即已展示出他们的外交风采。本文作者作为当年“窑洞外交”的目击者和参与者,忠实地记下了当年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10.
李媛 《丝绸之路》2022,(3):107-110
环县的窑洞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此后一直是环县人民最主要栖居方式,因此在乡间留下了诸多窑洞文化遗产,如窑洞庄院、窑洞庙宇、窑洞马厩等等。本文先对环县的窑洞历史略作追述,再分类简述三类不同的窑洞文化遗产,最后对于窑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略作探讨,以期使更多的人对它们有所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文史春秋》2005,(7):51-52
彭德怀“伸手要权”1947年初,彭德怀到延安王家坪的窑洞会见毛泽东,提出:“贺龙同志忙于晋绥事务,远离延安,陕北现有的几个旅,加上后勤部队也就2万多人,是否由我先来指挥一下?”停了停,他又补充:“等贺龙同志返回延安,仍由他来指挥。”  相似文献   

12.
张弛 《考古与文物》2022,(2):102-118
窑洞最初出现于半坡四期的关中、陇东、陇中和晋中地区,是因应仰韶中期社会、文化和资源衰退时的替代性简陋居住形式。在此后的泉护二期成为黄土高原上聚落的主体建筑形式,并逐渐向陕北、河套、晋南、豫西和甘青地区扩展,到龙山文化时期彻底占据了整个黄土高原。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时期,窑洞聚落在山脊上修建石砌围墙,在山顶建造夯土和石砌院落,以适应社会关系的紧张和社会内部的分化,丰富和完善了以窑洞这种简陋的建筑为主体的聚落形式。窑洞以其节省木材、适合黄土高原腹地原梁峁地貌的优势,开拓了较仰韶早中期半地穴式建筑形态更为广阔的聚落分布空间,发展出新的聚落样式,影响了之后该地区几千年的居住形态。  相似文献   

13.
陶瓦是龙山时代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建筑材料。龙山时代陶瓦分为槽形板瓦、弧形板瓦和筒瓦三种类型,分布于陇东、关中西部和陕北地区;大型陶瓦见于陕北地区的高等级地面式(台基)建筑,中小型陶瓦则见于陇东和关中西部地区的地穴式或窑洞式建筑。龙山时代陶瓦并不覆盖整个屋面,而是仅限于屋沿和屋脊等关键位置;不同位置的陶瓦具有不同的形制和组合,不同形制的陶瓦也具有不同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4.
走马看窑     
走马看窑柏原九二年初夏,我从山西晋中返回时,有意舍火车卧铺的平稳舒适,取长途汽车的巅荡拥挤,横越晋西、陕北、陇东、陇西四片黄土高原地理单元,跋涉二千八百余华里,两度遭遇“车匪”和“路霸”。走这条路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看看黄土高原的窑洞。缺憾当然是有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不知何时起,美国电影里西部牛仔的自由狂野和美国女郎的风情万种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寻找自我,成了我脑海中公路自驾旅行的终极意义。第一次去陕西,要追溯到8年前的夏天,坐了30多个小时的硬座才抵达陕西的地界。说起陕西这个关中大省,特别是陕北地区,大多数人对于这里的印象还都停留在风沙漫天的黄土高坡,沟沟壑壑的土地和冬暖夏凉的窑洞,每个人头上都扎着白头巾,唱着"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印象当中,我也如此。可想象与  相似文献   

16.
客家围龙屋:天人合一的中国典型民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居是客家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一种凝回的艺术.客家民居类型多样,有围龙屋、围屋、土楼、五风楼、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著名。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广西的“干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中国五大传统特色民居、  相似文献   

17.
姜氏庄园     
《文物》2016,(10)
正姜氏庄园,位于陕西省米脂县城东15公里的桥河岔乡刘家峁村,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庄园是由陕北财主姜耀祖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投巨资历时16年亲自监修的私宅,其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设计精巧,布局合理,庄园内砖、木、石三雕艺术讲究,体现了较高的建筑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能与毕加索、马蒂斯相媲美”的陕北大娘,将神奇永远地留在了窑洞里春天本该是一个充满欲望和令人兴奋的季节,但在渭北高原这个极度缺水的地方,一场场风沙肆虐地刮着。前年春天,库淑兰对我说,这个季节最好,不冷不热,看能否再糊出几张画来。对这个百病缠身的老人,冬天和夏天特别难熬,恐怕连能否自理都没有把握了。  相似文献   

19.
<正>载入史册的后方保障走进中央后委所居住的三交镇十多个村庄,我们就能看到许多忙忙碌碌、口音不同的外乡干部,听到架有天线的窑洞里传出电台嘀嘀嘀的呼叫声。充当着中央“耳目”,担负着中央后方保障工作和参谋部工作的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为协助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毛泽东,做了多少十分重要的工作啊!翻开厚厚的《叶剑英传》,其第二十二章就专门记述了中央后委的下述工作:通讯联络工作。毛泽东转战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就离不开通畅的中央与各战略区的电讯联络网。  相似文献   

20.
姚晓平 《文博》2004,(3):2-5
2000年,淳化县石桥乡引安村村民在村西1公里泥河沟东坡田埂发现古窑洞,闻讯,我们先后多次调查。这处古窑洞暴露迹象明显,已发现12只,从出土器物分析,为距今4000年上下的窑洞式房屋遗迹,是迄今考古发现窑洞最多的重要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