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秉沛 《神州》2020,(4):49-49
在后人的眼中,历史永远是坟墓旁的枯树,它可以追逐以千百为单位的时空,它比坟墓的尸首更能抵制风雨的侵袭,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却总是可以清楚地认定:它是一个惊叹号!无论读哪一朝的历史,骄傲和自豪固然不少,眼泪和悲痛更为激烈。就像一路飞驰的马车,虽然辙痕深刻,回首却依然一路黄沙!这种历史的慨叹加于文人最为合适,尤其是乱世或者尚武崇权的时代,文人的际遇和伤痕更具有无可驳杀的说服力,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惨痛的真相。这种真相像广告宣传画的边框钉,深深地扎进历史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2.
王裕明 《安徽史学》2007,(4):98-103
明代前期徽人,以歙、休两县为主,承继宋元商业传统,外出经商从不间断.其活动地域十分广泛.遍及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主要经营盐、布、粮食、木、茶等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多能获利,有的成为一代富商,甚至数代相传而成商人家族.明代前期徽州商人的活动,奠定明中叶徽商勃兴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茶果银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有礼仪、贿赂和赋税三种性质。茶果在人际交往和祭祀神灵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用银钱代替实际的茶果,于是产生了礼仪性质的茶果银。明朝制度虽然禁止征收茶果银,但贿赂性质的茶果银实际上广泛存在,并造成严重危害。赋税性质的茶果银由礼仪和贿赂性质的茶果银演变而来,到清代成了正规的赋税。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了解馆藏明代加彩木雕坐像的价值和病害情况,以期实施科学的保护和修复,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光学系统、拉曼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能谱等分析方法对馆藏两件明代加彩木雕坐像的材质组成、制作工艺及病害情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两件木雕文物材质为樟科樟木属,加彩层为彩绘层,施彩工艺为先于木胎上打白灰层,而后铺一层纺织纤维,再于纤维布上涂颜料层,颜料层表面涂刷一层防护膜。其中,白灰层为石膏,纺织纤维为棉织物,所用颜料多为矿物颜料,蓝色显示物质为群青,黑色为炭黑,金色疑为铜金粉,而红色显色物质为植物染料-茜草。表面防护膜层为醇酸树脂。腐朽木材碎片和加彩层表面均有大量真菌孢子和菌丝,可以认为菌虫的侵染是引起木雕腐朽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结果为更好地认识两件木雕文物,以及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连佳 《民俗研究》2014,(5):92-97
韩国的秋夕节既保持了家庭团圆的主题内核,也传承了中国明代儒教影响下的家族祭祀。在翔实记录当代韩国秋夕家族祭祀礼仪的同时,与《大明会典》中的相关祭祀礼仪史料作对比研究,能充分显现出当代韩国秋夕茶礼对中国明代祭祀礼仪的传承,反映中国明代儒教思想和礼仪制度对韩国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洪武中期到宣德前期,是明朝接触、了解并制定川西北边略政策的重要历史时段。中央与边地军政机构不断协商与规制治边方略,为有明一代川西北的国家治理模式奠定基础。一方面,明廷的边地军管架构逐步成型,行政区划多有调整,卫所制度渐趋成熟,并表现出向省镇营兵制转变的倾向;另一方面,明廷仍仰赖地方土官进行羁縻统治,土官亦发挥能动性,利用中央王朝的制度空间最大化地方利益。土官政治逻辑与边防机制演进,是认识明代前期川西北权力格局动态变化的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7.
有明一代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一个朝代,伴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渐走上历史的舞台,瓦解了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并对传统的禁欲主义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明代的文人们所关注的已然不再是家国天下,而是个体感性生命存在的点点滴滴。他们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放纵个体感性自然的欲望,彰显个体感性生命存在的价值,这在其时的小说中表现得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8.
刘琴 《丝绸之路》2014,(6):27-28
中朝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交往历史悠久。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的和平和相互尊重的中朝朝贡关系,在明朝时期达到顶峰。在这种体制下进行的文化交流成为中朝关系中更为动人和持久的内容。中朝朝贡关系是两国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切入口,它为文化的交流打开了一扇窗户。相较于政治和经济层面,文化的影响在历史中更持久、更具亲和力、更加动人。  相似文献   

9.
通过与前代历史对比,具体考察了经过大力开垦,清代中前期广西农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为认识清代广西乃至全国的经济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铎是指中国本土传教士。西洋传教士要把天主教输入中国,深知必须有土著人员的配合,因而重视中国神职人员的培养。如在中国本土开办初修院,在意大利开办中国学院,招收中国青少年信徒。中国教徒中的执着者,在洋教士的资助下进入澳门、周边国家地区和西欧各类教会学校,学习神学,成为修士、神父。教会与信徒两种力量结合,造就了中国神职人员。在清代前期的禁教环境下,中铎协助潜匿、潜入的西洋传教士在广东、福建、江苏、直隶、湖南、湖北、江西、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奉天等教区持续活动,延续了中国教徒的宗教生活,以至发展新教徒,使得中国天主教不绝如缕。从法显、玄奘到清朝前期郑玛诺、殷若望、杨执德等人的留学经历可知,中国早期的留学生均是以学习宗教神学为目的,亦是民间自发进行的,这种现象值得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是云南社会变化激烈的时期,同时也是中缅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此期间大量内地人入迁云南,地处滇西而与缅甸接邻的永昌、腾越等地成为内地移民的重要分布区之一。本文对内地军事移民、商业移民在滇西、缅甸间的活动及其对当时中缅关系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贾宁 《清史研究》2020,119(3):25-41
《清代军机处满文熬茶档》的现有研究,多专注于清朝、准噶尔和西藏三方面之关系。若把对青海的关注放置于对《熬茶档》的解读,则不难发现乾隆朝准噶尔三次熬茶程序在青海的进展,决定着进入礼佛目的地西藏的成功与失败。如果说乾隆朝的准噶尔熬茶促成了清代藩部体系的最终形成,西宁管理中心和青海接待要地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熬茶档》详实的记载展示着青海在清代边疆事务中关联各路、统辖四方,又在地域、行政中自成体系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