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晋光 《沧桑》2008,(4):41-42
美国孤立主义原本是基于保持美国不受战争威胁和维护美国周边和平的考虑而逐渐形成的,而实际上美西战争和二战时美国的参与却都与孤立主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前者是孤立主义正向引发,后者是孤立主义反向推动。因此,所谓美国孤立主义政策,也不过是包括战争手段在内的、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利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王淑芳 《纵横》2013,(11):58-59
毛泽东一生爱好读书,尤其喜爱阅读文学、哲学经典名著。  相似文献   

3.
李建勇 《攀登》2007,26(2):30-32
从《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可以得到如下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明确理论对象具体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问题。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正确实现《宣言》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思想。  相似文献   

4.
李国昌 《中国土族》2010,(Z1):70-71
近年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紧紧围绕"服务西宁、做强大通"的总体思路,对"农业、工业、旅游、民生、生态、城镇建设"等工作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提高大通知名度,加强大通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赢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组织县内新闻采编人员和通讯员向中央和省、市以及其他媒体积极投稿、报送节目。  相似文献   

5.
罗马的对外扩张是世界古代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它对罗马乃至地中海世界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外扩张导致了帝国的形成 ,帝国的形成却为罗马历史的前进平添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但对罗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莉 《东南文化》2021,(4):144-150
在国际关系视角下,博物馆对外展览既可以被归为服务于一国对外政策的文化外交,也可以被归为致力于长远宏观目标的人文交流.每个对外展览因动因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但通常作用包括形塑国家形象、搭建沟通桥梁、增进相互理解.与此同时,国内外政治形势、法律框架、国家政策等都是对外展览发生的重要背景和能够发生的决定条件,而展览能否真正改变观众的行为或态度又受到文化偏见的干扰,这就造成了博物馆对外展览影响力的不可控性和缓释性.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博物馆作为民族国家的形象代表,应当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将独特性转化成普遍性,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其他社会和文化同样注重的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石窟遗迹众多,形成了一条著名的石窟艺术长廊,被称为“石窟之乡”。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研究甘肃丝路文化的历史价值和传播优秀的丝路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甘肃石窟文化为例,分析和探讨了甘肃丝路文化的学术研究现状和外译价值,提出了甘肃丝路文化对外传播与外译一体化平台建设的构想和实施建议,以期助力甘肃丝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和语言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8.
城市流强度描述了城市对外联系的强弱。是表征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量化指标。三个省份的实证检验明显地揭示出城市流与城市中心性具有特别强的相关性。本文以山东半岛、中原和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通过城市流强度的计算与结构的分析,从城市流视角探讨城市群发展演化机理,揭示出城市群空间结构由简单的单核心结构到复杂的多核心结构的演化过程。文章根据城市流大小和及其产业分布情况,分析了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的二、三产业城市流强度与结构,得出城市群整体的对外服务特征,并据此提出改善和提高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论文依据国民政府应对"美洲《十报宣言》事件"的往来函电,结合美国联邦调查局对该事件的调查报告,探讨抗战后期美洲洪门致公堂作为华侨社团的政治参与及国共两党的回应,说明以美洲洪门致公堂为代表的美洲华侨对中国共产党民主理念的认同。"美洲《十报宣言》事件",是抗战胜利前夕美洲洪门致公堂办的报纸与中国共产党党员所实际负责的报纸联合发表宣言,号召中国国民党结束一党专政,成立民主政府的事件。该事件涉及抗战后期美洲华侨中的三股主要力量——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以及以美洲洪门致公堂为代表的美洲华侨主体,引起蒋介石与国民政府的高度关注和直接干预。在美洲洪门致公堂以社团形式还是政党形式存在的问题上,中国国民党与美洲洪门致公堂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相较于中国国民党不愿承认致公堂作为独立政治团体的身份,中国共产党联合政府口号则使致公堂看到回国参政的可能性,由此获得了致公堂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兼具改善地缘环境和拉动对外投资的目的。然而,现有研究较少采取地缘战略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对外投资数据,通过整合政治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双重差分的面板回归模型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向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投资比“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增长更快,说明地缘战略对中国海外投资有重要影响;此外,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受中国与东道国经贸联系和东道国市场规模的影响,但是地理邻近性、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和东道国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对于加强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结合和制定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政策等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期间,进步主义思想早已在美国得到发展,主要以拥护威尔逊总统内政方针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右翼社会党人以及持更具批评性意见的左翼自由主义者为代表。在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后,进步主义各方代表们各持己见,表现出不同反应,这不仅在美国引发了对俄国革命的排斥,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对俄国激进主义的必然性、有效性进行合理化理解的尝试,从而导致威尔逊政府在对俄政策的制定上发生了混乱局面,也对美国社会如何看待俄国革命的问题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浅析电子证据立法——以刑事诉讼领域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紫君 《神州》2011,(4):97-98
随着高科技犯罪案件日益增多,电子证据已然成为处理网络系统犯罪案件的核心。然而,电子证据立法及其证据规则的缺失与滞后,使得电子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要解决电子证据证明力的问题,就要在肯定电子证据独立的法律属性基础之上,单独立法加以规制。本文拟从电子证据的理论层面入手,进行分析,逐步深入,对电子证据的法律归属进行定位,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对电子证据立法及相关问题作出初步探讨.以期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美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传统,其内部蕴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并在二战结束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中突出地表现出来,预示着美国在华政策失败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为现代翻译界提供了一种理论指导。随着信息化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翻译理论与传播学相互融通,要求译者在传播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三原则为基础,把翻译效果提高到新的水平。传播学创始人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不仅为当代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当今翻译理论与技巧的创新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和转变。本文以《美丽江西,秀天下》英译本为实例,着重从翻译主体、媒介研究和翻译效果等5个要素阐明传播学理论对翻译策略的渗透与效法,以期使宣传片更具传播力,让江西形象走向世界,推进江西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旅游地形象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现有研究主要涉及目的地形象概念、目的地形象组成要素、目的地形象影响因素、目的地形象测量与营销管理五大方面。在影响因素上鲜有学者从方言的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本文基于符号学理论,利用问卷调查和网络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方言对目的地旅游形象建构的影响,得出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是构成旅游地形象的重要因素,而方言作为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并不能完全表征出目的地形象,而是具有侧重性的,更多的与抽象的形象本体相关。  相似文献   

16.
臧晓萌 《神州》2013,(11):255
沸沸扬扬的美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以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战胜了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胜利连任而告终,这次选举向世人展示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民主,美国选举制度虽然不尽合理,但基于现实情况仍然有其存在的需要,而其中的部分做法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美国为达成对核产品及其技术的出口管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及法律。这些政策及法律对国际社会防止核扩散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准,具有深远影响。聚焦特定双边关系下的美国对法国的核出口管制政策并加以历史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美国核出口管制政策及法律背后的利益考量。美国核出口管制呈现出以下特点:核出口管制的实施程序和控制机制存在着多元化的法律规则体系;核出口管制的目标呈多层次化,但易陷入评估困境;核出口管制政策的管理模式,实质上是运用法律进行治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
徐希军 《安徽史学》2004,(5):97-101
胡适对苏联外交的评判大体是求是的.他高度评价苏俄初期的对华宣言,希望中国政府承认苏联,赞赏苏联在30年代中期的和平努力,认为苏联是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充分肯定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无私援助.胡适也谴责了苏联外交所表现出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二战后,胡适以冷战思维判定苏联外交是侵略、扩张性的.  相似文献   

20.
滕凯炜 《史学集刊》2023,(4):103-112
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大型私人基金会,有着巨大的规模和高效的管理模式,活动范围遍及全球,它们的非政府和跨国性特质使其成为跨国史研究的重点对象。在跨国史的视野下,相关研究主要表现为三个路径:一是考察基金会在知识生产、公共卫生、人口控制等跨国事务中的角色;二是探讨作为非国家行为体的基金会如何介入国际组织和国际秩序的建设;三是检视基金会对美国外交事务的影响及其与美国全球权力成长之间的关系。跨国史视角的引入,为基金会研究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题材和领域,展示出跨国行为体对世界历史和各国发展的重要影响,有助于进一步补充和深化美国对外关系史和20世纪国际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