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铜是铜和锡、铅等金属的合金,青铜器是用青铜合金制成的容器、武器、工具、乐器,以及装饰品等。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晚商时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的一个高峰期。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精美程度上,都是举世瞩目的。它对中国同时代其他地区的青铜器造型、器物组合、纹饰,直至丧葬习俗、礼制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傅举有 《收藏家》2009,(3):51-58
商西周是中国青铜器的黄金时代,青铜艺术发展到了顶峰,其铸造之精良,造型之美观,纹饰之优美和富于变化,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商西周居于青铜文化中心地位的,是所谓“国之大事,在礼与戎”的青铜礼器和青铜兵器,而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青铜镜,并未受到重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思想大解放,礼崩乐坏,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西南云贵高原滇池及附近地区的石寨山文化(即"滇文化",约公元前七世纪~公元一世纪)墓葬中出土了一类造型精美、形制多样、表现内容丰富且背面都有一矩形齿扣的器物。部分考古学者称其为扣饰,也有学者称为饰牌,因此类器物皆由青铜铸造而成,故被统称为青铜扣饰或青铜饰牌。目前被定名为青铜扣饰或饰牌的器物,器形差异甚大,可划分为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三类。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青铜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造型和纹饰之美,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独特的位置,也形成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正如一位著名的欧洲铸造师所言:欧洲所有的一流铸造师再加上美国的铸造师,也铸造不出中国的青铜器.但是,中国青铜器艺术方面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考古学的水平.以致于著名的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博物馆来港举办随州擂鼓墩出土文物展览,借此机会得以参观闻名已久的随县曾侯乙墓的部份出土文物,感到真是美不胜收,大开眼界。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是十分丰富的,不论在艺术和学术研究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在出土的各类文物中,尤以青铜器一类最引人注目。这批青铜器,数量繁多,气魄雄伟,其造型之丰富,纹饰之精致华美,冶铸技术之精湛,都极为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的卓越成就。这些精妙绝伦的青铜工艺艺术品,为我国辉煌灿  相似文献   

6.
《文博》2018,(6)
通过对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3组共10件青铜礼器,从形制、大小、图案、纹饰、铸造、打磨等多方面,进行观察与比较,结合两类器物的时代不同等方面,推测为铸造一般甚至草率的商周之际或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很可能是宝鸡当地工匠仿制自铸造上乘的殷墟中晚期的青铜礼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出土青铜猪尊的年代、造型和纹饰,并与相关器物进行比较,指出该器为祭祀礼器,体现了原始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8.
安徽青阳县汪村出土青铜器单元明确、器物组合完整、器形风格新颖、文化内涵丰富。通过器物组合、形制和纹饰的比较分析,汪村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可以拟定为西周晚期,其形制特征反映了皖南与宁镇、江北以及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汪村出土青铜器是构建皖南沿江地区西周青铜器编年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青铜盉是酒器,青铜扁盉是青铜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制,目前在我国仅出土了十几件,其器形、纹饰及文化内涵具有深入探讨的价值。本文以目前我国出土的15件青铜扁盉的考古发掘报告为基础,通过类型学分析,对青铜扁盉从西周晚期始出现至春秋中晚期逐渐演变的这一过程中的造型、纹饰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对扁盉造型中的龙、鸟形象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青铜铸造工艺可上溯到夏朝,到商代晚期进入了制作技术的鼎盛繁荣时期,青铜器造型典雅、纹饰精美、铸造工艺精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被世界学术界公认的东方青铜文化。商人是如何制作青铜器的呢?上古青铜器铸造技术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夏朝  相似文献   

11.
1982年,浙江新昌县南明街道县前巷红色路幼儿园建设工地出土了2件青铜象首衔环瓶。通过对器物形制、纹饰及铸造工艺的介绍和分析,认为最有可能属元代制作,并将其定名为"瓶"。  相似文献   

12.
北方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青铜甬钟是中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的典型代表之一。这不仅因为它铸作精工,纹饰精美,是商周青铜礼器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器物,更因为西周甬钟较前代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无论从形制、铸造上还是从音质上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在我国古代乐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  相似文献   

13.
<正>在商周时代,由于生产力提高,酿酒业发达,青铜铸造技术成熟,青铜酒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以其雄伟的造型、精巧的构思、古朴的纹饰著称于世,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这里遴选的10件青铜酒器,代表了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青铜艺术的菁华,供读者鉴赏。  相似文献   

14.
三星堆系青铜容器产地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章华 《四川文物》2006,(6):30-36,I0004
三星堆两座器物坑出土的青铜容器,尤其是尊、耍与湖南、湖北、安徽、陕西、重庆等地出土的相同器物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通过上述地点出土青铜尊、耍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第一,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容器其制作水平并不比湖南、湖北差;第二,三星堆出土商代青铜容器很有可能是从陕西城固一带传入的;第三,不排除长江中游地区出土的青铜容器为三星堆铸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正>铜镜是以青铜为原料熔铸而成的照面饰容用具,是日常实用性与艺术创新性相互融合的结晶。唐朝繁荣兴盛的经济与博大精深的文化,使铜镜熔铸业得以全面发展。铜镜纹饰取材广泛写实,铸造风格鲜明规整,艺术形式多变生动,工艺技术创新精湛,在质地、纹饰、外形、内涵方面都表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下面将驻马店市博物馆藏唐代铜镜介绍如下,以供读者赏析。瑞兽葡萄镜(图1),汝南县马乡镇大王庄出土。直径14厘米,厚1.5厘米,重830克。圆  相似文献   

16.
晋国为春秋五霸之一,时间延续了108年,历年出土的青铜器极为丰富。晋国铜器多精品,春秋中叶以来晋国青铜艺术由西周青铜艺术风格转变为具有鲜明区域性与地方性的青铜艺术风格,以晋国铸造的青铜器为首构成了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一个类型。特别是1988年在太原金胜村发掘的晋国赵卿墓,出土器物中青铜礼乐器、日常生活用具品种齐全,形式多样,有的器体硕大,有的器形前所未见,可作东周时期晋国青  相似文献   

17.
鲁南地区的东周青铜文化是我国考古学文化的一个奇特存在。其境内的列国铜器墓葬无论形制、葬俗,还是出土铜器与陶器的形制、组合、纹饰等都各具特色,至少可以分为七个区域,各区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固守性。但各区之间器物的类别、形制等也多有相近之处,表现出了一定的融合性。融合与固守共同组成了鲁南东周铜器墓葬多元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云南洱海区域青铜文化的金属技术,该文对滇西北的洱源县三营乡北山土坑墓地出土13件铜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该土坑墓地出土的铜器材质有多样化的特色,除主要是红铜和铜锡合金外,个别样品出现了铜锡铅合金(Cu-Sn-Pb)、铜铅锑合金(Cu-Pb-Sb合金)以及含砷的铜锡金属(CuSn(As))。部分铜器样品进行了金相分析,多数器物为铸造而成,另有少数器物为热锻加工而成。有的器物在制造时进行了冷加工处理。该墓葬群的铜器还出现了表面镀锡技术,说明在春秋战国之交,镀锡技术已从西北地区传入了洱海以北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三日,蓝田县城关镇东关村农民郑新强,在取城墙土时发现青铜簋一件,当即送交县文管会收藏。这件青铜簋,通高24厘米,口径19.5厘米,腹深10.5厘米,圈足高9厘米,重1.7公斤。兽首耳,耳下有长方珥,颈腹外部饰饕餮纹,圈足饰夔龙纹。器物完整,纹饰精美,式样庄重古朴。此簋之纹饰、体形,与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收藏的两件西周早期青铜簋基本相同(《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四》第十九、二十页)。宝鸡出土的这两件器物,一件腹颈高圈足均为饕餮纹,一件腹胫与圈足全为夔龙纹,而这两件青铜簋颈腹外部为饕餮纹,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出土周代铜器合金配比和加工工艺特点,对18件该地区出土周代铜器进行检测分析。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和金相显微镜分析青铜样品的成分组成及金相显微组织并发现:样品中铅锡青铜器占绝大多数,器物含铅量普遍较高,且大多含少量砷;器物基本都是铸造成形,仅有少量实用工具、农具刃口进行过热锻等加工处理,以提高使用性能。结果反映了当时工匠对铸造合金配比和加工工艺的认知和技术水平,也体现了吴越地区独特的青铜技术体系与文化,能够为南方史前及先秦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更多可供探讨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