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了再思考.在诸子平分家产制度、乡村社区生存伦理和中共早期经济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土改前夕乡村土地的集中程度和租佃率都远远低于中共领导人的估计,因此土地改革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的意义可能被高估了.对于党和国家而言,土地改革更重要的功能,在于重塑"国家--乡村社会"关系,帮助国家有效地控制和治理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2.
蒋宝麟 《史学月刊》2008,1(5):77-85
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乡村建设运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进行的同时,一场知识界关于乡建运动的思想论争也随之而来.而且,这场历时持久的论争呈现出主题含混、支题芜杂和论争阵营划分相对不够"清晰"等诸多特征.对乡村建设运动批判最力的是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为主的左派知识分子和具有很强"西化"色彩的陈序经等人.他们的主要批判对象是晏阳初及其领导的"定县实验"和梁漱溟及其"邹平实验".这场论争的焦点是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认识及态度.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对立的双方亦有不少相近之处,而且被批判一方的内部认识也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社教:听王光美介绍"桃园经验" 1963年秋天,我参加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来叫"四清"运动.地委当时决定,在江苏省铜山县大庙乡进行试点,由地委第一书记刘锡庚、地委副书记梁公甫任正副团长,我和李鸿民任团部秘书组正副组长.参加秘书组的还有地办调研科的谢承进,铜山县委宣传部的芦道峰、刘步生和县委办公室的许超伦等同志.各个生产大队都派了工作队.当时搞"四清",主要是清经济,对象是大小队干部,几乎是人人过关.  相似文献   

4.
陈云在"四人帮"倒台后及时提出了"天安门事件"的真相问题   发生在1976年春天的"天安门事件",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人民反对"四人帮"极"左"做法和政策的一次民众的觉醒.这次抗议运动虽然当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强大的群众基础.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为"天安门事件"平反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党内"左"倾思想还严重存在的情况下, "天安门事件"的平反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陈云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节好的历史课,"开头"致关重要,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还能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在历史课教学中,逆向引入式,创新情境式,明确任务式,承上启下式,故事式,诗歌式,谜语式,典故式等一系列"开头"方式更能吸引学生.  相似文献   

6.
"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中国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外学者对这场运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了一批论文及专著,整理和公布了许多资料,目前在许多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大分歧,如关于"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基本动因问题、历史进程及其评价问题,对知青"返城风"及上山下乡运动终止原因等等,这些都有待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外,在研究中还存在资料收集困难、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方法单一等困难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高丽王朝建国后,对待中国文化一直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从光宗时期开始高丽王权开始推行"华化"政策,而贵族勋旧势力则以实行"土俗"的主张相对抗."华化"政策的确立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需要凭藉多种资源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因此从光宗时期开始,"华化"政策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进中国之人,一是引进中国之制.高丽王朝的"华化"与"土俗"之争并不仅仅是政策之争,在其背后隐藏的是权力的分配问题,同时它还和高丽精英阶层对外来文化的认知与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肖振才 《百年潮》2002,(1):40-43
1943年冬,在日伪统治中心--南京,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毒运动".这是一场由中共南京地下组织领导,爱国进步学生广泛参与的学生运动,厉恩虞是这次运动的总指挥.当年曾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的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7月17日,接见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王武龙等有关同志时,深情回忆了当时地下斗争的情景,并在他撰写的<忆厉恩虞同志>一文中赞扬了在我党几十年革命历程中,一大批像厉恩虞同志那样不计较个人得失,为革命奋斗一生的无名英雄,称赞他们"为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做好党的工作,不顾个人安危,不怕受到委屈,即使受了委屈,也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抱着坚定信念"的崇高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欧阳军喜 《安徽史学》2010,(4):49-54,59
战后中国的"新革命运动"是由司徒雷登发起的,其目的是通过国民党政府内部的改革,把CC系的势力排除出去,让自由主义势力进入政府并掌握政权,以维持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对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由于"新革命运动"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司徒雷登试图通过"新革命运动"挽救国民党统治的努力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0.
尹兰平 《区域治理》2022,(12):39-42
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从初步尝试到明确倡导再到全面推行,经历了实践的锤炼洗礼,其现实意义在于加强党对农村的全面领导并理顺了村"两委"关系.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人才队伍难题、权力集中引发监督难题以及因政策宣传缺位影响政策落实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的正面效应,必须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监督机...  相似文献   

11.
谭肇毅 《史学集刊》2008,3(1):61-68
"三自政策"是新桂系在1929年蒋桂战争失败后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提出的,是30年代新桂系治桂的基本方略.新桂系的"三自政策",打着实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旗帜,动员全省力量,推进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旨在增强实力,巩固在广西的割据,并准备日后重新崛起.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派系林立,政治混乱,各派势力都施展各自潜能和手段,巩固割据地盘."三自政策"集中表现了新桂系独具特色的军阀政治.  相似文献   

12.
"三反"五反"运动从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对上海私营金融业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在"三反"五反"中,私营金融业业务情况急转直下,传统市场迅速萎缩;资方受到极大的震慑,从业人士思想动摇;同业组织边缘化,无法正常运作."三反"五反"运动客观上加速了上海金融业由私营向公私合营转化的进程.上海私营金融业,作为一种行业,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相似文献   

13.
王全德 《攀登》2001,20(Z1):1-3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观点,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上科学地回答了广义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将群众、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群众、政党关系之上.  相似文献   

14.
任仲夷曾担任过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省委第一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1914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威县西小庄,1935年参加一二·九抗日救国学生运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北平市中共西北区委书记,其后在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三纵队、中共冀南区党委党校、中共邢台市委等地任职.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任中共松...  相似文献   

15.
Gao L 《世界历史》1999,(5):49-55
殖民主义者总是采用军事暴力手段对外扩张,抢占殖民地,以移民的形式来达到其经济掠夺和长期霸占的目的.日本帝国主义者也不例外.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以继承沙俄在中国"南满"的权益,经营旅大租借地和"满铁"及其附属地为契机,便开始了移民侵略政策的实施."九一八"事变,日本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地区,为日本向中国东北大力推行移民侵略政策创造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到抗战胜利以前,日本先后向中国东北推行了"武装移民"、"百万户移民"、"满蒙青少年义勇军"移民等"满洲移民"侵略政策,并将其列为日本政府的七大国策之一.日本"满洲移民"从表面上看是一场日本人口的大移动,但其背后却隐藏着险恶用心,其中以治安、国防的军事意图尤为突出.本文仅就日本"满洲移民"的军事战略意图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于化民 《史学月刊》2008,10(6):50-61
汇集了一大批杰出知识精英的西南联大教授会,秉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教授治校"的传统,在联大校务管理和学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二·一"运动发生后,原本非政治性的教授会也不得不在政治是非面前表明立场,它运用自己特殊的社会影响,采取一系列步骤揭露和抗议国民党当局镇压民主的恶劣行径,给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以有力的支持.同时,教授会的内部矛盾也随着运动的深入而突显出来,发展为公开的对立.在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革面前,尤其是经过运动的洗礼,在闻一多、吴晗等进步教授感召下,更多的教授逐渐转向进步方面.  相似文献   

17.
张亮  马晓艳 《安徽史学》2021,(5):160-168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和城乡环境卫生的整治,开展了广泛的群众卫生运动.这一时期,"卫生运动"的概念呈现出"多样向统一"转变的特征,逐步构建了"爱国卫生运动"的话语体系.作为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对爱国卫生运动做了详细报道.文章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从媒体的视角探讨了从"卫生(防疫)运动"到"爱国卫生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从概念上看,"卫生运动"的概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形成,1952-1954年在反对美军细菌战的背景下形成了"爱国卫生运动"的专用名词,1956-1959年全国开展了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深化并向常态化转变.  相似文献   

18.
"大跃进"时期扫除文盲运动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8~196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在各行各业"大跃进"的带动下,全国也很快地掀起了扫除文盲的"跃进"运动.这一运动随形势发展,由兴到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扫除文盲运动中,存在着严重的浮夸现象,但一些具体的做法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北伐开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国民党对于民众运动的态度却在发生变化,从动员民众、推动民众运动向控制民众、遏制民众运动转变.国共分裂后,国民党中央摒弃了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众政策,逐渐建构了新的民众政策,但在组织体系、执行力等方面均无法承担其相应责任,其民众政策无法实现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20.
李炳侯 《百年潮》2015,(3):16-18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江渭清担任南京市委第二副书记。江苏恢复建省后,他先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二书记、书记、第一书记等职,是江苏省委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第一书记。"文革"后期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1982年9月任中顾委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江渭清大多时间在江苏工作和生活,但他曾三次回到故乡湖南平江,改革开放前后三回平江感受的巨大反差,令江渭清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