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献俘礼见于古代文献记述,但其具体程序已不为人所知,传世和近出的青铜器铭文为我们重新认识这种古代军礼提供了可能。根据《逸周书.世俘》的记述及小盂鼎等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先秦时期的献俘礼包括告俘、献俘于天、燎祭、献俘于周庙、审讯俘酋、告成、祖、饮至、封赏将领等诸项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令鼎铭文一些关键字句和藉田礼的举行时间、仪节及其与燕射礼的联系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了新的考释与论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令鼎铭文没有记时语,所记大藉礼是周昭王在初春开耕时举行的一次藉田礼,王驭、耕、觞均是藉田礼的重要仪节,觞在藉礼与射礼两个礼仪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举行地点西周时期是在藉田礼的现场,春秋战国时期则改在太寝,名称也由觞、飨食而变为劳酒;这次大藉礼的礼仪行事有些流于形式,说明当时礼仪制度的践行就已经开始向草率方向发展;溓宫应释为康宫,该铭又为康宫原则增添一例证。  相似文献   

3.
会礼为先秦宾礼之一,指会合军队讨伐叛逆之礼,其实质是一种军事会盟。戍求鼎铭文记载了商代的会礼,对于探讨会礼的史实,考察典籍记载会礼的真实性具有较大价值。铭文中,"会"指会礼,"会西方"指会同西方诸侯,"省"指军事征伐,"戍求"指带领军队参与会同的职官。铭文内容为王命宜子与一方诸侯会同军队以行征伐,与典籍记载的会礼相合。此外铭文中的"省"为"九伐"之一,与典籍记载中会礼的目的为行"九伐之法"相合。这说明商代已经存在成型的会礼,且与典籍记载的周代会礼有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4.
作册嗌卣是西周早期时器,以文献与铭文相互参证,释读铭中关键字词,可知铭文不仅反映了大宗无嗣则取小宗支子继大宗为后的现象,同时也表现了西周初期祔祭典礼的情形,由此又进而得知此卣是为举行祔祭典礼制作的礼器.  相似文献   

5.
作册般铜鼋所记史事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册般铜鼋是一件珍贵的商代末期青铜器。其铭文所记史事和器物造型所展现的史实是射礼,如果把它与田猎挂钩,则有许多疑窦;如果把它与射礼相联系,则颇能印证文献和西周金文的有关记载。可以说西周辟雍大池的水上射礼很有可能渊源于商代晚期的洹水水上射礼。周礼“三番射”中的某些仪节和必射四矢之寓意,在商代晚期就已经存在。射鱼也是当时常见的一种射礼,射鼋则是射鱼的一项重要射礼内容。本文还对鼋铭作了考释,并认定该器是铭功的庸器、再现商王射艺的实物模型。铜鼋的铭文与造型构思所反映的史事是商代末期王在洹水进行的一次水上射礼活动。  相似文献   

6.
宗人簋乃新见的一对西周中期晚段的重要青铜器,两簋底部和盖内均刻有内容相同的长篇铭文,其中关于燕礼的记载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燕飨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诸家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铭文中伯氏、■伯和宗人三人的人物关系进行梳理,考释铭文中"飤""召"等重要字词的意义,进而对整篇铭文的内容做新的理解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段德新 《文博》2012,(1):45-49
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祭祀风俗是华夏民族传统的重要内容。《尚书》《周礼》《礼记》《仪礼》以及《尔雅》《诗经》等文献和宝鸡地区出土的著名青铜器铭文,都有关于裸礼、陻礼、復祭礼的记载和描述,这对于我们探索至今仍然普遍存在的民间祭祀风俗的渊源,认识它们的古今社会功用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琱生尊铭文的几点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镇烽 《考古与文物》2007,(5):103-104,111
《考古与文物》2007年4期发表了2006年11月陕西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发现的西周铜器窖藏简报,其中两件琱生尊(这两件器物自有专名,称为“虚”,为叙述方便仍称“尊”),铭文内容非常重要,对于解读传世的五年琱生簋和六年琱生簋铭文很有帮助。该期同时刊载了王辉先生的《读扶风县五郡村窖藏铜器铭文小记》,对尊铭也作了简要的释读,颇多新解,很受启发,其中一些铭辞,我有不同的解释,今述拙见,以就正方家。  相似文献   

9.
《文博》2016,(2)
伐簋铭文内容比较重要,涉及到西周的礼制和宗法等问题。铭文中的"遗"当训为"问",义为存问、存省,为宾礼之一。鲁侯赐予伐的礼器"圭瓒、彝一肆,■尊"均为祭礼中行祼礼和朝献之器,圭瓒、彝、尊在祭礼中配合使用。铭文中"伐"是小宗,而鲁侯为大宗。因此"伐"虽为父辈,仍旧要向鲁侯行君臣之礼。这说明西周社会的宗法和政治是合一的。  相似文献   

10.
《文博》2017,(2)
整理公布石刻文献的论著大量出现,对文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客观原因是石质材料易脆,石面剥泐,造成文字残损,不易辨识。主观原因则是没有辨明文字异体,字词关系不对应;没有识破典故,铭文内容不理解;疏于名物典章制度的考证,文化背景不明等。论文通过校正唐代《师弘礼墓志》,试图揭示石刻文献论著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为以后出土的石刻释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何尊新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尊是西周前期最重要青铜器之一,一九六三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贾村塬,一九七五年在北京陈列,经去锈发现内底铭文。当时蒙有关同志允许,我曾作仔细观察。尊铭拓本在一九七六年第一期《文物》月刊发表,唐兰等三位同志分别撰文,作了很好的研究。何尊铭文述及周初重要史事,与成周(洛阳)的兴建有关,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河南省地方史有很大关系。这件重器今年四月起赴美展出,将进一步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特草此文,就尊的年代及铭文解释等方面提出一些浅见,同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2.
宴飨礼是周代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场合的具体礼仪细节有所不同,但普遍施行于上层贵族,甚至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宴飨礼的功能性,包括亲宗、敬友、安宾、乐民四部分.从同宗到民众,从同姓到异姓,宴飨影响所及体现出周人交往圈络的多元化,也表明在宗法制度下,周人的交往具有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的属性.  相似文献   

13.
正目次一宾主身份二盂铭所记朝聘礼三穆王制礼霸伯盂出土于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M1017~([1]),属西周中期穆王前后~([2])。霸伯盂铭文是目前所见最为完整的关于西周朝聘礼的第一手史料,内容极为重要,学术价值突出。霸伯盂铭文十行,凡一百一十六字:  相似文献   

14.
连劭名 《文物春秋》2013,(2):3-5,10
燕侯旨鼎是一件珍贵的西周青铜器,器内铭文记载了燕侯朝见周天子的史事。西周青铜器铭文有关朝见活动的记载很多,是研究周代朝见礼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研究其时历史与制度的直接史料。本文通过对出土于河北元氏西张村的西周中期叔■父卣、尊及臣谏簋铭文的考释,揭示了西周致事制度与燕私礼。铭文记述作为邢侯臣僚的叔■父早年送其子倐于邢侯处学习政务,其后叔■父老而致事,倐则继承父职辅弼邢侯。叔■父于国致事,于家则传家,故专为其子倐作彝器以昭示,且以相应的饮酒礼仪加以体现,使我们首次通过铭文了解了西周的致事制度与燕私之礼。周人制度之完备,礼旨之深刻,仪节之绵密,于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北魏时期,皇帝经常举行以赏赐为目的的宴飨活动。尽管这些宴飨的类别不同,但涉及的社会群体是很广泛的。皇帝宴飨群臣,主要遵循君臣之礼,而皇帝宴飨宗室,则按家人之礼进行。皇帝赐酺宴,则以显示恩德为目的,通过下达诏令,使全体编户民都参与的聚饮活动。这些赐宴活动,都不同程度与皇帝的施政方略联系在一起,因而也就产生比较明显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记载,中和与至德是周人伦理学的核心,《师才鼎》铭文中记载了七种德目,反映了当时伦理学说的发达。周人的"敏德"即是"善",指仁义礼智。《师望鼎》铭文中关于明心的记载属于心性学说。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5,(9)
<正>2014年底,苏州博物馆征集到一件春秋时期青铜剑,剑身铸有铭文70余字。从铭文得知,器主是寿梦之子、此之弟姑雠亓,即吴王余眜。吴国王室青铜器存世较少,且多为兵器,但铭文极少有记事内容。本剑铭文不仅有三位吴王的王名,而且还记载有征伐、王位继承等内容,通过与文献相互印证,可以解决有关吴国王名的一些问题。本剑是吴国王室兵器中较为重要的一件,也是目前所见先秦兵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现将其介绍如下,并对铭  相似文献   

19.
周亮  刘超 《四川文物》2023,(4):69-74
“籍田鼎”与海昏侯墓所出酎金均用于宗庙祭祀,为西汉皇家举行籍田礼之礼器。根据“籍田鼎”的器型特征、铭文格式及相关文献记载,可知其虽为昌邑国所制造,却并非用于该国,而是昌邑国用以上供却不被接受的宗庙礼器,也是墓主复杂多舛的人生经历之见证。“籍田鼎”的制造年代下限并非刘贺受封海昏侯之前,而是在除国并郡之前。通过对同出的“昌邑铜器”纪年与文献记载籍田礼举行时间进行比对后,可以将其制造时间进一步推测为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  相似文献   

20.
柞伯簋与大射礼及西周教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伯簋的铭文记录了周康王在周都举行大射礼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出西周时期的贵族教育制度。下面我们想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看法,请学者及同行批评指正。一关于大射礼关于射礼,已有多位学者作过专门研究,在此我们拟作些补充说明。 1.举行大射礼的时间柞伯簋的铭文记载八月举行大射礼,与静簋所记相同。尽管在金文中举行射礼的时间没有固定的月份,射礼大多在周王巡狩四方或出于其他目的而随时随地举行,规模都不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