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国人曾尝试通过引进良种、提高种植技术、开展乡村改良运动等方式进行传统农业改造,力求达到改变农村社会的目的,但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初期,互助合作的开展解决了土地改革后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出现的个体劳动在畜力、农具、资金等方面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风险的能力,根除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一些弊病和保守思想,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事实证明,互助合作与推广农业技术相结合是土地改革后改造传统农业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丧葬期间通过讲唱劝孝、劝善、咏佛等内容以超度亡灵、劝化众生的活动,可统称为“劝孝”活动.劝孝的地点,可能在由都司或寺院设置的道场上,或者在施主家中.劝孝仪式上多讲唱十恩德、父母恩重赞、孝顺乐、行孝文、劝善文、董永变、舜子变、目连变等孝敬父母为主题的作品,另外五会念佛赞文、佛本生故事太子故事,以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也是劝孝仪式上常见的讲唱内容.而这些文学样式在今天很多地方的丧葬仪式上仍有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3.
清朝的康、雍、乾三代都非常关心并着力解决农业发展问题,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重大成就,应属雍正。他在位虽然只有13年,但在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胜过其父、其子。雍正不仅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位学家和诗人。在他的诗歌中有关农业题材的诗占有很大比重.内容无所不包。处处体现出他重农、劝农、爱农,以农为本的思想,这种思想成为他诗歌创作和治国理民的主题歌、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正宋朝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人口迅猛增长的阶段。经济要素要更快捷地流动,人口增加需要更强的保障能力,这些都要求统治者必须更加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宋朝在农村建设方面较前代的确也做出了更多努力,并且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效。一、对乡村更加重视中国古代是传统农耕社会,历代统治者对农业发展都十分重视,经常勉励、劝导民众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管子》说"劝农功以职其无事,则小民治矣",但  相似文献   

5.
北宋政权建立,统一南北,结束了唐季五代分裂的局面。在经济政策上,着重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宋史·食货志》云: 宋承唐五季之后,严守令劝农之条,……务尽地力。至于太宗,国用殷实。轻赋薄敛之制,日与群臣讲求而行之。北宋君臣很重视水利、灌溉、垦殖、工具及品种改良等几项关键性工作,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尤其是轻徭薄赋的政策,使长期压抑在沉重负担下的农民略得喘息的机会,能以较多时间从事生产。只几条简要的“劝农”政策,就能产生巨大威力,在较短时间内卓有成效地使农村生产好转、社会经济初步走向发展繁荣。北宋开国之君来自民间,经历过贫困苦难的时代,曾目睹旧王朝骄奢腐朽的危害;建国后力斥奢侈,引为戒鉴。史称赵匡胤服常汗之衣,麻屦布裳;宫殿闱幕无文采之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传统社会,农业人口是主体,农民是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的生存条件、劳动资料的占有状况及其产品分配决定着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的发生与发展,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和王朝兴替,社会危机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生存危机而引发的剧烈的社会动荡。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苦思冥想的治国之道、理民之术的核心就是如何管理农民、稳定农业。深受现代学人推崇的所谓"民本"的核心就是把农民治理作为治国的根本,所谓仁政、德治的核心内容就是制民之产、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是国家发展农业和改造农村社会的一项重要政策。在各地完成土地改革后,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无法正常开展。传统社会中的劳动互助变工成为土地改革后解决农村生产困难的主要方式。为进一步在农业生产中开展变工互助,国家向农民发出了"组织起来"的号召,并采取了为互助组优先提供国家贷款、新式农具、优良品种、农用药械等生产扶助措施。这些措施不但改良了传统农业,解决了农业生产资料缺乏的问题,而且促进了新型农业互助组织的发展,成为构建农村新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产空间是农村基本功能的载体。从资本“三重循环”视角出发,将“空间的生产”理论引入农业研究,提出并构建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的作用逻辑及其特征表征,并以山东省泰安市村庄为研究单元,研究其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特征、模式表征及空间规律。发现,泰安市农业生产具有资本投入集约化、空间生产集中化、组织分工专业化等特征;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模式共有四种,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圆心,圈层式向外拓展的规律性,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度和三重特征都表现出由内向外先增后缓降的格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识别村庄农业发展模式,根据要素条件,分类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农村多功能有机融合,实现乡村农业产业兴旺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清朝乾隆年间统一新疆后,北路伊犁与东路乌鲁木齐两地军府体制逐步建立,随之而来的大量满汉官兵及外藩朝贡人员对口粮稻米大量需求,促使两地开展水稻种植。文章利用满汉文档案资料详细探讨了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的水稻种植始末,包括试种时间、稻种来源、种植形式与收获分成等内容,并指出两地水稻种植的总体特色(兵屯、民屯、旗屯与商屯并存,汉人、满人及维吾尔人均参与其中),这些特征正是清朝治理新疆期间当地人文政治地理、自然经济地理及族群分布格局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0.
日伪的鸦片毒化政策对东北农村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在东北大力推行鸦片毒化政策,从鸦片专卖到鸦片断禁及战时体制下的烟禁大开,均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东北农村成为鸦片种植和生产的主要基地,烟毒泛滥给东北农村社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地利民生两受其害,包括对粮田的占用、对粮食生产的冲击及农业生产力的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均衡发展;广大农民因为种植鸦片,生活极度贫困;广大烟农更因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与破坏,致使民众心理畸变,犯罪率攀升,严重败坏了社会道德与社会风气,东北农村成为地道的烟毒地狱。  相似文献   

11.
金末元初,由于蒙古铁骑南下,东北地区长期处于战火的蹂躏洗劫之下,居民走死逃亡,城镇沦为废墟,田土鞠为荒野,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元统一全国后,在元政府劝农政策的推动下,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辽阳行省的农业发展,虽  相似文献   

12.
宋朝农业经济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毅平 《安徽史学》2005,(6):5-8,116
宋朝形成租佃制,确立劝农制度,对开垦荒地提供财政支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组织兴修水利等政策措施,成功地推动农业经济较快发展,对维持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柏桦  李静 《史学集刊》2023,(1):58-68
曾经在地方及朝廷为官20多年的吕坤,在上万历帝的《忧危疏》中提到社会存在无聊、无行、邪说、不轨等四种“幸乱之民”,其是国家治理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治理国家的朝廷与官府首务就是安民,重民生而使家给人足,恤茕独以安养鳏寡孤独,劝学艺以期穷民得以为生,建仓储谷以备水旱蝗灾,行保甲以除盗贼,立乡约以去淫邪,禁奢靡而崇节俭,这是安民之道。欲使民安其生,乐享太平,治理国家的朝廷与官府必须要正视“幸乱之民”的存在,想方设法予以控制。明王朝扶植乾坤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奖善除恶,使“幸乱之民”不能危害社会秩序。“幸乱之民”是客观存在的,朝廷方针政策的变化,以及各级官府所采取的策略,不仅关系到对“幸乱之民”的管控,而且关系到对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14.
农业技术推广现在是农业机构的工作,不过历史上的农业技术推广除农业机构外也曾由社教机构肩负。清末有振木铎劝农,民国年间有农民教育馆、民众教育馆宣教农业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15.
浙江龙泉在古代不仅生产青瓷,还种植香菇,是著名的菇乡。菇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习俗和文化。本文是对龙井村五显庙及其香菇庙会的调查报告,包括香菇种植历史、菇民民生、宗教、庙会组织和活动情况等。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化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的生产过程、生产工具、农耕生活方式分别进行考察,认为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农业工具制造和使用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生活方式维系社会团结。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社会变革时代,需要从观念上提升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的认识:从政策上建立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的补偿机制;从措施上设立传统农业文化保护区;从技术上开发传统农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为了维持乡村秩序,促进乡村发展,依据法律、法规和传统习俗等,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是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公共管理乡村的过程。正确地处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与不断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是乡村治理的根本制度保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的指导、引导、协调和服务功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乡村治理的主要任务;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在维持农村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乡村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乡村治理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乡村社会,乡村治理问题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朱熹的乡村治理思想是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乡村治理问题的历史延续.在朱熹乡村治理思想中,既提倡孝敬、乡情、信睦、良善、仁厚等儒家的传统道德规范,又提倡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规章制度,还提倡经济上的发展与救助.其乡村治理理念的实质是为中央集权服务,帮助维护封建统治的基层社会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实现社会稳定、加强邻里团结、消弭和化解乡村矛盾、改进乡村治安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汪志国 《安徽史学》2010,(4):107-113
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传统社会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水利大省.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致使安徽水利事业步履艰难;频发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水、旱灾害,促使人们对水利问题的思考与关注,也迫使安徽人对淮河、长江及其它水利设施进行不同程度地治理.近代安徽水利建设与水旱灾害、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等关系密切,这些水利事业的兴办,对防止自然灾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生活,"三农"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农 民的积极性;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等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