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末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问世后,增补者亦多,裴学海《古书疑义举例四补》即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裴氏之著补充了众多前人未道的古书文词用法成例,订正了《古书疑义举例》及其他同类著作中的讹误疏漏,于所涉及的相关古文词语也多方考索,以求确解。是书辨析精审,例证丰富,且多用音韵以作训诂,体现了撰者的治学特色,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训诂专著,惜长期湮没,知者鲜少,现亟宜刊布,以广其传。  相似文献   

2.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序》云:“夫周、秦、两汉,至于今远矣。执今人寻行数墨之文法,而以读周、秦、两汉之书。譬犹执山野之夫,而与言甘泉、建章之巨丽也。夫自大小篆而隶书,而真书,自竹简而缣素、而纸,其为变也屡矣。执今日传刻之书,而以为是古人之真本,譬犹闻人言笋可食,归而  相似文献   

3.
论《古书疑义举例》的成就及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总结了传统训诂学,又开了近、现代训诂学的先声。本文对该书的成就及不足进行了深入地探讨,重点讨论了该书在传统的训诂学、语法学和修辞学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俞樾是清朝末年著名文献学家,继承戴段二王乾嘉考据学风.对经部、子部典籍做过深入的考证注释工作,尤其是其《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对后学影响最为深远.其中,《群经平议》乃经学研究十分有价值的著作.此巨制采取闲诂夹注形式,对经书中部分难懂、不通或具疑问的字句进行考察和释训.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于其中《礼记·中庸》的内容进一步给以考证,疏通俞樾的说法,弥补其疏漏.  相似文献   

5.
旧日塾师设馆,授童稚以句读,解《论语》首章未竟,一学子躁不可耐:“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见‘乎’即读可也,何先生之不惮烦?”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句中用虚字例》中说:“虚字乃语助之词,或用于句中,或用于句尾,本无一定”,“乎”字用如语助,多置句尾,但见“乎”即作句,亦不足训。  相似文献   

6.
古书文例之阐述,曾散见于古代随文释义的训诂著作中.至有清一代,始有系统研究之专书问世,其中当首椎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尔后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等人,对俞书各有增益补苴.这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择其要者五例(对文、互文、变文、省文、倒文),试从训诂方法的角度,说明如何利用文例来释读古书.  相似文献   

7.
偶读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卷158《武元衡传》:“宪宗即位,始册为皇太子,元衡赞引,因识之,及登极,复拜御史中丞。”初阅这段文字,疑有措词疏误,以致文义相悖之处。如唐宪宗李纯被“始册为里太子”和“即位”这两件事从行文来看似乎前后倒置,而文字又过于简略,读后使人颇生疑窦。后再三思之,方悟这段文字中间有自注、插叙之处,并非行文失当。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相似文献   

8.
张森材 《陕西史志》2006,7(2):38-44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凡7卷,其中近30条用来分析古籍句读失误的原因。近人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分4类15种,共收例句168个,专门研究古籍句读和标点的讹误问题。近人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今人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王迈《古标点例析》、徐仁甫《广古书疑义举例》、段喜春《古书标点释例》、汪耀楠《注释学纲要》、宋子然《中国古书校读法》等,也都在古籍标点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根据各家的研究,产生古籍标点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因不明词义而误、因不明语法而误、因不明章法而误、因不明礼法而误、因不明史实而误、因不明情理而误、因失于校勘而误,等等。他们虽然讲的是古籍的标点,但旧地方志是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同样也适用于旧方志的标点。  相似文献   

9.
读《孟子&;#183;尽心下》,有“孟子谓高子日:‘山径之蹊问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问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一句,关于“山径之蹊问介然用之而成路”的断句法,历代以来众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据《十三经注疏&;#183;孟子注疏》,赵岐断为“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即在“然”后点断。第二种,清人孔广森在《经学卮言》中说“愚读《长笛赋》‘间介无蹊’似古读有以‘间介’绝句者……言虽有足迹隔绝之处,然人苟由之,皆可以成路云尔”,据其文意,当断为“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即在“介”后点断。俞樾在其所著《古书疑义举例》中,论“双声之字后人误读之例”时涉及此句,认为“‘间介’亦双声字,‘然’字当属下  相似文献   

10.
前 言 杨树达先生的《古书句读释例》一书,据杨先生一九五四年再版序中称,先生早年于清华大学任教时,“曾以古书句读授中国文学系诸生”,当时北京某书店用先生讲义印为《古书之句读》一书。一九三四年先生又增益例句,由商务印书馆印为《古书句读释例》。解放后中华书局“为适应读者需要”,先生又小作改正于一九五四年出版。该书自一九五四年出版后至一九八三年第五次印刷,累计印数五万九千七百册,可见该书自一九三四年问世以来,历时半个世纪,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其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人们要阅读  相似文献   

11.
真该走出疑古时代吗?——对当前中国古典学取向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沄 《史学集刊》2007,1(3):3-8,25
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在1926年就提出了“四个打破”,这是对传统古史观决裂的宣言书。中国史学研究正是由此而进入了“疑古时代”。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新意。其实在于“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作出重新估价”。具体地说,是要把黄帝作为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为此,才提出所谓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为《五帝德》、《帝系姓》等古籍翻案。实际上,无论是不断积累的考古实物资料,还是地下出土的简牍资料,都不断证明“四个打破”是中国古史研究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帝系姓》和《五帝德》这样的作品,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翻案的前景。所以我们根本无须走出疑古时代,而应该在信古时代寿终正寝后,还要继续坚持疑古、释古并重的方针,来重建真实的中国古史。  相似文献   

12.
从古书流传与刘向、刘歆校书的具体背景出发 ,通过全面考察《汉书·艺文志》反映的《七略》中著录的同名书的情况 ,可以认定《七略》中存在的同名书是刘氏有意所为 ,这些书或因篇数不等而著录 ,或因内容不同而著录 ,不是同一书 ,所以《七略》中没有“互著” ;通过综合对比与具体分析《汉书·艺文志》中同名书以及《孙卿赋》、《贾谊赋》和《琴颂》等情况 ,可以看出刘氏校书加深了对书的内容的认识 ,在单行本的基础上 ,在对特殊关系的单行本和全本的处理时 ,采取了保留特殊单行本的做法 ,著录在《七略》里产生了我国最初的“别裁” ,这种“别裁”不成熟也不全面。  相似文献   

13.
《管子》书中的“幼官”本指祭官,“幼官图”就是为官方四时祭祀及相关生产、政教活动而绘制的图式。《幼官》和《幼官图》是四时节令制度与五行学说相结合的产物,即所谓“播阴阳五行于四时”。综合考察《管子》书中的时令诸篇及其他载籍中的时令文献,可以考见古代四时节气制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辑佚是将久已散佚的书,见载于其他书籍中的一句一段辑录出来,再加以编辑,复为原书。辑佚这门工作开始于何时,据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补郑篇”所说:“昔王应麟以《易》学独传王弼,《尚书》止存《伪孔传》,乃采郑玄《易》注、《书》注之见于群书者,为《郑氏周易》、《郑氏尚书注》。又以四家之诗,独《毛传》不亡,乃采三家诗说之见于群书者,为《三家诗考》。嗣后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缀辑逸文,搜罗略编。”章学诚此说认为辑佚古籍工作,是开始于南宋时王应麟。但是在王应麟以前的辑本古书,不是没有,还是很多;所以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中有“辑刻古书不始于王应麟”一条,他例举  相似文献   

15.
元揭傒斯所书《真草二体千字文》卷向传为其著名书迹,曾以珂(王罗)版影印并收入《上海博物馆藏法书选集》中,又曾入目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二》,迄今尚无人提出疑义。世传揭傒斯的书法墨迹尚存数种,多是跋古法书名画的题跋书,与此卷书法不相类,故引起本人的疑问。经考鉴,此卷书作确有问题,应是一种伪书。又,本人发现明陆士仁曾伪做过文(?)明、祝允明的书法,颇疑此人当不只是伪做文、祝二人书,而该卷书法确与陆士仁本款书作《四体千字文》有相合处,故又初步认为此卷书法亦出陆士仁之手。以下就有关问题,逐一讨论。一款识中的问题揭傒斯的《真草二体千字文》,前有明王逢元的“智永千文”四字引首,卷后又有明刘瑞一跋,以及明袁衮、徐伯虬的两行观款。因  相似文献   

16.
从前,一直不明白,著作等身的清朝大学者俞樾的书为什么取名《春在堂全书》?“春在堂”到底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7.
者藉研究梁韦弦:“卦气”解《易》匡谬6/,杨新勋:欧阳修怀疑《周易》氮测6/4黄海烈陈剑:《诗》篇新证1刀王志:《毛诗序》溯源阶宁登国:《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辨正1/5刘跃进孙少华:汉初《礼记·乐记》的版本材料与成书问题4/25王愕:清代《王制》研究及其成篇年代考1/19王愕:《月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其成篇年代5/1王愕:《哀公问》和((f中尼燕居》成篇年代考2/5管宗昌:《列子》伪书说述评5/11钟兴龙:《唐六典》撰修始末考3/8韩建立:《艺文类聚》“参见法”述论5/17刘冠才:论《古书疑义举例》的成就及不足2/17梁颂成:《明清史料辛编》在《杨…  相似文献   

18.
关于《周易》的编纂年代,前人的研究,已打破“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说法,但意见并非一致。诸如,余永梁、顾颉刚主张《周易》作于西周初叶;陈梦家主张《周易》作于西周中叶。他们都是以周民族的历史、风俗制度以及书中卦爻辞所记史实为依的。陆侃主张《周易》“托始于周初,而写定于东周”,论据是:一、春秋时尚无定本,观《左传》所引与今本不同;二、《周易》辞句与东周文字相似,如“屯如邅如”,“贲如濡如”等,类似《小雅》、《国风》、《论语》中辞句。郭沫若和日本学者本田成之则从古书对勘断定“《周易》之编纂成书,实自孟子以后,战国晚年”。李镜池则主张《周  相似文献   

19.
1.“(龙朔三年)二月丙戌,陇、雍、同、岐等一十五州户口,征修蓬莱宫……二月,前左相许圉师左迁虔州刺史。太子弘撰《瑶山玉彩》成,书凡五百卷。”(卷四《高宗本纪上》,第84页)按:上已言二月丙戌,下又有二月,疑有误。《通鉴.唐纪十七》载:左相许圉师左迁虔州刺史在三月。《旧纪》此年正缺三月记事,故疑第二个“二月”为“三月”之误。但是,《新纪》、《新唐书.宰相表》(以下简称《宰相表》)、《唐将相大臣年表》同载:“(龙朔二年)十一月辛未,圉师贬为虔州刺史。”《唐会要》卷三六《修撰》载:“(龙朔)三年十月二日,皇太子宏遣司元太常伯窦德…  相似文献   

20.
《北史·源贺传》附子《源怀传》载 :“时后父于劲势倾朝野 ,劲兄子祚与怀宿昔通婚 ,时为沃野镇将 ,颇有受纳。”而《魏书·源贺传》记同事则云 :“时后父于劲势倾朝野 ,劲兄于祚与怀宿通婚 ,时为沃野镇将 ,颇有受纳。”“劲兄子祚”作“劲兄于祚”。依古书行文惯例 ,此处似应以“劲兄子祚”为是。检《魏书·于栗传》 ,于栗子洛拔有六子 :烈、敦、果、劲、须、文仁 ,而长子于烈有五子 ,其中于祚为其长子 ,可证于祚确为于劲长兄于烈之子。《魏书·源贺传》作“劲兄于祚”误。《魏书》勘误一则@王化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