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博览》2006,(1):35-35
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耗费8年时间撰写的《福克兰战役正史》,揭开了历时10周的1982年英阿马岛战役真相,其中披露的一个最大的内幕就是当年英国海军曾携带核武器参战。英国国防部当时将两艘携带深水核弹的军舰“光辉号”和“腰刀号”编入参加马岛之战的英军舰队。但是这引起了当时撒切尔夫人领导的英国战  相似文献   

2.
姚斌 《满族研究》2001,(3):53-55
明朝鉴于努尔哈赤攻取抚顺,节节胜利,决定于明万历47年(1619年)2月率大军分东、南、北、中四路向努尔哈赤后金政权所在地赫图阿拉发起进攻。本介绍了由明将刘綎率领的东路军在今宽甸境内与后金兵作战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余准  秦红宇 《中华遗产》2009,(3):84-101
这是古代中国空前绝后的一场大战。东西两大强国倾国力于一役,会百万大军于山西长平。战争以赵国战败、数十万降卒被残酷坑杀而告结束,战胜一方秦国付出的代价是死伤过半……40年后,秦王赢政一统天下,是为始皇帝。  相似文献   

4.
1929年4月14日(农历),发生在黔滇必经之道上短促的“鸡公背之战”轰动了全省,贵州省主席周西成也因遭李燊部弹中而负伤于此后死于黄果树瀑布下游昌水塘,致使全军溃败。  相似文献   

5.
徐松岩 《世界历史》2008,(5):94-102
公元前401年,万余名希腊籍雇佣军随波斯王子小居鲁士起兵,参与波斯内战。在小居鲁士兵败被杀后,这支雇佣军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翌年返回。这是东西方民族关系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两千四百多年来,某些西方学者一直津津乐道的是他们从中似乎找到了西方人自古优于东方人的“根据”。然而,通过对有关史实的重新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色诺芬对小居鲁士个人才德的描述明显言过其实;古代文献中提及的波斯国王的军队在交战中被希军“赶跑”、“击败”,然后国王又派兵“护送”希军出境等内容,不过是某些希腊作家对史实误解或自欺欺人的曲解而已;近现代西方学者从古代作家那里继承、吸收了他们对波斯人以及东方其他民族的某些偏见,陈陈相因,以讹传讹。近代西方人对东方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的偏见,其源头之一正是他们对库纳克萨之战和“万人军”长征的曲解。  相似文献   

6.
为使《固原地区军事志》资料翔实,记述准确,最近我们专门考察了好水之战的行军路线和主战场。深切感受到,史籍记载不仅是轮廓性的、大范围的,也有史实不清和不准的地方,发生在宋庆历元年,夏天授札法延祚四年(1041)二月,北宋与西夏军队在好水川这场大规模的战斗中,西夏军队在李元昊的亲自指挥下,采取诱敌围歼战术,致使宋环庆总管任福以下数十名大将和近万名战士陷入了西夏军队预设的埋伏圈内,  相似文献   

7.
余准 《中华遗产》2009,(6):140-155
种种险象征战前的古卜中不断出现。品行高洁的伯夷、叔齐也极力阻拦大军的行程.如此不利的开场,却没有阻止周武王姬发的部队前行。一场牧野大战,在中国正统历史的前夜悄然发生……  相似文献   

8.
乌兰布通之战因何而起,战况及胜负如何,对后来的清准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问题虽然长期受到关注,但限于史料仍然存在不少扑朔迷离的环节。本文主要试图运用流传在日本的唐船风说书,结合清朝官书及其他史料,对历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清军大败噶尔丹"之说重新审视。总的来看,唐船风说书里所反映的乌兰布通之战,与清朝官方的口径多有不同,唐船商人普遍认为的"大清落败"、"大清未胜",与主张通过史料批判来澄清传统看法中某些误区的研究者在观点上能够彼此呼应。虽然我们还不能够就此而遽下论断,但是这些信息本身已经足以唤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针对《南宋初年宋金“和”“战”新探》一,认为赵构、秦桧向金称臣求和,仅是一种争取时间稳定局势斗争策略的观点,以大量史实提示了赵、秦的乞和,乃是为了保住其统治地位的私利,而南宋小朝廷得以偏安一隅,主要是广大爱国军民英勇抗金的结果。并从研究方法上指出了《新探》的偏颇。  相似文献   

10.
杨昭仁 《炎黄春秋》2002,(10):16-20
我不认识刘杰,在解放天津时他是某团一连的战士,机枪射手。由于我在《炎黄春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西蒙诺夫访问一三五师》的文章,他读后给我来了封信,要求我帮助他向老部队反映他在解放天津战斗中,曾立过三大功,荣获毛泽东奖章。因衡宝战役追歼敌人,全连轻装,把背。  相似文献   

11.
余准  郑向阳 《中华遗产》2009,(12):110-127
在旷日持久的楚汉战争中,一介平民刘邦和贵族后裔项羽成为战争的主导者。他们就像彼此的镜子,映照出对方的长短和强弱。最终,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的结果是,贵族失败自刎,平民取得最终的胜利,并由此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炫目的汉王朝。  相似文献   

12.
唐初,吐蕃崛起,至高宗时期占领吐谷浑、击败前来讨伐的唐将薛仁贵,对唐的威胁日益严重。失去了吐谷浑这一屏障,唐政府不得不在防御真空的陇右地区布置新军,仪凤二年置河源、积石和莫门三军,次年就对吐蕃发起大战,史称"青海之战"。本文考证了青海之战的时间和战役细节,并分析了唐政府新置的三军。虽然此役以唐军的失败告终,但战前所置三军为唐守住了西北防线,为陇右节度的设立奠定了基础,使唐与吐蕃在陇右地区达到一种军事上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余准 《中华遗产》2009,(11):130-143
原本两个人之间的仇怨,最终却以两个国家决战的形式了结。孙膑与庞涓,这对同门师兄弟,两位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家,为后世留下了马陵之战这一经典战例。很少有人注意到,泰国商鞅的意外介入.把这场战争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马陵之战成为整个战网时代的大转折。  相似文献   

14.
台儿庄之战     
台儿庄之战,在中国军队的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一页。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相似文献   

15.
北宋与南唐间的皖口之战,不仅决定了南唐政权最终覆灭的命运,也是一次以火箭、猛火油机等当时最新式武器相对抗为突出特色的典型战例。宋军能够夺得战役的胜利,与宋太祖重视火药武器的研发密不可分,更集中体现了宋太祖整顿军工生产和革新军事装备所取得的成果。宋太祖朝乃至整个宋代的武器革新,集中体现在远射武器的进步上,这既有武器发展的自身规律,也与尚武之风愈来愈弱的宋代文化特质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6.
鞌之战是春秋中期发生在今山东济南境内的一次著名战役,清华简《系年》第十四章记有其事,其所记爆发原因与《左传》最为相似,而与《公羊传》《穀梁传》和《史记》差别较大。诸本的差异可证史书文本的生成经过了一个“层累”的过程。对《左传》中鞌之战所涉地名进行一一考证,可发现齐、晋双方尽管是一逃一追,但双方的行军路线,在“三周华不注”后并不一致,他们分别是沿着孝妇河和淄河进入齐都临淄的。《系年》所涉地名记有“淳于”一名,为《左传》所未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了萨尔浒之战前后朝鲜与明朝、后金的关系,探讨了朝鲜国王光海君推行的双边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8.
正司马迁的《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为战国时代赵国的平原君和虞卿立传。对于平原君的家世及政治经历,《列传》只用极其简单的几句话进行了概括,称其"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列传》对其家世描述得极其模糊,只说其为"赵之诸公子也"。据考证,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接  相似文献   

19.
“无讼”是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一种法律传统,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也是儒家学说在政治方面所持的目标之一,“听讼,吾犹民也,而必使无讼乎”。而厌讼,则是一个人从心理角度对诉讼(俗称“见官”、“打官司”)所持的一种否定、厌恶、排斥的态度。要达到统治者期望的无讼状态,使百姓厌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试图从国家政治制度对诉讼设置的种种障碍以及司法制度本身的局限性的角度,论述中国古代厌讼观念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成书于明末的《三国演义》被后世尊为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其文学价值之高自不待言,而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与真实历史相比,究竟有何区别呢?本文以其中一场著名的战役——孙刘夷陵之战为例,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