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2期载张旭束先生《“迦沙”非陨铁》,认为《汉语大词典》将“迦沙”一词释为陨铁是错误的。有关“迦沙”的记载,见於《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诸书,均作“天每雨铁,收而用之”。此处之“雨”(yù),意思是像雨一样降落,非指下雨。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常见,  相似文献   

2.
周铁 《旅游》1995,(11)
足三里穴在人体的下腿外侧,膝眼下3寸,胫骨外1横指处,即胫骨粗隆外侧的陷中。此穴号称人体具有明显健身强体作用的第一要穴。 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代,名医华佗就以此穴治疗“五劳赢瘦,七伤虚乏”。唐代有“旅行灸三里”的习惯,当时民谚说:“旅游灸三里,健步快如飞”。宋代《医说》中写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身体安康,就要经常用艾条灸足三里穴。由于艾灸后皮肤上会出现水泡,所以有“常不  相似文献   

3.
赵恺 《中华遗产》2023,(7):50-61
两千多年前,一个能唱能跳的假人,让制造它的工匠偃师声噪,也开启了古人关于“机械生物”的幻想。机械是好是坏,是开智是惑心,中国古代文学已经展开具有批判性的讨论。偃师造人,岂可与造化同功?中国最早的“机器人”,出现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列子》里。这是一部以海外奇谈为主的寓言故事集,总计8部134篇,今大多已散,仅存16篇,其中之一是“偃师献技”。  相似文献   

4.
古代的“我”与现在的“我”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在古代指的是一种短兵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5.
盘道     
邓丁三 《收藏家》2014,(1):57-60
道,《说文》写作,形声字,初从“ ”,后来演变成了“辶”,都是指行走的意思;从“首”,是最初的发声,也表意,大约到了太史籀统一六国大篆书体时变为从“導(导)”,发音才与近代仿佛。《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尔雅》释:“一达”,也就是从头开始行走。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常熟与苏州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常熟虞山上发现了800多年前的宋代“巫相岗”及“龙门”摩崖石刻遗址,并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推断:“这是距今3400多年前常熟先贤、商代宰相巫咸的墓地。”(2000年8月14日《扬子晚报》) 巫咸,一作巫戊,是商王太戊(约公元前1479年至前1405年)时的宰相。相传,他是鼓的发明者,是筮占卜的创始者,又是位占星家。有人认为他可能就是甲骨文中的咸戊。  相似文献   

7.
两千多年前,秦相国吕不韦召集自己的门客,编撰出一部糅合儒、道、法、墨等各家学说的著作,即《吕氏春秋》。据《史记·吕不韦传》记载,吕不韦命人将《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并规定:凡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书中一字者.赏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最初出处。吕不韦的自信.主要源于他们在锤炼文字方面下足了功夫。其实,早于此前的儒家经典《春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汉字中,“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字,《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辞典》对“郫”字都只有一种解释:“郫县,地名,在四川省。”难道“郫”字就只有这一种用途?是唯一用作地名的汉字?  相似文献   

9.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在莫斯科国际《纪念》协会简陋的会议室里,谈兴正浓的罗津斯基教授说,“当年滨海边疆区有个官迷心窍的家伙——叫什么名字我一时想不起来了——为了往上爬,昧着良心把两千多名中国人打成日本间谍。间谍罪就是死罪。  相似文献   

10.
袁玥 《旅游》2003,(2):18-22
博物馆是什么?“博物”作为一个词出现.始见于《山海经》,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中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这是传统的用法。“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的称呼在我国出现.离现在才不过百来年的事.是由日本引进的。日文“博物馆”词则译自英文、法文、德文通用的museum这又源于希腊语mouseion,意为缪斯神殿。在公元前2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