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几年前从牧羊老人者处得一件四枚连体战国半两,据说,是从一个坚硬的泥块里取出,该钱当时可能似嵌在泥范里。这四枚大半两连作一体,面、背包浆与锈色融为一体,局部有枣红锈,钱文极为高挺,隐起文,最高处突出钱面3毫米,每枚钱径36毫米,总重98克(封三下)。内蒙古鄂托克旗发现战国连体半两@王吉祥  相似文献   

2.
2003年3月,经朋友介绍,有幸觅得一批红钱,其中有一枚光绪通宝喀十(维倒书)引起了笔的注意。新疆南路生坑红钱锈色一般多为孔雀绿,而此钱却是极少见的浓厚黑漆古包浆,从钱穿凸处磨损的“窗口”看,依稀辨得此钱钱质为很淡的黄铜质。经弱酸清洗后,  相似文献   

3.
“大泉斗量”钱小考中行,子玉,汉民“大泉斗量”吉语钱一品,现藏中国钱币博物馆,是1993年从陕西西安征集到的。这枚钱生坑浅绿,正面有部分锈结,重3.83克,直径29毫米,孔径8.5毫米,外郭厚2毫米。面文“大泉斗量”,上下左右对读,“命禄长”三字和一...  相似文献   

4.
张毅刚 《中国钱币》2005,(1):61-62,78
“马道程宫”即谐音“马到成功”。该吉语钱目前已发现三枚:一枚为杭州屠君收藏;另一枚收藏于西安文物局;第三枚为笔者得于北京报国寺全国钱币交流会,据出售者说发现于四川绵阳。该钱径为587毫米,厚为41毫米,重80克(图1)。通过对比,三枚钱的文字与制作风格完全相同,版别也基本相似,均为黄铜。但杭州一枚钱径为58毫米,厚也为41毫米,重量却为125克;西安一枚钱径为61毫米,厚度不详,重为1314克。按常理三枚钱的体积、比重基本相同,重量不该如此悬殊,估计前两枚称量有误。马定祥先生在《太平天国钱币》一书中,将该钱正面文字释读为“太平天下王有…  相似文献   

5.
最近收集到一枚大定通宝铜钱(见图),据称出自山西。生坑锈色,钱体外包着厚厚一层褐色硬锈,很象铁锈,有些地方还形成小硬“瘤”,硬度远远超过“硬绿”铜锈,遮盖了大部分字迹,已看不清钱文。由于未看重此钱,所以轻率地采用了火烧去锈的方法,经清理除锈后发现品相相当好。铜色微红。但已经面目皆非,古意全无,成了一枚“新钱”。  相似文献   

6.
笔者收藏有一枚“福建通宝”背双旗“一文”白铜币。该币圆形圆孔状,直径20毫米,圆穿径5.5毫米,厚1.2毫米,重2.95克。通体包裹着灰黑色土锈,稍加擦拭,即显露出银白色光泽,应为白铜材质。  相似文献   

7.
1997年新疆和田地区发现一枚小铜钱,此钱未见报导过,今特予刊布。这枚钱币为铜质,圆形方穿,穿四周各有一符号,通体布满绿锈。钱径14,穿径4,厚1.3毫米,有外郭与内郭,郭宽1毫米。背光无郭,不平整(如拓;插三:下左)。此钱发现于洛浦县杭桂(旧泽巷沟牙)乡西部阿克斯皮力古城遗址以南的沙漠。此地属古于阗国范围。新疆洛浦县发现西域古钱币@李吟屏  相似文献   

8.
戴政 《新疆钱币》2007,(4):71-73
几年前.笔者在乌鲁木齐钱币市场购得一枚咸丰宝伊小平钱,此币形制较小,铸工很精整.比一般的小平钱稍厚一点.拿在手上却倍感沉重.因外观包浆锈色与一般常见的宝伊钱一样,遂以普通钱之价购得。最近因得闲整理钱币又将此钱拿出反复观摩,细观外缘有一线露肉之处色白.让人很疑惑。为探个究竟,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二年,包头铜厂从涼城县废品收购站采购回一批民用废铜,内有一部分铜钱,从中发现有两枚“大泉五铢”钱。此钱外径25.5毫米,孔径9.5毫米,质为红铜,大小尺寸与汉武帝所铸之“五铢”合,亦与王莽的“大泉五十”合。大泉两字有压迹,“铢”字粗一看,很像“十”字,此钱应是莽亡,汉复之际,某一钱炉改铸时,来不及换钱范,就用武帝“五  相似文献   

10.
2003年8月初,笔者在临淮镇淮河边,从一个捞沙船民手里购得一枚“洪武通宝”折五钱。该钱系黄铜,表面呈金黄伴有铁色水坑锈。正面“洪武通宝”四字,背面“浙”字。面文清晰,品相极美,径38毫米,穿1l毫米,厚1.5毫米,重12克。  相似文献   

11.
孟滢 《安徽钱币》2001,(2):14-14
2001年7月1日,有泉友从枞阳来,售余“壮布七百”一枚,此布品相完整,绿锈坚实,是枚“出土老坑”钱,我去年得王莽“小布一百”,加上原得“大布黄千”三品(两大一小),而今已有王莽“十布”中的三布,故心中甚喜,特别是今天“七、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近日得两枚厌胜钱。二钱皆为银质手工錾刻,钱文一阴一阳。阴刻钱文正面为“同治通宝”,背满文“宝源”(图1)。此钱外径34,内穿55,厚15毫米,重124克。阳刻钱文正面为“同治国宝”,背满文钱局待考(图2)。此钱采用减地打洼法刻成,“国宝”二字为简写,外径33,内穿6,厚19毫米,重13克。二钱被拾得者磨损,阴文者尤甚。但品相尚好,锈斑仍在,应是银质墓葬钱。两钱出土于辽中县城南十五公里处一田氏墓地。墓主为清末武举人,原陵园规模较大,石碑、石栏等毁于“文革”。墓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盗,此二钱为田氏族人于被盗墓中拾得。两枚“同治”银…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近日觅得一枚奇特的光绪通宝钱。此钱为铅质,直径22.5、穿径4、厚1.8毫米,重4.95克。面文“光绪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左右分别为满文“宝福”二字。文字朴拙,铸造粗糙,穿口呈不规则的圆形。通体灰黑色,间有土锈。翻阅有关清代福建省钱币的图谱资料,所见光绪通宝皆为铜钱,有红铜、黄铜、白铜质地者,惟独不见有铅质钱。  相似文献   

14.
我新近收集到一枚异品钱“五五五”钱,此钱布满兰色锈,铜质较好,币身厚实。实重2.3克,直径2.2厘米,孔经1×1厘米,肉厚0.1厘米。穿左上角有缺是失范所致,面文穿左右下三个“五”字,穿上一个“十”字样〈图一〉。是今年四月从一批江西新出土的40余斤五铢钱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15.
1995年11月,笔者在湖南长沙古董市场农民处得到一枚乾元重宝背“桂”铅钱,同时得到的铅钱共9枚,还有开元通宝背“潭”2枚、背倒“六”一枚,其余的均为光背开元钱。据农民讲,这些钱是在湘江中挖沙时挖出的。这枚乾元重宝背“桂”铅钱,直径24.3、穿径6.6、厚1毫米,重3.45克,色灰白,背文“桂”在穿上(如图、插一)。湖南五代十国楚时马殷曾铸过铅钱,但未见实物,不知此钱与马殷铸铅钱事是否有关。湖南长沙发现乾元重宝背“桂”铅钱@谭勇  相似文献   

16.
吴进 《安徽钱币》2007,(2):6-6,5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徐州市博物馆文物商店的橱柜里展销新出土的300余枚崇宁通宝、崇宁重宝折十钱,其钱文挺拔,边廓深峻,绿锈斑斓,无流通磨损痕迹。笔者当时初涉古钱,兴致甚隆,遂各选购一枚。其中一枚崇宁通宝折十间布绿锈,背面平整均匀,周边厚薄一致,无锉磨痕迹,直径33.8mm,穿径8mm,厚1.8mm,重7.4g(图1)。  相似文献   

17.
笔在整理清同治钱币拓片时,发现有一枚难以定局的同治重宝当十母钱。该钱直径30.7毫米,重11.2克,钱体铸造精良,楷书秀俊,体工整有力。为尔宝断笔同,下八贝宝,背满是闭口宝,局为满“泉”字右侧加一点,当十(图1)。此钱是李伟先先生在  相似文献   

18.
祭未年初夏,居舍把玩整理心爱的古钱,其中发现一枚吉语祝寿宫钱。此钱直径26.5毫米,穿径4.9毫米,16.3克。钱面铸“一人有庆”,钱背铸“万寿无疆”,但疆字漏去土部。文字为精劲有力的楷体,据有宋人遗风。钱制精美,为红铜质传世品。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夏,笔者见到一枚白釉连体"瓷钱",钱文"宋天元宝"、"和同开",均为楷体墨书,旋读。连体钱长40、厚7毫米,宋天元宝径24.5、穿宽3.5毫米,和同开径20.3。穿宽4.6毫米。连体钱胎细密色白,制作精美。宋天元宝钱釉白中泛青,穿和外廓用棕黄和绿釉描边,外廓左下边缺一块,呈三齿状,是有意制做的。和同开钱面为白釉,穿和外廓用棕黄和绿釉描边,外廓为双廓,中间绘有棕黄和绿釉相间的彩点,左边为宋天元宝钱所压。连体钱背釉色白,有一条带状的暗槽横穿两钱中间,中间有一椭圆洞。宋天元宝钱背上方有两个蓝釉字"奉有"。此钱是在辽…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1月,泉友王君从上海国际拍卖公司喜得十六国时古钱“凉造新泉”壹枚。该钱钱清晰,篆书,对读,“泉”字中笔不断,素背;面背均有内外郭,穿郭整齐;钱背穿左上角有一处硬绿锈,通体生坑红绿锈,品相极佳。经测得直径20.6、穿6.1、厚14毫米,重2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