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媒体常谈到“民主是个好东西”,思想上有所触动。回忆起来,我心灵上第一次受到“民主意识”深深撞击的,还是80年代初我初到美国不久的事。那次心灵撞击,十分偶然,堪谓意外收获。当时至少有三个“没想到”。  相似文献   

2.
魏小兰 《百年潮》2007,(9):52-56
沙韬,在20世纪50年代曾担任过康生的秘书。沙韬叔叔与我父亲王涛江是30年代在延安时的老相识;在60年代轰动中调部的“沙韬事件”(人称“杀头”事件)中,我父亲也曾帮助过他。因此,他与我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好。1995年我父亲过世之后,沙韬叔叔曾多次来到我家,向我和我的母亲谈他的经历,特别是历史上所谓的“沙韬事件”。  相似文献   

3.
张鸿奎 《江淮文史》2006,(3):110-115
我原在国家教育部、高教部工作,“文革”期间下放到安徽凤阳的教育部“五七”干校劳动,3年后分配在安徽农学院教育小组工作。80年代初,奉民进中央指示,协助滕茂桐筹建安徽民进组织,后历任省民进专职秘书长、副主委兼秘书长,现为名誉副主委。我是1953年加入民进组织的。在这50多  相似文献   

4.
陈宇 《名人传记》2022,(7):22-27
20世纪80年代初,我随福建师范学院陈钟英老师做一个课题:被湮没的福建籍女作家、“小资”诗人林徽因文学作品的首次搜寻、编撰、出版。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陈钟英老师到北京大学进修时,曾到北大图书馆请教过副馆长梁思庄(梁启超之女),才得知一直没有林徽因的文学作品集。于是,她决心一定要让林徽因这位才女的作品早曰“出土”。但是,当我们开始了解她的生平与作品时才明白,原来林徽因是家乡的陌生人。  相似文献   

5.
19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在安徽日报社驻六安记者站工作。1979年7月中旬,我从六安地区农业局的简报上看到了一份调查材料,这份调查对山南区的包产到户列数了“十大罪状”。  相似文献   

6.
程世刚 《文史博览》2005,(10):48-49
从延安时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江青在衣着方面是朴素大方的,和其他的女同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到了60年代末,江青因“文革”而在政治上迅速崛起,她开始把服装当成一种突出自己的政治手段。“江青服”就是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心态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西来寺往事     
台湾佛光山的星云大师是当代佛教高僧。他实践“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在世界各地弘扬“人间佛教”。上世纪90年代初,我留学美国的经历和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郑必坚 《世界》2006,(12):4-7
在这美丽的金秋季节,以“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召开了,我要向各位热心于研究“中国学”的朋友们表示敬意。我想建议各位朋友,研究当代“中国学”,应当紧紧围绕这样一个主题,那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持续28年之久的快速发展,乃是一种和平的发展;13亿至15亿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一种文明的复兴;今后中国还将长期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推动世界和谐。下面我想围绕这个主题,谈三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杨畅 《文史月刊》2005,(3):45-46
张家口是晋剧的第二故乡。我是个戏迷,从小就爱看晋剧,还常爱唱几口儿。记得上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张家口有许多戏园子(现称剧场)。正如人们所说的“大境门,大清河,店铺商号戏园子多。”当时戏园子和戏班(剧团)不分家,晋剧很兴旺。  相似文献   

10.
一张大字报     
刘利国 《文史月刊》2008,(10):22-25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今昔对比,感慨万千。我感触最深的,是世纪伟人邓小平引导中国冲破十年“文革”阴霾,由动乱走向改革开放,由“人治”走向“法治”。人民最基本的发言权和人身自由权,得到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