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上,藏地三宝:青稞、牦牛和茶叶,滋养着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扎巴次仁拿起一个糌粑,熟练地捏成中空的窝窝头形状,填上一大勺拌着藏式辣椒面的生牦牛肉酱,一口放进嘴里,腮帮鼓囊几下,便吞进了肚里,这才端起桌上的酥油茶,一饮而尽,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牦牛肉有些家乡的味道,要是喝碗牧人茶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2.
正我的故乡在广东顺德,每到冬日家乡人有打边炉的习俗。打边炉类似于吃火锅,亲朋好友、同乡故旧围炉而食,"打"指"涮"的动作,因置炉于人的旁边,将食物边涮边吃,所以叫"打边炉"。家乡的打边炉和通常说的吃火锅还是有些区别的,火锅是坐下来吃的,而打边炉是站着吃的;火锅是用金属器具盛装食材,打边炉的锅则是用陶泥做成的砂锅;火锅可以用电磁炉或者煤气炉作为热源,打边炉的炉子是特制的红泥炉  相似文献   

3.
高原的阳光直射在整整两页按满红手印的信签上,指纹各异的小红点就像鲜红的血滴。手印是那些吃糌粑喝酥油茶放牦牛割青棵的粗糙的手按下的,代表着居住在神山下的每一个家庭。这是吉沙村民两年前的一个会议记录,会议是由一帮老倌而不是村干部召集的。在此之前,没有村庄以外的任何人见过这份记录。 冬日的寒风掀动着单薄的纸页,培楚一字一句解释着用汉字记录的藏式表意。记录中说:过去砍树马上就可以得到钱,结果人病了,牲口病了,庄稼长不  相似文献   

4.
第十五天,我们从日喀则到珠峰大本营,这是此次西藏行中最令人兴奋和紧张的一天。日喀则经拉孜到定日路况较好,举目远望,公路两边是丛山峻岭、草场牦牛,藏式民居、耕地的藏民、背着孩子的妇女、上学孩童和放羊少女、以及骑车上珠峰的驴友纷纷掠过我的镜头。中午我们到达嘉措拉山口,G318国道的最高点,海拔5248米,这是进入喜马拉雅山脉的地理标志,  相似文献   

5.
在牦牛博物馆里,收藏着很多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和牦牛相关的作品。这些艺术家说,因为高原牧民的生活生产和牦牛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人,藏文化和牦牛文化一脉相承。他们自己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对牦牛这种最质朴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权翠芳  木子 《旅游》2012,(10):11
在庞大的火锅家族中,"青海土火锅"鲜为人知。对于为数众多的火锅爱好者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据考证,青海土火锅大约在西汉时期传入,当时仅由少数上层人享用,至明清时才普及到寻常百姓家。青海人又把火锅称为"锅子",逢年过节、亲友聚会、款待宾客,往往会装一只"锅子"来为宴席增色,显示对客人的重视和礼遇。  相似文献   

7.
正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公元18世纪七世达赖喇嘛时期开始兴建,至20世纪的250余年间,作为七世及后来历世达赖喇嘛夏季处理政事的办公场所,因此被称为达赖喇嘛的夏宫。这里不仅有金碧辉煌的殿宇,精美绝伦的壁画,独具特色的藏式园林,而且珍藏着各种品别的珍贵文物,可谓一座巨大的文化艺术宝库。罗布林卡内的"雪堆白"艺术,可谓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正>青藏高原,一个可以洗涤灵魂的地方,朝圣的人们不断地涌向拉萨,可你知道吗,在这块土地上有那么一个院落,始终用最古老的工艺,印刷着藏传佛教的典籍,记录着西藏的文化。它就是德格印经院,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县。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靠大门侧为1楼1底,正房则为2楼、3楼,参差有致,是典型的藏式风格建筑。  相似文献   

9.
正应北京市文物局邀请,由首都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主办,自然博物馆等多家在京博物馆协办的"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于2016年12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西藏文化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瑰宝,它的诞生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牦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千年来,牦牛与高原人民相伴相随,凡是有藏族同胞的地方就有牦牛。西藏牦牛博物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肩负着保存牦牛文化物证、传播牦牛文化知识、探讨牦牛与  相似文献   

10.
《西藏人文地理》2016,(4):22-24
正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也是世界首个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馆——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两周年之际。两年来,这里接待了国内外观众10万余人,被誉为雪域高原的文化地标。来自河北的参观者廖新华之前对牦牛了解不多,观展后惊呼"大开眼界"。为何要建一座博物馆?博物馆"感恩牦牛厅"墙壁上的两句话,诠释了藏民族与牦牛的关系。一句是"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十世班禅大师生前如是评价;一句是"凡是有  相似文献   

11.
龙山 《中国西藏》2014,(1):50-53
广袤的青藏高原是自然环境极其严酷的世界屋脊,但这里却是耗牛生息繁衍的绝佳地方。牦牛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大型动物,无论是野牦牛还是家养牦牛,它们与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古以来,这种关系渗透在藏族群众所在的每一寸土地上,久而久之,形成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文化。野牦牛演化为家畜的历史进程野牦牛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之一,是十分宝贵的高原畜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雪山天骄"之称。其栖息地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寒地带。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约有  相似文献   

12.
在大西北高原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生活着一种稀有而珍贵的牦牛畜种──天祝白牦牛,它既是该地的特产,也是世界珍稀畜种。天祝白牦牛以其色白而闻名,当绿色的草原上放牧着白牦牛时,远望去恰似朵朵白莲怒放在碧水之面、绿丝毯上撒落着颗颗莹光闪闪的珍珠,真是令人陶醉。天祝白牦牛特点不仅是毛色洁白无暇,它适于在高海拔(3000-5000米)的空气稀薄的高山草原地区生活,耐力极强,皮下组织发达,胸部发育良好,肺大,气管短而粗,适应高山生态条件。天祝自牦牛全身都是宝,除了与一般牦牛共有的优点外,它还肉质鲜嫩,味道…  相似文献   

13.
封面故事     
这幅画是画家昂桑所绘,取名《藏人》,画上的形象一半是牦牛,一半是人睑,取名《藏人》寓意深远,成为了西藏牦牛博物馆的形象画。这幅画上牦牛和藏人有浑然天成的关系,昂桑说自己的刨作灵感来源于对牦牛最质朴的感情,因为高原牧民的生活、生产和牦牛这种动物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人。2013年5月18日的牦牛博物馆捐赠仪式上,昂桑将自己的作品《藏人》及其版权无偿捐赠给牦牛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在青藏高原牧区的草地上看到最多,而且最吸引人的是在蓝天下悠闲吃草的牦牛群和追逐玩耍的小牦牛犊,只要是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矫健强壮的身影。牦牛占了青藏高原牧区大牲畜(牛、马、驴等)总数的87%,  相似文献   

15.
金陵素菜谈     
金陵素菜谈■文/丁冰“素菜”是我国菜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烹调素菜的技艺遍及我国各地。我国人民制作素菜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21年到207年的秦朝,就在祭祀中出现了。当时,只是对祖先和鬼神的虔敬,祭日那天人们只吃素、不吃荤,这样,素食并未形成门类。...  相似文献   

16.
明蜀僖王陵藏式石刻考释任新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东郊石灵乡内的明蜀王墓群,在方圆仅数里的地区内集中安葬着明代分封于蜀的十个亲王、都王。这些陵墓之规模虽远不能与京郊之明十三陵相比,但其建构小巧精致,极富特色,其中最令文物界赞叹的是明蜀僖王陵地宫之石刻,其技...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6,(12)
正《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将于2016年12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这是高原牦牛文化首次以综合、系统的形象走出西藏,来到北京展出。这次展览是应北京市文物局邀请、由首都博物馆和西藏牦牛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西藏牦牛博物馆是北京市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的一项重点文化援藏工程。于2011年开始筹建,2014年建成开馆。西藏牦牛博物馆以其鲜明的特色,被誉为"国内填补空白、世  相似文献   

18.
慈禧的火锅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银火锅,是慈禧太后经常用的。清宫旧藏的火锅,质地有陶瓷、银、银镀金、铜、锡、铁数种。有些是锅与炉分开,有些则是锅内带炉,炉中可直接烧炭加热——这件银火锅即属此类。形制上的差异性也从侧面体现出,清宫吃火锅颇有传统。  相似文献   

19.
正尼玛次仁:藏医药具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这样的宝贵特点西藏藏医药大学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热路10号,迈进藏式风格的大门,是一个宽阔整洁的广场,广场左手是逸夫楼,右手是图书网络信息中心楼,靠北正前方立着一尊用白色花岗岩雕刻的藏医药学祖师玉妥·宁玛云丹贡布塑像,塑像后面是简朴的办公楼。西藏藏医药大学校长尼玛次仁,出生在拉萨市尼木县普松乡一个普通农户家里。二十多岁开始,他师从著名藏医药大师措如·才朗潜心钻研藏医药学。从那时到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藏》2020,(2):40-43
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的巴松湖,藏语意为"三座岩石山下的湖"。巴松措景区是国家森林公园和5A级景区。时入深秋,举目望去,山依偎着水,水映照着山,碧水共长天一色。结巴村就位于巴松措景区内,是工布藏族的聚集地。具有原始工布风情的结巴村距工布江达县城103公里,距乡政府驻地错高乡15公里,平均海拔3405米。错落有致的美丽藏式民居镶嵌在湖边、森林里,藏家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据流传此地的民间传说故事,"结巴"为"忘记"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