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是江孜的班久伦布村,帕拉庄园就坐落在这里。帕拉庄园是目前西藏保存最完好的奴隶主庄园,位居十二大庄园之列。它是旧西藏贵族和农奴两种不同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旧西藏的缩影。这里生活着的人们,大多是农奴的后代,依然健在的10多位当时身为农奴的老人现在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他们记忆  相似文献   

2.
土地和劳动是传统农耕社会的两大生产要素,是农奴福利的主要来源,土地和劳动的权利便成为农奴主体权利的核心和农奴福利保障的前提条件。中世纪晚期,伴随着庄园制度的瓦解,英国农奴的土地权利得到优化,劳动权利得以改善,雇工也利用黑死病和庄园制度瓦解的契机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劳动权利。农奴主体权利的发展带来农奴土地劳动收益和雇工劳动收益的普遍增长,农奴福利改进达到历史上的最高点,对英国率先步入近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拉萨西北50公里处的堆龙德庆县色新村,民主改革前是十四世达赖剌嘛家的庄园。村里的老人们,至今没有忘记达赖喇嘛家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幸。当时庄园里20产差巴(农奴),每天都要派出主要劳力自带工具、口粮到庄园的土地上无偿的服劳役。达赖喇嘛家的都堆(庄园管事)来本(监工),提着皮鞭、棍棒,监督他们劳动,每天要干十五六个小时,农忙季节达到20个小时左右。农奴们稍稍迟到或者有一点点不满的表示,甚至因病或哺育婴儿,立即遭到拳打脚踢,石头棍棒交加,全庄园农奴除一个水磨管理人外,无一幸免。农奴们把达赖家统治的色新庄园…  相似文献   

4.
张婷  彦谷  都江 《旅游》2010,(9):50-53
傍晚,我在山中一边体验着这里宁静祥和。一边和一个在自己家门前剥玉米的长寿老人闲聊,有时根本听不懂老人在说什么!但从那一颗颗从满是皱纹的手上滑落下的黄色玉米粒上,从老人明亮的眼神里我感受到了一种从容,一种经历岁月后的从容。  相似文献   

5.
陶新春传     
农奴生活陶新春,原名陶正春,一名陶虎,苗族,于公元一八二五年(道光五年)生于贵州省威宁州(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骨董山(今属赫章县)。陶新春家世代都是以机土目的农奴。陶新春的父亲去世很早,母亲王氏改嫁到巴拉寨熊家,又生了个弟弟,名叫熊草果,后来改名熊万顺。熊家也是土目的农奴,陶新春和弟弟陶三春随母到熊家,继续过着悲惨的农奴生活。陶新春的父亲是被土目折磨死的,他自己也因为不能按期缴出虎皮、狐皮等物,受过土  相似文献   

6.
正在雍布拉康脚下、雅砻河的谷地,有一座村居叫做"克松"这里是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也是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民主改革之前,克松"谿卡"(庄园)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噶伦索康·旺青格勒在山南的六个庄园之一。庄园内有农奴(分差巴、堆穷、朗生三种)59户、302人。据有关历史著作和当地老人口述,这里的农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身份低下、生活穷苦,常年要为庄园主支差劳动。身为四代朗生的其美措姆老阿妈直到民主改革,从没住过房子,没穿过鞋袜,没吃过饱饭,没穿过一  相似文献   

7.
正藏语洛桑金巴,翻译成汉语是智慧而又慷慨的意思,这种饱含着美好愿望的名字,对一个农奴出身的孩子来说,若能实现这个愿望,可以说希望很渺茫。但经过多年学习和努力,洛桑金巴做到了。1952年,洛桑金巴出生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下雪村一个贫苦农奴家里,由于家庭变故,洛桑金巴和做裁缝的母亲相依为命。在旧西藏,农奴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孤儿寡母的家庭,艰辛  相似文献   

8.
对于西方中世纪的农奴问题,学界一直争议不断,一些学者认为农奴生活贫困潦倒,受封建领主的剥削,在法律上无任何权利可言,生活极其悲惨;但另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西方农奴的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贫困,实际收入情况也较好,因为在西方学者看来,英国的封建制度较为完善,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典型,11—13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处于鼎盛时期,农奴制已成形,但同时期英国的农奴相较于其他西欧各国农奴的地位和状况却有所不同,英国农奴也是最先摆脱了农奴身份走出中世纪的社会阶层,本文将从英国农奴的法律地位和生产生活状况两方面来探究农奴问题,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过去“会说话的牲口──农奴如今变成为社会的主人。这就是40年前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重要意义所在。在旧西藏,占人口95%的广大农奴和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只有他们才最深刻、最真切地懂得西藏民主改革的真正含意,因为是1959年这一震撼世界的伟大事件,使他们──西藏百万农奴成了社会的主人,成了自己民族的主人。在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记者访问了部分翻身农奴。尽管他们的经历不同,现在的职位也不尽相同,然而,他们共同的感受是: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他们的今天,也不会有今天西藏的繁荣兴…  相似文献   

10.
正处于大西北的甘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很多文化底蕴厚重的古镇,这些古镇曾兴盛一时,辉煌几度。随历史的沉淀,岁月的更迭,或许不复昔日的兴盛与辉煌,甚至几欲放弃。但驻足这里,就会发现,它们更像饱经风霜的老人,讲述着神秘的风土人情与流逝的时光岁月,缓缓揭开历史的页卷。永泰古城,即是其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中世纪英格兰农奴制衰落,首先提及英格兰农奴制存在状态,农奴是不自由群体,农奴制是束缚农奴的枷锁,农奴们终要冲破藩篱走向自由。12世纪末期开始,农奴摆脱农奴制的斗争经常发生。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英格兰农奴制衰落:自由地权发展、人口流动、租赁地权、公簿持有制,不动产权。  相似文献   

12.
在画界,人们敬称孙竹篱先生为孙老或竹篱老。多年来.我总忘不了竹篱老(1906~1986)逢人就笑眯眯的样子。斑白的头发、硬扎的短须、被岁月刻蚀出的细密皱纹。这个慈祥的老人好像总是夏着白衬衣、秋着中山装.手中难得离开那根不知陪伴了多久的叶子烟杆.  相似文献   

13.
旃檀 《中国西藏》2015,(2):18-19
位于拉萨河下游、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的曲水县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敬老福利院,176名五保老人在此安享晚年。79岁的次拉姆便是其中一位。初见次拉姆老人,她正弓着背、慢悠悠的在满院盛开的格桑花丛中踱步,一手提着用饮料瓶装着的青稞酒,一手不疾不徐地转动着经筒,嘴巴时不时地张合着念念有词。转了几个来回,看到我这个不速之客正远远地拍照,她便放下饮料瓶,朝我招招手,一张满是岁月痕迹的脸上绽开了慈祥的笑容,像是深秋季节青稞地里被风吹拂起的层层波浪。她那已经掉光牙齿  相似文献   

14.
初中本国史「土地所有关系的改变」一段内提出「土地的自由买卖」和一部分农奴摆脱了领主的束缚转变为农民这种自由买卖是怎样开始的、农奴怎样摆脱领主变为农民的。(高润身提问)我国历史,从西周开始,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领主的土地所有制,周天子把殷的奴隶制度推翻后,就把殷族奴隶主所有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他的子弟和功臣——诸侯,大夫,士等等。这些诸侯和大夫既是土地的所有者,也是人口的所有者,同时又是政治上的直接统治者,农奴是随同土地一齐封给领主者,他既受着领主的经济剥削,更受着领主的政治压迫,虽然比之奴隶是得到了一些解放,而却被牢固的束缚于土地之上,农奴对于领主有很紧固的隶属关系。剥削形式(?)取「井田」制度的力役地租,农忙时期须先到领主的公田里替他耕作,连自己支配劳动时间的自由都是没有的。我国土地买卖制度最早开始于春秋时代,公  相似文献   

15.
《南京史志》2014,(8):46-46
古稀岁月,两位老人靠着藤椅,听听古老的收音机,唱出激昂清亮的京剧。夕阳下,两位老人的身影那么单薄,瘦弱。几十年来,是怎么走过的……深秋的晚菊,带着一阵阵清香。早晨的露水滴在花瓣上,轻轻摇摆,精灵的水珠滑落,似串串玻璃散落,溅起小小涟漪。泥土的芳香夹着菊花的芬芳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二一年革命前的蒙古,是东万最落后的封建国家之一,蒙古基本居民阿拉特(牧民)在王公、贵族、喇嘛以及外国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下,过着极端落后的半自然的牧畜经济生活,国家的财富——牲畜,绝大部分分掌握在王公、喇嘛手中,王公每户平均有牲畜二、七三○头,喇嘛有六六二头,他们还占有最好的产业和饮水。阿拉特——蒙古居民的基本劳苦大众——完全处于王公、贵族、喇嘛压迫与剥削之下的农奴地位。多数王公还拥有相当数目的「奴才」——四人至十五人。王爷们可以把自己的农奴和奴隶,任意送给其他的封建主,或者给他们的女儿作嫁奁。农奴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七十岁左右的老人,全都赶上过吃“混合面”的苦难岁月。  相似文献   

18.
他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阔别多年的故土;他们受到祖国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耳闻目睹的事实,亲身体验的经历,使他们──流落国外的藏胞回归后,发出了内心的感慨:“还是祖国好,家乡亲。”发生在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使西藏占人日95%以上的百万农奴和奴隶获得了新生。然而,在少数分裂主义分子的煽动下,一些不明真相的同胞被裹胁到了国外。从此,他们过着举目无亲、寄人篱下的牛活。漫长的岁月割不断同胞们怀念祖国、怀念亲人的缕缕情丝;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兴旺,更坚定了国外藏胞回和归祖国的决心他们冲破种种阻挠,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的第一个初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沿着本文主人公当年奋斗的足迹,带领我们走进这片曾热气腾腾、充满革命气象的红土地,走进那充满憧憬和理想、闪烁着青春火花的岁月,交织着奋进和徬徨、成功和挫折的革命演绎着历史前进的辩证法则。多少如烟的往事在这短暂的回访中沉淀,多少曲折的历史在这匆匆的回眸中浓缩。  相似文献   

20.
文远 《丝绸之路》2014,(23):22-25
2013年深秋,夕阳的余晖下,有一位老人,拄着拐杖,如雕塑一般,伫立秋风中。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写满了沧桑,流水般的岁月无情地在他那绛紫色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痕。已是90岁高龄的他,目光依然深邃,神情专注地凝望着远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