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波粉 《黑龙江史志》2011,(21):25-26,39
本文首先分析了口述档案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口述档案保护机制迫切、必要,之后简要分析了制约口述档案保护机制建立的内外在因素,提出了建立口述档案保护机制的措施和对策及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的构想。旨在更好地保留这些珍贵的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为世人或后人服务。  相似文献   

2.
黄玲 《中国地方志》2013,(10):38-4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在新编志书中增加口述史资料分量的问题:一是正确处理口述史资料与档案文献资料的关系,确定三点原则:1.记述同一类事件,以档案文献资料为主,口述史资料为辅;2.运用口述史资料填补空白,弥补档案文献资料的缺位;3.口述史资料可以结合实物资料来记述历史。二是口述史资料在新编志书中的分量应根据内容需要确定。档案文献资料多的,口述史资料当“配角”;档案文献资料少的,口述史资料当“主角”。三是从三个方面甄别口述史资料的真实性:1.选择好事件中有代表性的亲历者和当事人进行口述;2.要与档案文献资料互相对照考证,两者在基本事实上不要互相矛盾;3.对口述不一甚至互相矛盾的口述史资料,要多方考证,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3.
口述档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现阶段已经成为档案工作一个朝气蓬勃的新领域。开展口述档案编研工作对高校校史研究有特殊的价值,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口述档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现阶段已经成为档案工作一个朝气蓬勃的新领域。开展口述档案编研工作对高校校史研究有特殊的价值,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李素宁 《丝绸之路》2022,(4):124-127
当前,口述史研究备受学界关注,其成果亦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的特征。口述史方法的应用,为档案馆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本文在梳理了档案界口述档案资源建设行动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确认了此项工作对改善高校档案馆藏结构、救助校史、发展校园文化、传承大学精神方面的重要意义,就采集流程中观众关系处理及可能遇到的缺乏采集标准、经费、专业人才问题提出建立口述档案采集规范与管理标准、多渠道筹集专项资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关于在新编志书中运用口述历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介绍口述历史的发展及其重要性基础上,结合《深圳市志》指出新编志书应重视运用口述历史,理由在于:首先,口述史料可提供一种"民间观察",可复原许多历史细节,以与正史相对照;可填补档案、文献资料中的缺失,以复原历史的完整性;可保留较多的原生态,以增强志书的可读性;甚至在特定条件下也可纠正"死无对证"的档案、文献中的重大谬误。其次,新编志书运用口述历史是快速反映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指出口述历史在新编志书中设置方法有:精选口述片断载入,丰富正文记述的细节;精选口述事件载入,补充正文记述的情况;精选个体口述资料,与综合记述相互印证;篇幅较长、比较宏观的口述史料收入全书附录。还指出将口述历史纳入志书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准确性,二是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宁夏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多元,宗教色彩浓郁,具有垄断性、唯一性和排他性等特点。因此,充分利用宁夏少数民族档案发展旅游业,不仅起到传承和传播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档案的各种潜在价值,推动宁夏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口述历史受到中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本文在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出版的口述历史著作考察基础上,对中国口述历史研究中的若干重要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冷静揭示口述历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提出了创建中国口述历史学科的基本设想:将口述史学作为历史学的二级学科加以建设;强化口述史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加强人才培训并组建专业化的口述历史研究队伍;推进口述历史项目的普遍实施;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创办口述历史网站及学术刊物;筹建中国口述历史资料档案库。  相似文献   

9.
浅谈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口述形式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在档案界和史学界已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但在方志界对它的作用和意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口述资料为历史、经济和社会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地方志工作者必须重视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10.
广泛性与多元性以及鲜明的地域性等,是少数民族档案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都充分说明了少数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重要价值。文章基于少数民族档案的特点,对其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对少数民族的档案进行编研是开发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意义十分深远。在新社会主义时期,怎样使少数民族档案编研工作发挥其自身的重大功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本文关于少数民族档案编研的深远意义,当前状态,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措施等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虎娇玫 《黑龙江史志》2013,(19):149-150
随着档案著录工作的深入发展,已有的档案著录标准逐渐显露出不适于特殊类型档案著录的问题,应进行新的扩展。文章针对少数民族档案著录应立足于《档案著录规则》版本系列化这一出发点,提出制定《少数民族档案著录细则》的必要性和具体思路设想。  相似文献   

13.
杨力 《史学集刊》2022,(3):16-27
日本口述史起源于公元8世纪。明治维新之后,受近代西方兰克史学的影响,口述资料逐渐被边缘化,以文书档案为中心的政治史占据了历史编纂的中心位置。二战后,伴随着民众史和社会史的勃兴,口述史开始为日本主流史学界所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起,伴随着历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和记忆转向,日本口述史研究的关注点,也从重构历史事实转变为考察历史叙事本身的建构与口述资料背后的语境、权力关系等,口述史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革新。战争性暴力由于其议题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述资料,成为日本口述史的一个中心议题。日本史学界通过聚焦“慰安妇”和“斑斑女”的口述证言,从受害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性暴力,从性别视角推动和更新了战争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归纳广西少数民族档案编研成果的主要作品,分析当前广西少数民族编研存在的不足,以期能在今后的少数民族档案编研工作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清朝非常重视云南绿营兵的布设 ,云南绿营兵不但使清朝二度战胜了各种反清力量 ,实现了对云南的控制 ,而且还将统治范围推向边疆和山区 ,将各少数民族纳入直接统治的范围。清朝以绿营兵在云南近边地区构筑了一条漫长而严密的军事布防带 ,对巩固在云南的统治及西南边疆的稳固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雪琼  朱竑 《人文地理》2010,25(1):123-128
以撒尼、傣和哈尼三个父权制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以曼春满、曼乍与曼嘎俭村、五棵树与月湖村、箐口和大鱼塘村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发展旅游村寨和未发展旅游村寨妇女的社会性别观念进行横纵向对比分析,探讨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父权制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研究认为: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性别观念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的交融,少数民族妇女主体意识和自立能力的增强,不断建构起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性别观念。研究将有利于少数民族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并对男女平等国策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红宇 《收藏家》2014,(2):30-34
在云南省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云南少数民族文物,大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陆续入藏。当时,云南各地少数民族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云南省博物馆的藏品征集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当中不乏凝聚少数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珍品,并且由于收藏时间较早,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较广,因此许多藏品保持了原始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将军一生充满谜团和传奇色彩。2001年10月,张学良辞世后,其口述历史又被民间传得沸沸扬扬,更使张学良的传奇人生谜上加谜。关于张学良口述历史,民间传闻颇多,有说他生前已将口述材料存于美国某大学、某图书馆、或某保险公司的;也有传闻说他立下遗嘱要求在他辞世20年后才准将其口述材料公诸于世的;还有传言说他的口述材料至今尚未公开的。近期,有幸拜读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民国史专家陈红民先生所著《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张学良、赵一荻文件与口述历史”》一文(载《民国档案》2003年第四期),才初步了解到张学良口述历史的…  相似文献   

19.
冷战史新研究与档案文献的收集和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国际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多产的新兴研究领域 ,但它所倚重的突破口无疑是档案文献的收集与利用。然而 ,中国目前的档案管理制度离规范化、法制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给档案利用与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 ;因此 ,在期待它的改善与提高的同时 ,可以在更加广泛地利用国外档案、充分利用地方档案、档案文献与口述史料相互印证、档案文献收集与利用的国际合作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0.
<正>口述档案是近年来我国档案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在档案工作及教学科研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回顾和总结,不但能丰富和发展传统档案学理论,而且有利于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完善。近年来,随着文献计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