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信仰在此主要指非正统的、非宗教性的,流行在民间的神灵崇祀习俗,官方参与的信仰、某些祭祀仪式和活动亦包括在内.关中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传统、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造就了晚清关中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灵物崇拜、赋予超自然力量的人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等不同类型的民间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关中民间...  相似文献   

2.
吴欣 《民俗研究》2016,(6):31-39
"奶奶"是鲁西地区对女性神灵的一种称谓。泰山奶奶、鲁姑奶奶、托山奶奶是该区域流行的奶奶信仰。明清以来,三种奶奶神灵有着各自的神缘脉络,又相互借鉴与影响,进而形成鲁西区域社会特殊的层累与融合方式。信仰人群与神灵"交流"的时代变异,导致了女神信仰的世变与势变。突破国家与社会二元信仰研究模式,将"文化符号的创造与借鉴"、"信仰观念与礼仪实践"作为区域文化发生与发展的核心,强调了人群在文化创造中的主动性和原则性。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山西忻州地区民间信仰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自然神、历史人物的崇拜,也有对宗教神灵、其他民间神灵的敬奉,这一现象在当地的碑刻资料中记载甚为详尽。民众对神灵的信仰集中体现了功利性、自发性以及地方性的特点,透过这些特性,可以窥探到明清时期忻州地区干旱少雨、战争频发的地理、社会环境。而民间信仰在保护自然环境、稳定社会秩序、调节民众心理方面亦生产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水上航行大发展的时代,水上航行中的神灵信仰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出现若干新变。宋代水上神灵形成了从四海四渎神到川泽风雨神的层次高低,正祀、淫祀、中间地带神灵的正式与非正式划分,以及本庙与行祠等构成的交错复杂的神灵体系。宋代原有水上神灵信仰出现了若干新变化,同时新创了若干航行所需的护航神灵信仰。宋代水上神灵信仰体系的完善及其新变化是宋代历史发展新特点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5.
张月琴 《民俗研究》2013,(1):108-114
煤窑神是与煤矿生产紧密相关的人群崇信的神灵,也是煤炭业的行业神。民国初年大同矿区小煤窑林立,煤窑神信仰普遍存在。由此,由煤窑神信仰也引申了一些关于煤炭生产的禁忌。煤窑神信仰神灵体系的存在,体现了行业发展对神灵的要求和塑造。由煤窑神信仰阐发的禁忌是煤矿工人对煤炭生产经验的总结。窑主、人伙柜和窑工从各自利益的立场,以煤窑神名义阐发了窑规,体现了他们对生命境遇的认识和对生存话语权的争夺。  相似文献   

6.
徐义华 《南方文物》2012,(2):126-141,117,118
壹 商代的帝 商代的神灵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最高神的上帝、自然神和祖先神①. 商代的自然神以社神、山神和河神等为主,这些神灵都在一定地域内发挥作用,其权能受空间上的限制;商代的祖先神包括商王祖先、贵族祖先和国家旧臣等,这些神灵属于各自的族姓,其归属有严格的族群性.  相似文献   

7.
浙江的民间信仰多姿多彩,崇拜的神灵千奇百怪.这些神灵不外乎:一,将曾有惠于乡人的人物神化,立庙供灵,逐渐演化为神灵;二,人们希冀年年丰收、趋吉避祸、平安顺利,造出许许多多的神灵来“佑护”自己.属于后者的民间信仰,因各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不同,所崇奉的神灵也不同.现按不同的自然和经济状况划分为浙北、浙东、浙西南三个区域,探究一下当地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8.
清初皇室的宗教信仰,是满族宗教信仰的组成部分。满族早期信奉的萨满教,是一种崇拜自然神和祖先的原始宗教。崇拜的神灵包括附身的神灵和不附身的神灵。不附身的神灵即祖先家神,附身的神灵又包含大神、野神两大类。所以萨满教所崇拜的神灵实际上可分为家神、大神和野神三大类,诸如祖先、天神、山神、星神、鹊神、乌鸦神等。这些萨满教崇拜的对象,是同当时落后的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活动相连系的,反映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软弱无力,认为狩猎、采集的多少依赖天神和山神的赐予,夜晚迷失方向依赖北斗七星的导引,遇有灾难时需要鸦、鹊的救护等等。人们祈求神灵的活动,就是祭祀。在祭祀中,勾通人  相似文献   

9.
《民俗研究》2021,(4):87-94
百大夫为日本民间信仰的神灵之一,其由来并没有确切文字记载,一般将其视作男性神灵,是平安时代末期游女和近世傀儡子信仰的祖神。现今,在日本关西地区仍然流传着木偶艺人祭祀百大夫的传统。源于百大夫作为游女和木偶艺人的同一信仰对象,既有的研究多数倾向于将二者视为同一群体。虽然在平安时代以后的日本社会中,二者有着错综复杂的密切关联性,但游女与傀儡子并非等同。游女信奉的百大夫神与傀儡子信奉的百神具有不同神格,同时百神与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外来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李生柱 《民俗研究》2014,(2):144-153
神像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社会性文化符号,它基于神的观念而存在,是神在现实世界的象征和化身,承载着人们对神灵的想象,在民间信仰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冀南洗马村供奉神灵众多,神像的种类也多样,它们的生产和使用能带来具体的社会功效,对乡土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水祖师又名蓬莱祖师、普庵祖师等,俗称祖师公,原是宋代的一名憎人,死后成为闽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俗神。而对于清水祖师是佛教神灵还是道教神灵,或者纯粹是民间俗神,从古至今所见不同,未有定论。本文认为,清水祖师信仰既非佛教也非道教,它是由佛教与道教融合而形成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2.
"神的标准化"一经问世就成为民间信仰研究中强有力的解释工具,但胶东半岛妈祖信仰的发展实践表明,"神的标准化"有其局限性,不能适应于所有地区。因为神灵信仰势必要与传播地的文化相融合而实现本土化,而本土化是对标准化的消解,这就使得神灵信仰不能实现彻底的"标准化",而只能是一种"半标准化"。  相似文献   

13.
黄光琦 《文博》2009,(5):53-57
起源于中国西部信仰系统中的西王母在西汉中后期开始成为全国性崇拜的最高神灵,其受崇奉程度甚至超过了原先产生于关东特别是楚地并影响于关中地区的太一神。通过考察文献和出土代表性文物可知,西王母超越太一神,这一信仰变革与两汉时代中国西部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的崛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进锋 《民俗研究》2013,(3):99-108
一般认为,商代的神灵有帝、祖先神、自然神三类。这三类神灵之间的关系是商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从帝臣来窥探商代的神灵关系是一个新的视角。商代的帝臣就是帝的臣,是帝的下属。商代的祖先神、自然神都是帝臣,因而它们都是帝的下属,所以,帝是商代的至上神。商代的帝不是商王的祖先神,但是祖先神可以影响帝。商代的祖先神内部也有一定的高低、统属关系,商王祖先神的地位要高于商民的祖先神和先臣神。商代的自然神和祖先神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商代的人间贤人也有帝臣。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玄宗本记》中,含义是人们为了祭神而集合到一起。祭祀的历史和神灵信仰一样长,两是一种表里关系,人们对神灵的信仰是通过祭祀的形式来表达的,古代就有“礼莫大于祭”的说法。因此祭祀是一种具体表现人和神交涉的仪式,祭祀的目的多在祈愿,答谢,慰灵  相似文献   

16.
光绪《广州府志》保存了大量与广府大众信仰有关的资料,包括信仰场所的分布及变化、神灵的种类、信仰活动的形式和规模以及信仰思想的传播、传承和变迁等。它呈现了广府大众信仰的神灵繁多、分层结构明显、与世俗社会关系密切、官方与民间双向互动等特点。广府大众信仰有建立生活秩序和调节生活,提供社交场所和机会,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等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社会,各种神灵信仰构成了底层民众的基本精神世界。他们通过不断翻修倾圮的庙宇来延续其神灵信仰,希望藉此求得神灵的庇佑。因此,各地都留下了很多修庙碑刻。通过对山西寿阳县现存修庙碑刻文的考察可知,地方翻修庙宇活动是传统社会的一项浩大工程,对于基层村社自助组织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在地方生态环境的维护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冀北民众的信仰生活基于"神灵的归属"可划分为私神信仰与公神信仰两个类型。在信仰动态视角下,通过对冀北女神信仰与女性灵媒的民族志描写及相关史料研究,详细描述了冀北私神信仰与公神信仰的流动,这种动态流动表现为"私神—灵媒—群众—公神"之间的互动。私神信仰与公神信仰流动模式显示了一种宗教经验的研究路径,架构起了个人经验与共享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冯淑静 《民俗研究》2009,(2):214-219
条梳《论语》,发现其中涉及了许多民俗风情方面的内容,从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到对祖先之神的祭祀,再到卜、兆、梦等方面的信仰,透过这些著录,我们更发现其中潜藏着一股变动的暗流:孔子生活的时代,处于风俗的混乱与变革之中,正是一个移风易俗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本认为清初统一新疆以后,内地的多元信仰随之传入,天山南北出现了许多多神教庙宇,一度盛行自然崇拜与多神信仰,官府主持山川祭祀大典,倡导关帝崇拜与其他多神信仰,在新疆宗教发展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