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汉魏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辖制度,由分封朝贡制向民族区域设置制的发展、转变的初始时期。这一时期在东北地区的民族设置有两种形式,一是朝鲜四郡,二是辽东属国。此外还有统辖少数民族的机构护乌桓校尉与护东夷校尉。中原王朝在确立对东北民族统治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民族区域的设置,使之具有因俗而治的民族统辖特点。  相似文献   

2.
两汉戊己校尉建制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戊己校尉是汉王朝在西域设置的重要官职,其职数情况是:西汉元帝至哀帝和东汉明帝时所设的戊己校尉,实际上均为戊校尉和己校尉二职,后又都合并为戊己校尉一职;无论是分设二职,还是仅设一职,其属官都分别有校尉丞、部司马、曲候及校尉史、司马丞、候令史等。作为中央派往西域的驻屯兵的军事长官,无论戊校尉、己校尉还是戊己校尉,除听命于中央,大约西汉至东汉中期要受敦煌太守节制,此后则由凉州刺史领护。  相似文献   

3.
护羌校尉是始置于西汉时期,专门管理羌人事务的重要官职。然史学界对它的始置年代、名称、执掌等问题均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以近出的悬泉汉简为主,结合传世文献考证后认为,护羌校尉的设置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其前身就是汉朝政府临时性派出的使者,汉武帝神爵二年(前60)后成为一个固定的官职。其职责是管理活动于凉州刺史部内各郡县的羌人,同时对塞外羌人负有侦视之责。护羌校尉持节巡行各地,又被称为护羌使者。  相似文献   

4.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方山南麓的北魏思远佛寺遗址,是北魏文明太后冯氏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大同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考占发掘,揭露了北魏、辽金和明清等时代的文化层,清理了北魏时期的山门、实心体回廊式塔基、佛殿、僧房等建筑遗迹,出土北魏简瓦、板瓦、莲花化生章子瓦当、脊饰、柱础以及一些佛教造像残件等。把佛寺建入陵园,有着深刻的宗教、政治、社会的原因,就思远佛寺建筑而言,应代表丁北魏平城时期的最高建筑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前言 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大同)到迁都洛阳近一个世纪,大同一直是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也是鲜卑草原民族与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交流的大熔炉.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他们继承吸收、融汇创新,创造了各种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惜于此时期的绘画作品保存极少,仅从史料考究难辨明,而考古发掘添补了这些缺憾.建国以来,大同地区发掘北魏墓葬近800座,但发现图像资料的相对不是很多.目前发现的北魏墓葬中有壁画的二座:迎宾大道北魏16号墓,大同沙岭北魏7号墓;彩绘石椁的二座:智家堡砂场北魏石椁壁画墓,雁北师院北魏宋绍祖墓.出土彩棺(或漆棺)的葬墓有九座:湖东北魏1号墓,二电厂北魏墓群37号墓,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185、M299、M253,安留庄北魏墓群漆棺画,智家堡砂场北魏彩棺画墓,迎宾大道北魏M16、M90,大同沙岭北魏7号墓.本文拟就以上材料择其要者,来探讨北魏平城时期的墓葬绘画的流行趋势,并从美术技法的角度加以分析,发表一点肤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敬祈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6.
汉代护羌校尉述论高荣汉代护羌校尉是为管理羌族事务而特设的官职,秩比二千百,略低于郡守。但他既不同于那太守是行政官,也不同是州刺史是监察官;其职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其作战区域更是跨郡连县。对这一位殊权重的职官的建置,学术界的研究却显得薄弱和不...  相似文献   

7.
北魏如何在政区设置上结束五胡十六国局面、开辟南北朝对峙政治新局,是北魏政区演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版图变更和政区设置的角度,探讨北魏在灭亡后燕以后国家在空间上的快速成长过程,据此进一步证实学界关于十六国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军镇化的判断,确认政区设置军镇化在南北对峙的边疆地区同样存在。只是在北魏时期,内地军镇体系倾向于为州郡体系所取代,而在边疆地区,因军事职能需要,两者比峙并立。本文的研究亦证实徙民是北魏政区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监察机构是国家机器自我调节的重要一环,监督机构是否健全和监察体系完整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政管理活动的进行。曹魏时期的监察制度在秦汉监察制度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御史台、尚书左丞、司隶校尉和校事一起构成了曹魏时期的中央监察体系。本文试根据有关文献对曹魏时期的中央监察体制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广饶县位于山东的东北部,北接黄河,东北临渤海,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地带。北魏时期曾置青州于此,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那时曾建造寺庙多处,内中都有造象。经历了长久的岁月,寺庙早已塌毁,优美的造象就屹立在废址上。解放前国民党和敌伪统治时期,这些造象无人  相似文献   

10.
<正>《魏书》的作者魏收在自序中,详细叙述自己编撰该书的经历,其中提到许多与北魏、北齐图书管理有关的机构和官职。这就为我们研究北魏、特别是北齐的国家图书管理制度以及图书管理机构提供了直接且有依据的史料文献证据。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与北齐皇室图书典册管理相关的机构1.秘书监。原本是朝廷设置的用以管理图书的专门机构。该机构最早在东汉延熹二年(159年)设置,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管理皇室的图书典籍。曹魏时期也曾设立这一机构,职能  相似文献   

11.
12.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素心”与“史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理论成就的形成过程中,唐代史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及清代史家章学诚的“史德”说是关键环节。当然,任何学术成果尤其是理论上的突破,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积累为前提与基础,这种积累首先必须是学者个人的,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它更是社会的与时代的。因此,从孔子、孟子的时代起,我们  相似文献   

14.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19.
本从都市平量器字入手,结合东汉相关的度量衡制度和两汉中遗存的刻铭陶、漆器字、以及东汉相关历史,考证都市平量器并非成都市平量器的简称。  相似文献   

20.
本对于古籍献中“百工”一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考证,发现它与“百官”一词的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从字形、声音及化历史的研究对比中取证,认为“百工”作为上古一官职名,后世直接对译成“百官”实际上存在混淆和误解,却也可从中看出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一特殊语词的变化的历史考证将对训诂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