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学理 《文博》2012,(4):11-18
咸阳原上的毕陌陵区,是秦都咸阳早期城市规划中的一处秦王陵墓区。《史记》载明葬有秦惠文王与武王,但自宋代以来混称为周文王与周武王陵。虽经历史代学者辨正,特别是近年在这一地域探测出几座秦陵墓以来,对墓主的定位分歧更大。本文考证的结果是:Ⅱ号陵园为"公陵",葬秦惠文王;Ⅳ号陵园为"永陵",葬秦武王;Ⅰ号陵园葬孝文王公子子傒,Ⅲ号是陪葬墓。这里没有秦献公父子之墓,汉平帝的王皇后陵也绝不是"秦孝文王的寿陵"。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探讨了战国秦陵的墓主、选址、共性及个性特征。认同并补证了学界关于芷阳一号陵园葬秦昭王与唐太后、芷阳四号陵园属宣太后、严家沟秦陵为“公陵”、周陵镇秦陵为“永陵”的意见;提出了司家庄秦陵的墓主为孝文王、“韩森冢”的墓主为叶阳后的观点。认为秦称王后在都城西郊开辟了咸阳原陵区,随着都城向渭南扩张,又出现了芷阳陵区。本文还归纳了战国秦陵在陵园形状、墓形、建筑、陪葬坑、祔葬墓等方面的共性特征。又根据其内部差异,将之分为“咸阳原类型”和“东陵类型”,认为前者充分借鉴了东方列国、尤其是魏国陵园制度,呈现出了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后者在某些方面趋于守旧,则为本土保守派势力回归传统的选择;而夏太后陵、乃至后来秦始皇陵园的规划设计,是二者发展、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耿庆刚 《文博》2016,(4):68-71
韩森冢墓主有秦孝文王寿陵、秦庄襄王陵、汉史皇孙冢、汉刘康恭皇陵等说,根据最新刊布的调查勘探资料显示,其应属于一座秦陵。从规模判断其规格至少应比王、王后略低;根据墓道、陵向等形制判断其在战国秦陵演变序列中的相对位置,然后结合已知陵墓的年代与文献记载判断其应为秦昭襄王太子悼太子陵。  相似文献   

4.
陈治国 《文博》2012,(2):26-30,70
学界目前一般将秦王室在芷阳的葬区称为"东陵",本文经过分析后认为,秦时尚不存在将帝王墓称为"陵"的做法,而此前普遍认为是帝王陵的公陵、永陵和寿陵,应该是地名而不是陵名。如果将"东陵"理解为陵园的话,那么,"东陵侯"这一称谓在官制方面将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东陵侯"指的是封侯,"东陵"封号是一种美称,不具有实际含义,因此也不能将芷阳葬区称为"东陵"。  相似文献   

5.
2014年1~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闫家寨村发掘了一批战国秦祭祀坑、墓葬、围沟、建筑基址等遗迹。发掘区位于司家庄秦陵("董贤墓")东北约350米,此次发掘为了解司家庄秦陵的布局结构、战国秦高等级贵族葬制、葬俗及其在整个秦陵墓体系中所反映的社会层级结构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咸阳“周王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王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北侧,陵园平面为长方形,方向170°,由南北两陵、内外双重围墙、双重壕沟、外藏坑、建筑遗址、小型墓葬等部分组成。内陵园中除南、北两陵外,还有少量的建筑遗址及外藏坑。外陵园内则有较多的外藏坑及建筑遗址。外陵园的西北角、东北角及东侧外围墙、外壕沟之间的北段发现小型墓葬三组。据陵园形制、布局特点及出土遗物分析,周王陵的时代为战国晚期,为秦悼武王及其夫人的陵墓——永陵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印山越国王陵的陵区是经过精心的选择的。从陵园布局和墓葬形制分析,越王国王陵在仿效先秦秦国王陵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色。而墓葬的巨大封土应是对越民族传统葬制葬俗的继承延续。  相似文献   

8.
洛阳北魏景陵位置的确定和静陵位置的推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魏自孝文迁洛,定沤河以西为长陵,以后宣武帝葬景陵,孝明帝葬定陵,孝庄帝葬静陵,均在洛阳。然而由于年长日久,战乱频仍,其位置多已失真。近代学者虽作过一些考证和推测,均因论据不足,又缺乏实地调查,故多有谬误。直至解放后的1966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的郭建邦同志,根据1946年出土的"文昭皇太后山陵志",才标明了孝文长陵的确切位置,而以下诸陵尚需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9.
严家沟秦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办严家沟村北侧,陵区由陵园和陪葬墓区两部分组成.陵园平面为南北向长方形,由双重陵园、陵墓、陪葬坑、祔葬墓、建筑遗址、道路、陪葬墓等遗迹组成.内陵园中除南、北陵墓外,还有少量的建筑遗址、陪葬坑及大量祔葬墓.陪葬墓区位于陵园西部、南部.严家沟陵园叠压在汉成帝延陵陵园之下.根据叠压关系以及陵园、墓葬形制、陪葬坑、采集遗物等分析,严家沟陵园应为战国晚期秦陵.  相似文献   

10.
高句丽政权存世705年,共传28王。迄公元427年前,始祖王葬在第一个主都的纥升骨城附近,第2世王至19世王均葬在吉林集安的洞沟古墓葬群中。末王高藏被唐军抉至长安,死后葬乾陵“颉利墓侧”。其20 世王长寿王曾在“故国”造陵,但未及使用便迂都平壤。故此,高句丽王陵共有21座在中国境内。然而,  相似文献   

11.
龙头山墓地龙海墓区的重大发现促使渤海王陵的探讨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根据最新考古材料和文献史料,分别研讨了作为渤海王陵或可以作为王陵所在探讨的墓地、可以作为王陵或王陵级别探讨的墓葬,从分期角度进一步研讨了六顶山墓地、龙头山墓地龙海墓区、河南屯墓地及三陵坟墓地的性质、年代,同时还从渤海王陵选址与构筑等陵寝体系形成的层面研讨了其与唐代帝王陵寝制度的一致性,从而把渤海王陵问题的研讨进一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清东京陵     
清东京陵李凤民清代陵寝除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之外,还有一座被人淡忘的东京陵。此陵原是清陵规模最大的墓园。曾葬有太祖努尔哈赤之祖父母、父母,以及他的后妃、兄弟、子侄等十数人,时称“东京二祖陵”,是关外“四陵”之一(另三座祖陵为兴京永陵、盛京福陵和昭...  相似文献   

13.
汤陵初考     
<正>汤陵,又称汤王陵,即商汤王墓,为殷商古墓葬。成汤王是商朝的开国君主,而且是一位爱民如子的贤王,是我国古代最有德行的圣君之一,他的功德受到人们的尊敬。古有"汤无葬处"之说。成汤死后葬于何处,史学界尚无定论。有关汤王陵的记载,最早见于《皇览》:"汤冢在济阴毫县。"《括地志》谓在薄城,又云在洛州偃师县,传说不一。《水经注》载:"商成汤葬于涡河之阳。"《文献统考》载:"殷汤葬  相似文献   

14.
李银德 《东南文化》2013,(1):87-96,127,128
西汉时期,今江苏境内分封有楚、荆、吴、江都、广陵、泗水国等诸侯国。近年来,泗水王陵、江都王陵和楚王陵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和新的进展。研究表明,江都王刘非时为一王二后,陵园中的陪葬墓M10墓主并非淖姬,王与后墓玉棺的发现丰富了西汉内壁镶贴玉板的玉棺的实物资料;大青墩汉墓的形制结构与西汉其他诸侯王陵存在较大差异,由清理出土的"刘绥"印章分析",绥"与"综"字形相近,墓主可能是第四世泗水王刘综,也可能是王室成员刘绥。  相似文献   

15.
<正>目 次一 缘起二 K12出土动物遗存分析三 相关问题讨论一 缘 起神禾原战国秦陵园位于陕西西安长安区韦曲南郊的神禾原西北部贾里村东,现为西安财经大学长安校区。陵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48、东西宽312米,外环兆沟,内筑陵垣,近南部以东西向夯土隔墙分为南、北二区,设有内外五门;带有四墓道的“亚”字形大墓(M1)及所附图一 神禾原战国秦陵园遗迹分布图十三座从葬坑位于北区,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386年,赵国迁都邯郸,多位赵国侯(王)死后葬在邯郸城附近。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部发现多座战国时期的赵国侯(王)墓葬,这些墓葬在位置与分布、墓葬制度、墓外设施等方面充分体现出战国时期赵国王墓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内涵。可以说,赵都邯郸时期,不仅促成赵国侯墓向王墓的变化,也完成了王墓向王陵的转变,为探讨战国时期王墓的发展及陵寝制度的初步形成提供了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陵园、封土、墓穴、外藏坑、祔葬墓、陪葬墓、道路等七个形制要素,对大云山西汉江都王王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判断大云山王陵与汉代帝陵属于同一陵墓制度,但等级较帝陵稍低。此外,其与帝陵形制上的区别,也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甲骨金文,均反映出晚商时期有一个嫡庶观念逐渐加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与殷墟西北岗王陵区不断突出王墓的作法是一致的。两个方面均反映出晚商王权的逐步加强以及父死子继王位传承制度的逐渐巩固与最终确立。西北岗王陵西区是比较纯粹的王陵区,但东区埋葬的人员较为复杂,只能看作是一处高等级王室墓地。西北岗王陵区可能开启于殷墟文化一期偏早阶段,并可能一开始就大致划定兆域界限。武丁在位时期可能对王陵制度作过重大调整,即西区只葬殷王,其他成员只能葬在王陵东区、小屯宫殿宗庙区西南部墓地以及后岗西区墓地等处。殷王陵不奉行夫妻并穴合葬,王与后分处。但王陵东区有异姓陪葬的现象。殷王陵区有象征国家政权的一面,与殷墟其他普通族墓地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因山为陵葬制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汉文帝霸陵,而汉文帝霸陵是受楚元王刘交陵墓的深刻影响.楚元王刘交开创"因山为陵"的思想根源,却有来自"垒土围山"、"筑陵以象山"的传统葬制、时代变革、楚国地理地形条件等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永陵,原称兴京陵,在今新宾县城西四十里的启运山前,埋葬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前四辈先人,即远祖孟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的坟墓。 设官派兵,守陵司祀 永陵是清朝帝王的祖坟,被历代清王朝尊为圣地,格外重视。顺治十三年,在陵山周围划立界址。外山周围三十里设立红桩六十四根,红桩外二十丈设立白桩六十四根、青桩一百根。“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採;青桩以内,禁止烧造。”十二年六月和十八年九月,清统治者又先后为肇、兴、景、显四祖坟竖碑镌文,歌功颂德。十二年,在永陵增设陈满洲兵二十四名。康熙九年在永陵设总管衙门,守护陵寝,并设有相当数量的夫丁匠役,专司陵内外杂役及祭祀事宜。“永陵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