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泰安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淳于右造”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4月,在泰山虎山东路拓宽工程中,发现了一处战国墓葬群,出土1件带铭文的铜戈。此戈援长而狭,胡上三穿。内微上翘,上有一穿,内末端及下侧有刃。通长27.2、援长18.6、宽2.5~2.9,内长8.3、宽2.9厘米。穿右侧自上而下铸有“淳于右造”1行4字铭文(图一~三)。从“淳于右造”戈的形制、铭文看,应属战国中晚期的遗物。铭文中的“右”,应是铸造兵器的“右库”之“右”。齐国当时在都城设有左右库冶造兵器,下属小诸侯国亦设兵器冶铸库。从目前所发现的铜戈铭文中,已有“淳于左造”、“淳于右造”可证明。铭文中的“造”字从“舟”则为齐国兵器铸…  相似文献   

2.
江陵出土吴王夫差矛铭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11月,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5号墓出土1件青铜兵器,因其形制与矛相同,故一般称之为矛。器中脊两侧近基部有错金铭文两行8字:"吴王夫差自乍用(?)。"春秋时期的吴国铜器传世较少、铸有铭文的吴国兵器,过去只见有戈及剑,这件吴王夫差矛的出土,是近年来吴国铜器的重要发现。这件铜矛铸造工艺极为精美,与江陵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堪称为吴越兵器中的双璧,是稀世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3.
石蝶 《文物世界》2006,(1):71-74,80
《考古》2005年2期刊发了一批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的先秦至汉晋时期青铜器。多件铜器上还有铭文,且铭文的字数颇多,有的达到76字。这样一批有铭文的铜器,自然会引起学界的重视。文中刊布的先秦铜器有10件,其中剑7件,戈1件,笛1件,碗1件。其中除2件剑没有铭文外,其他8件皆有。我们认为这8件有铭铜器都是伪铭或伪器。有铭文的5件剑中,其形制可分两类。一类是扁形直茎,另一类是圆柱形直茎,有格。5件剑的铭文都刻于剑身一面的中脊两侧,由右向左作两行竖排。这5件剑的铭文摘录如下(括号中之字为笔者所释)。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5,(9)
<正>2014年底,苏州博物馆征集到一件春秋时期青铜剑,剑身铸有铭文70余字。从铭文得知,器主是寿梦之子、此之弟姑雠亓,即吴王余眜。吴国王室青铜器存世较少,且多为兵器,但铭文极少有记事内容。本剑铭文不仅有三位吴王的王名,而且还记载有征伐、王位继承等内容,通过与文献相互印证,可以解决有关吴国王名的一些问题。本剑是吴国王室兵器中较为重要的一件,也是目前所见先秦兵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现将其介绍如下,并对铭  相似文献   

5.
1989年,山西高平市北城区凤和村发现战国青铜兵器一批,共有戈3件,链3件。兵器的出土地点在长平古战场范围之内,这批文物现收藏于高平市博物馆。3件戈的形制基本一致,其中1件戈有铭文17字。此戈长援,长胡,援双面开刃,与胡刃形成完美的曲线,三梯形穿,有阑,内呈匕首形,也开有双  相似文献   

6.
辽阳博物馆收藏有两件1988年出土于辽阳市太子河区东京陵乡石嘴山汉墓中的西汉刻铭铜器,其中的铜魁应为铜承盘,与同墓出土的铜熏炉是一组器物。两件铜器所刻铭文为研究汉代计量提供了实物资料,也反映了汉代辽阳地区与内地的经济交往。  相似文献   

7.
最近,河南新郑市博物馆在藏品建档中发现3件战国带铭文青铜器。其中铜鼎1件,铜戈2件,现介绍如下:l.铜鼎(图一);日藏。高16厘米,口径15厘米,重2M0克。鼎盖与鼎身合成一个扁圆体。子母口。鼎盖鼓起呈覆盘状,上有三“凸”形钮,组成等边三角形且与三足对称。鼎盖中央部位铸铭“始是官”三字。(图四:l)鼎肩附一对长方环形耳,两耳微曲外移.圆腹较深.小平底.下部右尊自一铜鼎蹄形三矮足。腹部饰一周凸弦纹。铭文“越是”疑为地名,无考。“官”字在战国铜量器铭文中常见,如“上官”、“下官”、“私官”等。2.铜戈(图M)197…  相似文献   

8.
孟德会  刘余力 《文博》2022,(2):69-73
洛阳伊川徐阳墓地出土两件铭文铜器,一件为西周时期的铜戈,另一件为春秋时期的铜勺。铜戈上铸有铭文“成周”二字,铜勺上铸有铭文“宔之”三字。成周戈是洛阳地区首件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带“成周”铭文的铜器,成周戈的发现进一步证明西周东都位于洛阳一带,也证明自西周中期始“成周”是西周东都的唯一称呼。“宔之”,“宔”读为主,“”为“斗”字的异体。“主之斗”铜勺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件自名为斗的铜勺,铭文表明此勺是内迁至伊洛河流域的戎人首领所用之勺。  相似文献   

9.
滦平县发现宋代铁权1993年4月,滦平县大屯乡二铺村村民在收购废铁时,在大屯乡岑沟村收到铁权一件,交到县博物馆收藏。铁权为方桥钮,中间一系绳方孔,束腰,双面合铸,正面阴刻铭文“明昌”二字,背面阴刻铭文“六年”二字。明昌六年(1195年)为宋宁宗赵扩年...  相似文献   

10.
秦王卑命钟     
1973年枝江问安出土。钟通高38、甬高10.5、两铣间距20.7、壁厚0.9厘米。钟体大部分饰有花纹,以蟠螭纹为主,间有雷纹、谷纹、绚纹、贝纹等。钲上钟乳计36枚,上饰涡纹。钟内甬底处有一近圆形凹槽。舞内及内壁两侧均有长方形调音槽。钟外一面刻铭文十二字,钲部四字“秦王卑命钟”,鼓左八字“竟堋(墉)王三定救秦麴”。该钟铭文不全,应为一套钟的一件。据铭文和形制特点分析,此钟当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遗物。现藏宜昌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
崔松林 《中原文物》2023,(4):102-105+111
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一件战国时期带铭铜戈,铭文包含了戈的铸造地、铸用年代,以及兵器的铸造、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重要信息。本文通过对其铭文考释和信息解读,确定了戈的绝对年代,厘清了韩高都与魏高都及东周王畿之间的关系,为战国时期韩国兵器断代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发掘的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乐器祭坑出土编镩3件、编钟8件。其中最大的1件青铜镩高度为65厘米,透雕扁形龙纹纽,体腔及舞部主题纹饰为龙纹,附铸四条龙纹脊。镩鼓部有竖向排列的铭文26字,铭首为“秦子”二字,故曰:“秦子”镩。这种形制的编镩承袭了西周晚期的“克铸”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3.
1975年3月陕西省扶风县法门乡庄白村发现一批西周铜器,经扶风县博物馆派人现场清查,系一墓所出。共出铜器18件,其中有铭文的11件,涉及的人名有 、父乙、 父和伯雍父等。此墓无论是器物组合、器形、纹饰还是兵器种类都是很有特色的,因此引起学术界关注。罗西章、吴镇烽等先生根据器形、花纹及铭文字体,把此墓定为穆王时期,认为 是墓主①。本文在上文基础上,对墓主家庭、族属及伯雍父其人作一探讨,以求教大方。 伯雍父其人 墓出土一盘,腹底有铭文7字,曰:“伯雍父自作用器。”伯雍父用器出自 墓,是很有趣的现象。 …  相似文献   

14.
杨博 《文物春秋》2014,(1):52-53
《集成55著录传世之“安右矛”三件,编号11488-11490,本人曾于2011年《东周有铭兵器考释三则》一文中讨论过其中的一件(编号11490)。本文对前文做了修正,认为此器的铭文当释读为“安平右”为妥,是器当为战国早期齐国兵器,齐之安平即是春秋纪国之“ ”。  相似文献   

15.
在张家口地区博物馆文物库房藏品中,共收藏有14件元代衡器——铜权。其来源大多由馆里运用征集、拣选的方式搜集起来,小部为群众献交的。为叙述方便,按权身铸造时代的刻铭先后顺序,无年代的刻铭放其后,兹介绍于下: 至元八年权 1件,拣选。权体呈亚腰园柱体、方钮,园形底座上饰五周弦纹;两侧从上至下留有一道两范合铸的实棱。权身正面阴铸铭文“至元八年”,背面阴铸的铭文因锈蚀和磨损严重,只辨清一“造”字,左侧上方阴铸一“西”字铭文,应是官方铸行时的编号。通  相似文献   

16.
  张驰 《东南文化》2018,(6):39-44,F0002,F0003
2009年4月,楚州博物馆在淮安如意里小区抢救性发掘了一口唐代砖井(编号J1),共出土可复原器物63件,包括大量瓷器、带"汲"字铭文的铜壶以及刀、钩、矛等铁质兵器。该井结构奇特,腹径巨大,在淮安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7.
江苏赣榆出土宋银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苏赣榆出土宋银锭最近赣榆县宋代故城遗址“城址”村附近,距地表30厘米处出土六件宋代银锭,其形制、重量基本一致,唯铭文有所差异。银锭为束腰硅码形,两端宽约9.5、腰宽5.5厘米。锭面略凹,边沿微卷如砚,有竖列砸印铭文,其中一件铭文为“密州侯家”、“诸...  相似文献   

18.
湖北谷城博物馆收藏铜镜20多面,其时代上至东汉,下至晚清,以唐、宋镜居多。这批铜镜多为征集所得,现择其几件具有代表性的,依时间先后,逐次介绍于后,供大家研究参考。1.“位至三公”连弧纹镜(馆藏号0251)。圆形,凸面,圆钮,柿蒂形钮座。钮周围饰柿蒂纹四个,铭文“位至三公”四字分置于四蒂间,从下向左旋读。铭文外置一周凸弦纹。中区是一圈内向连弧纹,素宽缘。直径11.4、沿厚1.5、或高1.1厘米。属东汉晚期作品。1988年11月27日征集于该县城关镇韩卡子村(图一)。2.“真子飞霜”镜(馆藏号0092)。镜面微凸,八瓣葵花形…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在阜阳市郊区万庄大队刘庄生产队出土一件铭文铜镜。这是一件带有歌颂井田制铭文的王莽时期的铜镜,现藏安徽省阜阳市博物馆。此镜为鸟兽纹规矩镜,圆形,直径15、边厚0.5厘米。圆纽,圆纽座,座外一周排列9乳,乳间有长宜子孙4字。9乳外为双线圆框,圆框  相似文献   

20.
襄樊市博物馆所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中,有一件有铭的铜鼎。关于鼎的形制、铭文,王少泉同志已撰文作了详细的介绍。此鼎盖、器皆有铭文二行六字,据王文所释,盖铭为:“邓尹侯之洉(池皿)”,器铭为“邓尹侯之”。杨权喜同志则释盖铭末二字为“浴(池皿)”,器铭末二字为“(鼎可)?(化鼎)”?.从所发表的铭文摹本看,盖铭中的“(池皿)”字当隶定为“(沱皿)”,其上一字释“浴”于字形无据;释:“洉”,形虽相近,亦不可通,此字应释为“沰”,为从水石声之字。春秋战国文字中,“石”或写作后,见《先秦货币文编》及《古玺文编》卷九;或写作,见《说文》“磬”字古文所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