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焦作温县南平皋东周墓葬的7例人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南平皋东周墓葬两性居民平均死亡年龄为42,43岁;女性颅骨在种族特征上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和南亚类型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应属于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古中原类型居民,同时不排除受到古华北类型居民等其他人群的影响。女性居民的平均身高为158.09厘米,处于同时代北方不同体质类型人群中的中等偏上水平。在南平皋东周人骨上也发现骨性关节炎、创伤、龋齿、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生前脱落等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性别年龄的构成、种族特征、头骨上的火烧痕迹以及创伤等分析了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外城东门一带出土的头骨。研究发现,祭祀坑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不见未成年个体。从种系特征看,祭祀坑头骨具有长颅、高颅、狭颅、窄面、中眶、阔鼻、面部非常扁平的特征,他们与内蒙古长城沿线一带先秦时期的土著居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祭祀坑头骨上留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可能与祭祀的仪式或者卸取头骨有关。头骨上的创伤表明龙山晚期陕北地区人群战争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3.
1998年俄罗斯科学院主持发掘了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佐尔戈尔Ⅰ、Ⅱ号墓地,辨认出几座鲜卑墓葬并确认这批鲜卑人群属蒙古人种,在蒙古国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都很少见到关于鲜卑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报道。利用获赠的这批珍贵的鲜卑人骨材料数据公布人种学分析数据,同时,与同时期中国以及蒙古高原其他地区出土的鲜卑人种学研究材料进行对比分析,试图用体质人类学方法,对蒙古高原鲜卑人的体质特征、演变以及人种构成进行初步探讨。该墓地人骨,与拓跋鲜卑的扎赉诺尔A组之间的欧氏距离系数最小,属于北亚蒙古人种。  相似文献   

4.
日本弥生时代人群的体质特征和比其早的绳文时代人群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之间可能不具有继承关系。本文主要根据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日本不同时期人群的起源和演化。此外,还从中国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人骨材料的研究,探讨了日本弥生时代人群的源乡。虽然现代日本人起源的“移民说”基本得到认可,但因古代人骨材料涉及的出土地点和时代有限,而且可能与日本弥生时代人起源有关的古代人骨DNA的研究结果也非常少;因此,从目前对中国大陆和日本弥生时代遗址出土人骨的对比分析结果看,关于弥生人源乡在哪里还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认识,还不能肯定地说出中国大陆的哪些古代人群对现代日本人种族形成有过重要的基因贡献。  相似文献   

5.
靺鞨人种考     
通过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和沙普卡靺鞨墓地的人类学资料探讨靺鞨人群的人种问题,从研究的结果看,在体质类型的划分上沙普卡靺鞨人更接近古西伯利亚类型,而特罗伊茨基靺鞨人则更接近古蒙古高原类型,暗示了靺鞨人群的构成是复杂而多源的。特罗伊茨基墓地在考古学文化和人群的人种构成上都受到来自贝加尔地区人群特别是突厥人群的影响。特罗伊茨基靺鞨人和沙普卡靺鞨人在最终的基因流向上也存在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2000年2~11月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石景山区老山地区的一座西汉贵族墓进行了发掘 ,出土一具人骨。2002年10月 ,研究人员对该人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古代DNA和颅像复原等方面的研究 ,得出初步结论 :老山汉墓墓主人为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 ,其体质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 ,并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较为接近 ;在近现代对比组中与华北近代居民的种系特征最近似 ;在古代对比组中与殷墟中小墓组所代表的中原地区先秦时期的土著居民最为接近。该个体的身高约为159.8厘米。  相似文献   

7.
以无锡市太湖广场为例,从时间距离与以行程时间乘以相应交通速度转换得到的间接空间距离两个角度分析了城市广场的休闲者空间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时间距离上,休闲者的绝大部分都在30min以内,且呈不均匀分布;空间距离上,以1km为临界距离,该距离之内的休闲人数随距离出现波动,该距离之外的休闲者百分比随空间距离呈明显的衰减规律;距离衰减累计曲线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城市休闲行业休闲者空间分布具有各自的衰减模式;另外,因交通方式的差别广场休闲者在空间距离上存在明显的圈层分异。  相似文献   

8.
一般提到明式家具,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以黄花梨家具为代表的硬木家具。其实,苏作的硬木家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工艺上看,明式家具还应包括京作和晋作家具。[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日本人的汉字观和日语汉字的特色曲维木白通常,我们把那些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过汉字并在文化等方面受到过汉民族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划定为汉字文化圈(或称汉字文明圈)。在汉字文化圈中,日本的情形非常特殊。从地理位置上看,日本与中国的距离不如朝鲜和韩国近,日本也不...  相似文献   

10.
胡鹏飞 《旅游纵览》2013,(4):256+258
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质也在不断进步,人文关怀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对障碍人群的关怀更加的让人关注,本文通过对西安地铁地上空间的实际分析,以及从障碍人群在从出发地到地铁的这一端行进距离上,通过对障碍人群对于导向标识系统的阅读过程分析,为了减少障碍人群在行进过程中的困扰,方便其行进,对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城市导向标识系统的无障碍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规则以及设计规则。  相似文献   

11.
1973年上半年,我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届党代表大会代表,身份界别是女知识分子党员代表。同年8月,我去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十大,见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朱德、董必武、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会议期间,邓颗超同志(祖籍河南光山)始终参加河南组讨论。全国参会代表1249名,河南代表团42名。在人民大会堂会议厅我的座位是14排39号,靠中间左侧人行道,看主席台上的人看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12.
元祜墓是河北省磁县北朝墓群中的其中一个墓葬。墓室中有一棺一椁朽痕,棺内有一具人骨。墓葬中还发现了有碑文的墓志石,从墓志记载获知,墓主人是徐州刺史元祜,他也是北魏皇帝拓跋焘的重孙子,葬于公元537年,死时56岁。人骨的保存状况不好,收集到一些头骨片、完整下颌和小部分体骨。骨骼上的一些特征显示出男性特点,关节面普遍存在关节炎症状,胸椎和腰椎上都有小型骨赘,为骨性关节炎的表现。牙齿磨耗严重,有牙周病及根尖脓肿现象。由于头骨破损严重,无法从形态观察和测量数据来判断元祜的种族形态类型。元祜骨骼的线粒体DNA结果显示,元祜归属于单倍型类群C,而且与元祜线粒体DNA的单倍型有共享序列的人群基本都在亚洲,特别是北亚地区,结合元祜的单倍型类群的归属,推测元祜应该属于北亚人群。对中国古代鲜卑人群的人骨形态学研究指出,其形态特征更近似于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同时也有不同程度的东亚类型特征。从鲜卑的发展历史看,鲜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种族,而是一个多民族的混血"混合体",除了与匈奴不可避免地发生基因交流外,与东亚类型人群,主要是汉族也应该发生过基因交流。但DNA的分析显示,鲜卑人群受到汉族的基因影响有限,并没有改变鲜卑人群为北亚类型的主体特征。另一方面,虽然鲜卑族不断的南迁、汉化并最终融入到汉族主体中,但是在遗传学上并未显示出拓跋鲜卑人群与现代汉族较近的关系,主要是因为汉民族主体庞大,来源复杂,鲜卑人群的混入并没有对汉民族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内容上定义.可将文化理解为人群社会活动的产物。从时间上来说,人群的活动首先是谋生活动,紧接着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提高自身素养的活动。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基础.并具有初蝌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孤家子遗址66例高台山文化时期古代人骨标本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我们得到以下认识:孤家子遗址居民的平均死亡年龄为34.9岁,其中男性平均死亡年龄38岁,女性平均死亡年龄37.5岁,死亡年龄段主要集中在壮年期和中年期两个年龄阶段,男女性别比为0.93:1;主要的颅面部形态可以概括为:中颅型,伴以高颅型和狭颅型,明显的狭额型和狭上面型,较低的中眶型和阔鼻型,垂直的面型和较大的面部扁平度,这些特征与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特征相符合;与相关的古代对比组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孤家子组与代表"古华北类型"的平安堡组,夏家店上层合并组及大甸子Ⅰ组具有更接近的形态学距离,这为探讨高台山文化居民的源流问题提供了人类学方面的线索;通过对高台山文化流向的论证,作者认为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上游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是由高台山文化发展而来的,得到了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的双重考证。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采访对象袁大受、叶农、白秀英等人为代表的人群,准确的名称是“西藏的北京支边青年”,简称为“北京支青”,并非我们事先习惯所认为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相似文献   

16.
刘奕 《贵阳文史》2011,(6):55-58
手记:梦想、坚持和成长似乎是背包客人生中的起承转合,背上背包、用双脚行走,看山、看水、看人……这样的场景听起来近在咫尺,仿佛出发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惜这样的生活却远隔重洋,其间的距离或许我们可以归咎为现实的无奈。不是没有羡慕过背包客的潇洒与自由,不是没有向往过在路上的美丽与新奇,可惜羡慕始终只是羡慕,向往也始终只是向往,梦想终究没能如愿以偿地照进生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天津市蓟县桃花园明清时期墓群的62例成年颅骨作了系统的观察和测量,认为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范畴。通过统计分析,桃花园组的颅骨特征与北京组和华北组最为接近,可以作为新的华北地区典型的数据代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龙岗寺》发表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器物组合关系为基础探讨了器物演变过程,并对该遗址的半坡文化墓葬进行了分期与分段然后以尖底瓶这一半坡文化的典型陶器为主要线索,探讨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并结舍该墓葬中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死亡率,简要分析了该墓地所代表的人群状况,最后对该遗址的性质特征做了归纳。  相似文献   

19.
《南方人物周刊》2014,(29):78-83
梁振奋最早见到李茹的时候曾发出一句感叹:“原来你是我当年敌人的后代,真是有意思。”其时,距离他与李茹之父在长春的战壕两边对峙,刚好过去60年。虽然一个甲子仍不足以消弭国其裂痕与创伤,但普通中国人没有辜负岁月。  相似文献   

20.
《华夏地理》2013,(12):126-133
生成点云 3D扫描仪让光线在石头表面反射,以此对各个点进行测量(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不到6毫米),得到的数据组叫做点云。不同颜色代表从石头表面反射回来的光的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