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市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步而行的。列宁说过:“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交换的出现意味着市场的生产,市的产生、发展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有着天然的联系。我国市的起源及其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初步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宜昌地区发现夏商西周时期文化遗存多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宜昌地区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当阳、枝江,宜都、秭归等县进行认真的文物普查和初步试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二十处,从而填补了鄂西地区古文化在这段历史时期的缺环.宜昌地区地处鄂西,前几年出土了大量文物,证明了这里存在着大溪、屈家岭、季家湖等原始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春秋战国及以后的历史文化,而原始社会与春秋战国之间约八百多  相似文献   

3.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量制初步建立的重要时期,大口尊、盔形器、尖底陶杯、花边陶釜、殷墟的部分铜容礼器和箕形器是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定量容器.通过分析殷墟箕形器和南河崖西周盔形器的容积,可知晚商的安阳地区和西周中期的鲁北制盐作坊可能俱以250mL为基本单位量,与之配套的量制体系也可能已经产生.  相似文献   

4.
夏商西周金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近50年的考古发掘资料,夏、商、西周金器从用途上可分为人体装饰、其他材质器物上的装饰、祭祀用器、腰带饰四大类。京津冀辽蒙、豫鲁、陕晋、甘肃和四川等地区的金器,各有区域特点并反映了相关的社会问题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6.
太行山东麓和燕山南北地区在夏商西周时期是北方青铜文化和中原文化交往的前沿地带,随着两种不同类型文化交往程度的加深,相互影响,产生了融合两种文化的器物,如北方中原融合型青铜器。本文将以夏商西周时期北方中原融合型青铜器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和传播为主线,以求对隐藏在这类器物背后的北方青铜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揣测。  相似文献   

7.
<正>三峡地区地跨渝、鄂两省市,西接川东丘陵地区,东临江汉平原,北接大巴山,南依云贵高原的北部。夏商时期,三峡地区活动的族群主要是巴人。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巴"的记载,或作"巴",或作"巴方"。这些记载表明至迟在殷墟文  相似文献   

8.
夏商分界界标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考古学方面确定夏商分界的界标,是解决夏商分界的关键问题。要解决夏商分界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在考古学方面所确定的界标,这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9.
10.
<正>目次一小型青铜兵器的考古发现二小型青铜兵器的年代分析三小型青铜兵器的性质探索四青铜兵器小型化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五余论成都平原先秦时期考古遗存中,有一批特殊的青铜兵器,其形态结构与对应的实用兵器相同,但体型比实用器小,制作粗糙,难以作为实战兵器使用。此类体小质差制品的出现,或可反映当时人群特殊的思想及行为,成为区域性文化的表征之一。对于成都平原先秦时期一度流行的小型青铜兵器,过去发掘报告一般视为明器,也有报告  相似文献   

11.
李宏飞 《南方文物》2014,(3):130-138
本文在提出安阳地区商周分界判断标准的基础上,新辨识出一批重要的西周遗存。在分析陶器形制和器类组合特征的基础上,将安阳地区西周时期陶器分为早、中、晚三期,初步建立安阳地区西周时期陶器分期年代框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比较全面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四耳簋进行了类型划分,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得出四耳簋是西周初年出现的,主要流行在西周穆王以前,分布地域相当广泛且为周人、商人后裔及其他方国的高级贵族共同使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青铜簋的结论,同时指出四耳簋是周人重食文化的产物,填写了四耳簋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东北平底筒形罐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前言近年来,我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研究的重心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东北地区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然而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在我国东北及其邻区实际上存在一个面积相当广大的独立文化区。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在我国东北境内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存,如兴隆洼文化、小珠山下层文化、新开流文化、左家山文化和后洼下层文化的陶器几乎全是平底器,而平底器中又以筒形罐占  相似文献   

14.
《夏商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夏殷文化考古学研究》)日文版,饭岛武次著,1985年2月由日本山川出版社出版。引用考古材料丰富、全面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全书除序言外共分九章,其中前八章分别是: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和夏商遗迹;遗址和文化层;宫殿址;小型建筑址;墓葬;陶器;青铜器和玉器。几乎包括了已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成都平原地区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先秦时期人地关系问题逐渐引起重视。近年来在宝墩遗址、金沙遗址、高山古城、红桥村遗址等一些典型遗址开展了环境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在古气候与古蜀文明发展、古洪水、地貌与聚落变迁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先秦时期成都平原的先民在活动空间的选择上呈现一定的避水现象,洪水是影响古人活动空间选择的主要因素。季风的减弱、气候的不稳定、突发性的洪水以及稻作农业的传入等综合因素可能是古蜀先民从山前地带走向成都平原的主要原因。在今后研究成都平原先秦时期人地关系时需要综合考虑古气候、河流、地貌,灾害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陶器纹饰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成都平原史前文化陶器纹饰进行分期,揭示其早晚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纹饰分期同以器物群和器物形态为主要依据进行的文化分期之间并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纹饰变化的滞后性。这一差异表明纹饰在文化的传承上更具有保守性,更能反映文化间的传承关系。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对宝墩文化四期遗存的文化归属、成都平原史前文化的渊源等问题做了相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宜昌路家河遗址夏商时期陶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宜昌路家河遗址最多最典型的炊器陶釜入手,主要运用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分析陶釜在数量、器形、容量、纹饰等方面的变化,总结本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特点,进而探讨不同时期陶釜在发展、交流与演变,来源与去向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夏商考古学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育彬 《华夏考古》2002,(2):101-106
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历史是每个国家的共同追求。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 ,绵延流传 ,从未中断 ,世所罕见。无论是战乱、暴政或外族入侵及水旱灾疫 ,都未能阻止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历史的长河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造就了民族的伦理道德 ,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数千年来 ,我们的祖国虽然经过多次分裂 ,继之而来的是又一次的大统一。但中国历史还缺少夏商周以前和夏商周大部分的确切年代 ,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 ,只能依照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 84 1年 ,再往上…  相似文献   

19.
一些学者认为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属于早期巴文化。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可分为两两间存在时间缺环的三类遗存;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还无法支持将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推定为早期巴文化这一说法。本文同时还探讨了一些与早期巴文化研究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汉考古》2021,(4):71-80
湖南晚商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的文化归属和来源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伴随多个重要遗址的发掘,炭河里文化的面貌逐渐清晰,其分布范围与集中出土青铜器的沩水流域重合,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本文从辨析炭河里文化的青铜器出发,发现湖南及其邻近地区出土的晚商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实际上属于两种年代相继、特征不同的青铜器群,进而具体分析了各器群的文化内涵及其反映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