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与政治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一个颇具特殊意味的社会关系现象,特别是民族主义高扬的时代,往往也是一个歌唱和聆听的音乐时代,1931-1945年的中国尤其如此.本文以民族主义为视角,以抗战歌曲为中心,梳理了抗战音乐的发展脉络,分析了抗战歌曲对民族主义的建构和彰显以及民族主义旗帜下的音乐转型.  相似文献   

2.
《青溪寇轨》,宋元书志未见著录,《说郛》、《古今说海》、《四库全书总目》等均以为此书是宋方勺所撰,《四库全书总目》还认为《青溪寇轨》原是《泊宅编》中的一部分。本文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不仅“青溪寇轨》中“容斋逸史日”一段应视为洪迈逸文,而且《青溪寇轨》也可以推定为洪迈在主持修纂《四朝国吏》之际所辑集的一件史料文本。  相似文献   

3.
本期寄语     
<正>本期"理论与思想"栏中,赵轶峰的《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在回溯韩朝民族主义历史编纂学演变历程基础上指出,韩国民族主义历史学既是一种同质化的以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国家兴起为中心的宏大叙事,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思潮,经历了从国粹主义到民主主义,从激昂亢奋到相对温和的色彩转变,晚近西方学者对韩朝民族主义史学的批评也具有宏大叙事的性质。李根的《卡罗·金兹堡微观史学研究的理论指向》认为,卡罗·金兹堡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是一部可读的学术著作。几年来,该书作者在《世界历史》、《历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一系列关于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的论文。正是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又进一步从宏观上作了系统论述和概括,撰成了《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这一专著。现就以下几个问题,谈一些我初读的体会。 一、本书在理论上贯穿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类型分析”的方法,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地区规模较大的民族主义运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晓玉 《丝绸之路》2013,(12):52-53
《包楞调》是一首山东民歌的代表,出自成武县的一种民俗活动——担经,魏传经老人发现后对其进行了整理,使歌曲在短时间内响誉全国。《包楞调》也是一首记谱最完整的民间小调,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民间花腔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由于侗族大歌具备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价值,2005年已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2009年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政府承担申报的《贵州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批准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中东民族主义的研究不断有相关研究成果问世,特别是彭树智先生的《东方民族主义思潮》①属于中东民族主义研究的奠基之作,开创了中国中东民族主义研究的新天地.但就中东民族主义的微观个案研究而言,则十分缺乏.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韩志斌教授201 1年出版的《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②(简称《伊拉克复兴党》)一书,则是研究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专题研究,也是对中东民族主义个案的微观研究,弥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该书以作者2005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又经过6年认真的研磨,其整体构思和安排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笔者作为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之一,当时就看好这部专著.这部著作无论是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角度,还是从国别研究角度,较前大有提高,颇具学术功力,堪称—部力作.  相似文献   

8.
牛润珍 《史学史研究》2013,(2):40-47,63
由新史学发展为新民族主义史学,这是民国史学主流在抗战时期受宋学尤其是南宋浙东史学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民初史学家通过中国史学史研究发现了宋学与浙东史学的价值。"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史学家发扬宋学、浙东史学精神,注重事功,经世致用,投身学术抗战,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其代表作为陈垣撰著的《通鉴胡注表微》。新史学发展有两条线:一是以梁启超、何炳松、蒙文通为代表,由中国史学史研究发现了宋学;一是以王国维、陈垣、陈寅恪为代表,由历史考证通义理,进而转向宋学。两条线于抗战时期合一,形成了新民族主义史学。抗战胜利后,新民族主义史学融入马克思主义史学。由新史学而新民族主义史学,又由新民族主义史学而马克思主义史学,这是民国史学主流发展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文史快车     
《文史天地》2021,(2):92-93
正"下里巴人"不是人"下里巴人"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书曰:"客有歌于郢中(楚国国都)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下里》和《巴人》原来都是战国时期楚地民间歌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一带的人,  相似文献   

10.
“国体”是战前日本的民族主义的重要保证和推动力量,因此亦可称之为“国体民族主义”。与“国体”的结合,体现了日本民族主义的独特性。本文即以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典型体现——1935年的“国体明征运动”为例,指出“国体”意识形态作为共同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其作用不在于是什么,而是在于它的绝对价值特征可以用来确保民族认同、统合民众。于是每当体制有动摇之虞时就出现国体论的高潮,在这个意义上,“国体”与民族主义的结合是结构性的。  相似文献   

11.
《何日君再来》是许多人爱唱的流行歌曲,但《何日君再来》曾一度被打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招魂的靡靡之音、定为"反动的黄色歌曲"而打入冷宫。其作曲者刘雪庵的一生就是因为这一首歌背上沉重的黑锅。歌坛皇后邓丽君,因唱这首歌不能来  相似文献   

12.
1987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收到河南省舞阳县一同志送来的银印一方。印面方形,龟纽。边长2.35、通高2厘米。重67克。印面刻阴文篆书"扫寇将军章"5字(图一、二)。《宋书·百官志》称:"凌江将军,魏置。自凌江以下,则有宣威、明威、骧威、万成、威万、威寇……扫寇……凡四十号。"扫寇将军列为第29号。又称这些官职"或是后汉及魏所置,今则或置或不置"。同书《礼志》称:"鹰扬、折冲、轻车、扬烈、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中国靖江宝卷》中"官"字俗语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民间的政治文化。《中国靖江宝卷》中的"官"字俗语,集中反映了民间对于政治系统的认知以及对于政治权力的情感。民间对于政治系统的基本认知,形成了民间面对权力时的种种复杂心态和矛盾情感。  相似文献   

14.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而科学地研究民俗学的国家之一。folklore(民俗学)一词就起源于英语。民俗学的内容来自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他们的信仰和对大自然的依赖,也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对善恶美丑的爱憎态度。民俗学涉及传统信仰、风俗、民间故事、民间歌曲和俗语。最为人们熟悉的形式是民间故事和民间歌曲。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英国古文化研究者就对民间文学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约翰·奥布里在1696年出版的《杂录》一书,里面充满荒诞离奇的故事,是英格兰早期收  相似文献   

15.
张磊 《民族译丛》2006,(3):67-72
柄谷行人的《书写语言与民族主义》作为后现代批评语境中检视民族现代性进程的文本表述,主要围绕“语音中心主义”展开。从索绪尔语言学的德里达主义批判出发,柄谷创造性地拆解了语音中心主义的逻各斯传统,在“书面语”与“口语”、“外部的”与“内部的”、“外在化”与“内在化”、“历史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意识形态机能”与“自律体系”的二元并置中,以语言民族主义的系谱学考察,打破不证自明的日本现代民族国家想像,完成日本现代民族主义精神结构的深层文化探析。  相似文献   

16.
<正>《何日君再来》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流行歌曲,但却一度被认为是为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招魂的靡靡之音,被定为"反动的黄色歌曲"而打入冷宫。其曲作者刘雪庵因为这一首歌背上沉重的黑锅;歌坛皇后邓丽君,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方杂志》对中日关系发表了大量的看法和主张,以胡愈之、俞颂华、叶作舟等为代表在《东方杂志》上拥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他们曾积极关注中日关系,呼吁国人团结、努力抵抗日本的侵略,表现出了民族主义的特征。透过他们在《东方杂志》上留下的文字,有利于我们了解那时知识分子的所感所想。  相似文献   

18.
1939年6月,在新四军军部做统战工作的上海青年周中,曾创议用我国古俗女哭夫调创作反映日本妇女思念被征参加侵华战争的丈夫,悲叹自己命运的反战歌曲。于是在日本友人的协同下,借用吴语地区民歌《哭七七》调,重新填写了一支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歌曲——《东洋女人(军妓)哭七七》,歌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开花调是山西省左权地区的一种民间歌曲,这种民歌的每一首都是以××开花作为歌曲的开始,这也形成了开花调的特性。本文从开花调的歌词、音乐结构、旋律特色等方面的研究入手,从而解析开花调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20.
王琨 《神州》2013,(15):210-210
冯骥才的中篇小说《神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天津卫的很"哏"的故事,文章嬉笑怒骂,有礼有节",神"贯全篇。不同于其他的乡土小说,《神鞭》不仅用了一种贴近民间叙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并且尝试以一种民间思维对历史与民族进行文化反思与解读。更重要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神",不只是具体的意指,更渗透着着民间宗教的侧影及民间的神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