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何方 《炎黄春秋》2003,(6):50-56
李慎之同志走了,走得仓猝,走得利索,走得完全出乎朋友们意外,走得连他自己也毫无思想准备。今年4月2日,他因咳嗽去医院看病,一检查,说是轻度肺炎,被留下住院。7日,来电话问我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仍然是谈笑风生,一如往常。我问他是否赶时髦得了“非典”。他说,恰巧相反,是典型肺炎。来时只当感冒,由于正好有空床,就让他住下了。现在已有好转,打算最近出院,只是院方还没同意。12日问他病情时,他虽然还是滔滔不绝,但已有点气喘,说是前两天又得了感冒,发高烧,呼吸有点困难。却又不无幽默地说了句:“看来也许大限已到,要去见马克思了。”我也开…  相似文献   

2.
舒云 《百年潮》2001,(6):32-34
一小平同志逝世后,《人民日报》请陈锡联写一篇回忆文章。1997年3月6日,记者来到陈锡联家中。陈锡联向记者深情地讲述了他与小平同志相处的一些往事。此时,他还沉浸在哀伤之中。陈锡联说,作为小平同志领导下的老战士,心情很难受,这十多天睡不好觉。老首长嘛,我们好像失掉了什么。为更好地继承小平同志所有的遗嘱和托付,我研究了撒小平骨灰的报道,连听了两次,写得好。小平同志历史上的和十一届  相似文献   

3.
秀才买柴某秀才来到集市买柴,他坐在树下一边看书,一边打问。一个人挑着一担山柴走了过来,秀才便问:“柴卖吗?”那人瞪了他一眼:“不卖,挑到这儿干啥!”秀才一听“不卖”,便低头继续看书。一会儿,面前又放着一担山柴,秀才又问:“柴卖吗?”柴主说:“不卖,放在这儿干啥!”他一听,还是“不卖”,又低头看书。黄昏时候,集市上的柴已卖  相似文献   

4.
关山 《炎黄春秋》2004,(8):8-17
反对两个“凡是”获小平赞赏关山(以下简称关):任老,你是抗战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又长期身居要职,与小平同志一定有过不少交往吧!任仲夷(以下简称任):我在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之后直到1977年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前,与小平同志没有单独直接接触过,只是听过他几次报告和讲话。第一次见到小平同志大概是在1939年冬或1940初,听他作抗日战争中“关于锄奸问题”的报告,当时他才三十四五岁,留着小胡子,人很精神,讲话声音很响亮。第二次是在太行整风学习时,听他在北方局党校作关于“抢救失足者”的报告。1956年我出席“八大”,听他在大会上作修改党章…  相似文献   

5.
《百年潮》1997,(4)
邓小平同志逝世后的第三天,即2月22日,郑惠同志和我一道去著名学者于光远同志家约稿。谈话间,于老偶然说起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稿起草的一些情况,还说他保存有小平亲自拟定的这篇讲话的提纲手稿。这真是一  相似文献   

6.
胡耀邦是力主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并坚决身体力行的。还在1986年,我们有一次去中南海勤政殿看望他,他就告诉我们说,小平同志同他谈了,明年党的十三大,他不再担任总书记了,小平、陈云、先念等几位老同志也都退下来。他是作为一个好消息告诉我们的。谈话时流露出一种高兴和欣慰的情绪。他说,我今年已71岁,明年就72岁了,从80年到现在,已经担任了六年总书记,明年十三大一定要退下来。他还意味深长地问我们:你们原来想到过我会当总书记吗?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90年代一个春天的早晨,阴法唐一个电话将我召在大拐棒胡同的邸宅里,刚落座,他便拿出一份约稿信说:“人老了,都在忆当年的峥嵘岁月,二野的老人要征集《二十八年间》,写小平同志从师政委到总书记的经历,分给我的题目是邓小平与西藏。我觉得很有意义,毛泽东同志是马背上崛  相似文献   

8.
意外的特殊使命 1975年深秋,天气特别地阴冷。一天上午,当时上海市文化局负责人孟波同志突然来到我家,很神秘地对我说:“老齐,咱们俩有些事要马上去北京。”他这没来由的话,把我弄得如坠云雾,不着边际。那时,我刚被宣布解放,虽然说是让我和陆汉文、胡冠时等同志负责上海京剧团(即现在的上海京剧院)党委工作,但我是心有余悸,处处小心,大事小事都请示,生怕再被靠边批斗。出于谨慎,我问:“是什么事情?”孟波不露声色地说:“到了北京就知道了。”他秘而不宣。我更加要刨根问底:“你不说清楚,我就不去!”他犯了急:“瞎,你这个人真死心眼,告诉你,…  相似文献   

9.
万伯翱 《纵横》2014,(8):38-42
今年8月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因为我的父亲万里曾在小平同志身边工作过多年,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他,并称呼他为“小平伯伯”。时间一晃过去了几十年,回首往事,有关小平伯伯的一幕幕又浮现眼前。  相似文献   

10.
镌刻在雪域高原上的历史丰碑——邓小平与西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对西藏有特殊的感情,对那里的工作也特别关心。1978年他访问尼泊尔途经西藏高空时,曾提出去西藏看看,后因故未能如愿。1981年我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时,邓小平又转达上述想法,并问能否去西藏,我回答说可以。原因是条件不同了,现在下飞机乘汽车,车上配有氧气,拉萨住处送氧设备更全,问题不大。后来也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他感到遗憾,我们因未能在西藏见到老首长也感到遗憾。但对他与西藏解放和发展的紧密关系,则更在脑海中萦绕。1950年1月2日,邓小平同志和他的亲密战友刘伯承、贺龙、李达、张际春等同志,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  相似文献   

11.
雷公 《丝绸之路》2003,(1):47-49
又是一次天意巧合,2002年8月10日晚10时20分,我与家人随“中国小记西部行”至青海后,共八人赴兰州经嘉峪关落脚敦煌。晚10时40分我师潘絮兹之子潘贺打我手机,沉重地说:“你老师刚刚走了,我跟你说一声。”我急问何时,他说是10时20分。所以我们在敦煌呆了一天,便匆匆返兰州回北京。本来我们要走西藏,却鬼使神差到了敦煌,这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先生之意呢(他曾对我们说要最后再去一次敦煌)。  相似文献   

12.
从前,有一家人,前娘生下两个女孩后不幸病死了,后娘又生下了两个女孩。因为后娘很懒,一家六口人生活过得很困难。后娘就对丈夫说:“把前娘的两个姑娘赶走,不然一家人都得饿死。”丈夫说:“好吧!”一天,父亲把大姑娘和二姑娘带着出门去了。走着走着,来到一条水沟边,父亲问女儿:“老大,你到过这个地方没有?”老大说:“这个地方是我和二  相似文献   

13.
有两个朋友打算出去漫游,他们把所挣的钱均分了,决心去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他俩走了几天,到达了一个岔路口,看见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一条路有尽头,另一条没有。他们站下来想:“怎么办?我们选择哪一条路呢?”末了他们决定各走一条路,年终在同一地点重逢,平分好处。他们靠拈阄来决定,第一个人拈着走有尽头的路,第二个人走另外一条。走在有尽头的路上的那个人,晚上来到一个城市,便留在了那里。另一个人踏上没有尽头的路,走了整整一天,晚上来到一座高山前。他爬上山,看到一个老妇人坐在那里,她手里拿着一个线球,正转动着它。她问他:“喂!先生,你干什么?是对生活厌倦了吗?为什么来到这儿?你注定要被杀死在这儿。”他问:“那么你在这儿干什么?”老妇人回答说:“他们对我施了魔法,我被  相似文献   

14.
2001年7月,应西藏自治区之邀,我随原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任荣老将军赴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50周年庆祝活动。其间,中央代表团团长胡锦涛在看望曾在西藏工作过的老同志时,亲切地握着任荣的手说:“你是前辈,在西藏工作了10多年,是西藏事业的奠基人,你是功臣,给人民办了好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任荣说:“西藏是我一生中工作最长的地方,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深情地热爱着这片土地,深情地热爱着西藏人民。”在一旁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巴桑插话说:“任荣同志在西藏工作时,还收养过两个藏族孤儿。”任荣老将军连忙摆手说:“不是我收养,…  相似文献   

15.
1950年夏,时任西南军区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的陈赓,正率军在广西、云南清剿国民党残匪的战斗。此时,越共领袖胡志明决定向中国搬救兵。他不顾个人安危和长途跋涉之苦,穿越原始森林,徒步历行17天,秘密来到中国。中共中央联络代表罗贵波热情接待了他,问他要多少兵力。胡志明说:“兵,一个都不要,只要一员大将足矣。”“谁?”“陈赓。”胡志明说,“陈赓是我的老朋友,我了解他,有了他我就放心了。”毛泽东根据罗贵波的汇报,立即复电同意陈赓出马。当陈赓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二话没说,于当年的7月7日凌晨6点半,带上部分人员从昆明启程直奔越南。7月27日下午3点左右,陈赓一行按约来到密林丛中一块小平坝的竹楼中,越共主要领导人热情接待了陈赓等人,胡志明来不及打招呼,一步冲上前拥抱陈赓,情不自禁念着两句汉文诗:“乱石山中高山卧,茂密  相似文献   

16.
1973年春寒料峭的一天,路遇我的入党介绍人、时任六安燃化厂革委会主任罗万章,他悄悄地问我:“你不是认识张恺帆吗?”我说:“是呀。”“他现在在专区医院住院!”“啊——”分手时,他又压低声音说:“他还在受军管呢!”  相似文献   

17.
在“四川画派”和“西藏”相继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热宠的时候,他曾亲密接触却又无憾地擦肩。 他至今记得当代艺术大师劳申勃格对他说:中国艺术家的胆子可以更大些。 他自言学会了西藏这位师傅的“意”而非“皮相”。是西藏一个最本原的符号,开启了他纵贯人类历史的探寻之旅。 西藏留下了他大把的理想与热爱,而他却说:我只是选择了将自己的一段生活放在那里盛放。  相似文献   

18.
冥冥中的先生之意又是一次天意巧合,2002年8月10日晚10时20分,我与家人随“中国小记者西部行”至青海后,共八人赴兰州经嘉峪关落脚敦煌。晚10时40分我师潘兹之子潘贺打我手机,沉重地说:“你老师刚刚走了,我跟你说一声。”我急问何时,他说是10时20分。所以我们在敦煌呆了一天,便匆匆返兰州回北京。本来我们要走西藏,却鬼使神差到了敦煌,这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先生之意呢(他曾对我们说要最后再去一次敦煌)。当我站在莫高窟门前时,心却飞向了北京,恩师潘兹先生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耳畔响着讲解员的声音,可在那一窟窟,一尊…  相似文献   

19.
当我徜徉在《叶星生西藏民间艺术珍藏展览》的大厅里,置身在叶星生同志收藏的近二千件西藏历代民俗文化艺术品中,不时想起小平同志在1987年会见美国总统卡特时说的“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叶星生同志积35个春秋,倾其所有,以自己的真诚、辛  相似文献   

20.
女儿伊萍决定嫁给同街的小伙子王兴,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说:“你要嫁给他,我不反对,这是你和他两个人的大事,你们同意就行。不过,我不反对并不代表我满意。”女儿问:“王兴对你那么好,你为啥还不满意呢?”父亲说:“就是因为他偏偏对我太好!”女儿不解父亲的意思,问:“这又是为什么呀?”“因为他对我好有着自己的目的,”父亲停了一下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个人目的,而又能对他人很好,那他才是天下最好的人。”父亲眼中的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